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江湾钓事 > 第1章 江湾晨钓人

江湾钓事 第1章 江湾晨钓人

作者:大仙女的哭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6 18:22:19

五点半的闹钟还没响,陈守义就醒了。不是被窗外的动静吵醒,而是身体里那股几十年养成的生物钟在作祟。他睁开眼,屋里还陷在初秋清晨特有的昏暗里,只有窗帘缝隙透进一丝微弱的天光,像给深色的地板镶了道细边。侧耳听了听,里屋老伴的呼吸均匀绵长,带着轻微的鼾声,他便轻手轻脚地掀开被子,生怕动作大了惊扰了她。

身上的薄外套是去年冬天老伴织的,藏青色的毛线,摸起来软乎乎的,袖口处被他磨得有些起球,却一点不影响穿着的暖和。他踩着拖鞋走到窗边,轻轻拉开一点窗帘,往外望去。小区里的路灯还亮着,昏黄的光洒在空无一人的小路上,路边的梧桐树叶子已经开始泛黄,风一吹,偶尔有几片叶子打着旋儿落下,无声地落在草丛里。远处的天空,东边的天际线已经泛起淡淡的鱼肚白,像是被谁用毛笔轻轻晕开了一层白墨,慢慢往四周蔓延。

厨房里,陈守义熟练地打开煤气灶,蓝色的火苗 “噗” 地一下窜出来,温柔地舔着铝壶的底部。这铝壶还是他刚退休那年买的,壶身上印着几朵淡蓝色的牵牛花,如今花瓣的颜色已经有些模糊,壶嘴处却被他擦得锃亮,连一点水垢都没有。他靠在厨房的门框上,看着火苗跳动,思绪不自觉地飘回了过去。年轻时在工厂上班,每天也是这么早起床,只不过那时候是赶去车间,如今却是为了去江湾钓鱼。日子过得真快啊,转眼退休都快十年了,工厂里的机器声、同事们的谈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可再回头看,那些日子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

等水的工夫,陈守义走到阳台,搬出那个帆布钓包。这包跟着他快十年了,是儿子在他退休那天送的,说让他以后去钓鱼能装东西方便些。包的边角已经被磨得发白,露出里面浅灰色的布料,侧面用红色丝线绣着的 “义” 字也褪得有些淡了,那是儿子小时候学十字绣时,花了好几天时间给他绣的。当时儿子还得意地说:“爸,这‘义’字代表您讲义气,以后您背着这包去钓鱼,别人一看就知道您是个好人。” 想起儿子当时的模样,陈守义的嘴角忍不住向上扬了扬,眼里满是温柔。

他把钓包放在客厅的餐桌上,小心翼翼地拉开拉链。里面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一点都不凌乱,看得出来主人对这些钓具的爱惜。首先拿出来的是那根檀木手竿,竿身是深棕色的,表面被打磨得光滑细腻,握在手里能感觉到木质的温润。这竿子是老战友老张送的,老张和他在一个部队待了五年,后来又一起进了工厂,两人感情好得像亲兄弟。五年前老张搬家去外地,临走前把这根竿子送给了他,说:“守义,我知道你喜欢钓鱼,这竿子跟着我也有年头了,现在送给你,你拿着它多钓点鱼,也算替我留个念想。” 陈守义一直把这竿子当宝贝,每次用之前都会用软布仔细擦拭,用完后又会小心翼翼地收起来,生怕磕着碰着。竿梢的红绳还是去年老伴新换的,红色的绳子在深棕色的竿身上格外显眼,像是给这根老竿子添了点活力。

接下来是三个不同型号的鱼线轮,分别装在三个小布袋里。最大的那个鱼线轮是钓大鱼用的,轮身上的金属部件虽然有些氧化,泛着淡淡的锈色,却一点不影响使用。陈守义拿起这个鱼线轮,轻轻转动了一下,轮轴转起来悄无声息,顺滑得很。这是他花了半个月工资买的,当时老伴还说他浪费钱,可他觉得,钓鱼是自己最大的爱好,花点钱在钓具上值了。中等大小的鱼线轮是平时钓鲫鱼、鲤鱼用的,最小的那个则是钓小鱼玩的时候用的。每个鱼线轮上都整齐地绕着鱼线,线的颜色各不相同,有透明的,有淡黄色的,还有深绿色的。陈守义说,不同颜色的线在不同的水情下有不同的用处,透明的线在清澈的水里不容易被鱼发现,深绿色的线在浑浊的水里则更隐蔽。

装饵料的铁盒是方形的,上面印着 “北戴河” 三个字,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打开铁盒,里面分成了几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装着不同的饵料。左边第一个格子里装的是蚯蚓,一条条肥硕的蚯蚓在湿润的黑泥土里钻来钻去,看起来很有活力。这些蚯蚓是陈守义前几天在小区的花园里挖的,挖回来后他还特意用菜叶和玉米面喂了几天,让它们长得更壮实些。中间的格子里装的是红虫,红色的小虫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看着有点吓人,却是钓鲫鱼的好饵料。右边的格子里压着一小袋炒香的玉米面,金黄色的粉末散发着淡淡的香味,这是他摸索了好几年才配出来的钓鲤鱼的秘方。里面除了玉米面,还加了些豆饼粉、蜂蜜和酒,经过特殊的炒制后,香味能在水里扩散得很远,对鲤鱼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水烧开了,“呜呜” 的声音把陈守义的思绪拉了回来。他赶紧走到厨房,关掉煤气灶,拿出那个印着 “劳动模范” 四个字的搪瓷杯。这个杯子是他年轻时在工厂里得的奖,那时候他在车间里干活最卖力,技术也最好,连续三年被评为厂里的劳动模范,这个杯子就是当时厂里发的奖品。杯子的边缘已经有些磕碰,杯身上的字也掉了些颜色,可陈守义一直把它带在身边,用了快三十年了。他往杯子里放了些茶叶,是老伴从老家带来的绿茶,茶叶条索粗壮,颜色翠绿。滚烫的开水倒进杯子里,茶叶瞬间在水里舒展开来,上下翻滚着,一股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陈守义端起杯子,轻轻吹了吹,喝了一小口,茶香在嘴里蔓延开来,带着一丝淡淡的苦涩,却又回甘无穷。

背着钓包出门时,小区里还是静悄悄的,只有清洁工李师傅在扫地。李师傅比陈守义还要大两岁,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打扫小区的卫生,不管刮风下雨,从来没有间断过。“守义,又去江湾钓鱼啊?” 李师傅看到陈守义,停下手里的扫帚,笑着打招呼。“是啊,老李,今天天气看着不错,说不定能钓着大家伙。” 陈守义也笑着回应,脚步却没有停下,他知道,去晚了江湾的好位置就被别人占了。

从小区到江湾有两里多路,陈守义走得不快,一边走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路边的野花还在开着,有黄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白色的,虽然不起眼,却也装点着这清晨的小路。偶尔有早起的鸟儿从树上飞下来,在路边的草丛里找食吃,看到有人过来,又 “扑棱” 一下飞走了,留下几声清脆的鸟鸣。

走到江湾路口,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像一层薄薄的白纱笼罩在青衣江上,远处的景物都变得模糊不清,只能看到一些隐约的轮廓。江面上偶尔有几艘早起的渔船驶过,船桨划开水面,留下一道道长长的水纹,慢慢扩散开来,又渐渐消失在雾中。远处的航标灯忽明忽暗,红色的灯光在雾里显得格外醒目,像是在跟陈守义打招呼,又像是在指引着渔船的方向。

陈守义沿着江边的小路往前走,脚下的路是用石子铺成的,走在上面有些硌脚,却也让他觉得踏实。他的老位置在江湾的洄湾处,那里水流缓慢,水下有一片茂密的芦苇丛,是鲫鱼和鲤鱼常来觅食的地方。他之所以能找到这个好位置,还是几年前偶然发现的。那时候他刚退休不久,每天都来江湾钓鱼,可总是钓不到多少鱼。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老钓手在这个洄湾处钓鱼,一会儿就钓上了好几条大鲫鱼,他便上前请教。老钓手告诉他,这里水流缓,食物多,鱼都喜欢来这里聚集,是个钓鱼的好地方。从那以后,陈守义就每天都来这个位置钓鱼,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他的专属钓位。

走到老位置,陈守义放下钓包,先蹲下来,伸出手摸了摸江水的温度。初秋的江水已经有些凉了,指尖刚碰到水面,就传来一阵凉意,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他知道,天气转凉后,鱼会往深水区去,所以今天得把浮漂往下调两目,让鱼钩能沉到更深的水里,这样才能钓到鱼。

他从钓包里拿出檀木手竿,先仔细检查了一下竿身,看看有没有裂缝或者损坏的地方。确认没问题后,他才开始往竿梢系鱼线。系鱼线的时候,他的手指格外灵活,动作轻柔却又很熟练,这是他多年钓鱼练出来的手艺。手指下意识地摸了摸竿身上的纹路,那些细密的纹路像是记录着这根竿子的岁月,也记录着陈守义与老战友的情谊。他想起当年用这根竿子钓上那条八斤重的草鱼时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好,江面上风平浪静,他刚把钩抛下去没多久,浮漂就猛地往下沉,他赶紧提竿,鱼竿瞬间弯成了一个漂亮的弧线,鱼线被拉得 “嗡嗡” 作响。那条草鱼的力气很大,在水里拼命挣扎,他遛了快半个小时,才把鱼的力气耗尽,最后在旁边钓友的帮忙下,才把那条大草鱼抄进网里。当时周围的人都围过来看,纷纷称赞他厉害,那种自豪感,他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系好鱼线,陈守义又拿出浮漂,开始调整浮漂的位置。他先把浮漂往上挪了挪,然后用剪刀剪了一点铅丝,缠在鱼线上。接着,他把鱼钩抛进水里,观察浮漂的情况。浮漂在水面上晃了晃,然后慢慢沉了下去,只露出水面一点点。“还得再剪点铅丝。” 他嘴里嘀咕着,又剪了一点铅丝,重新抛竿。这次浮漂露出水面两目多一点,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样的深度刚刚好,既能让鱼钩沉到水底,又能保证浮漂的灵敏度,鱼一咬钩就能及时发现。

调整好浮漂,陈守义从铁盒里拿出一把酒米,这是他自己用白酒泡过的大米,香味很浓。他走到江边,沿着自己的钓位,均匀地撒了一圈酒米,“哗啦” 一声,酒米落入水中,溅起一圈圈细小的水花。这是打窝子用的,能把周围的鱼引过来,增加钓鱼的几率。撒完酒米,他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小马扎是折叠式的,用了很多年,凳面已经有些磨损,却依然很结实。他掏出搪瓷杯,喝了口热茶,目光落在江面上。晨雾慢慢散去,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水面上织出一道道金闪闪的光带,随着水波的晃动,那些光带也跟着摇曳,像是一条条金色的绸带在水面上舞动。

江面上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和渔船划过水面的声音。陈守义就这样静静地坐着,享受着这份宁静。他想起刚退休那会儿,每天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以前在工厂里,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生活很充实,可退休后,一下子闲下来,反而觉得不适应了。后来,在老战友的建议下,他开始来江湾钓鱼,没想到一钓就爱上了这项活动。每次坐在江边,看着平静的水面,感受着江风的吹拂,心里的烦躁和不安就会慢慢沉下去,整个人都变得放松起来。钓鱼不仅让他打发了时间,还让他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变得充实而快乐。

“爷爷,您这浮漂怎么不动啊?”

一个清脆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打断了陈守义的思绪。他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少年站在那里,背着一个红色的双肩包,包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卡通玩偶。少年手里攥着一根塑料鱼竿,线轴上的尼龙线缠得像一团乱麻,怎么解都解不开,脸上满是着急和沮丧。

陈守义仔细看了看这个少年,觉得有些眼熟,想了一会儿才记起来,前两天他也在江湾见过这个孩子,当时孩子就蹲在不远处的岸边,手里拿着同样的塑料鱼竿,半天没钓上一条鱼,最后还因为线缠在一起,气得差点把鱼竿扔了。看这样子,这孩子应该是个钓鱼新手,对钓鱼一窍不通。

“你这铅坠太沉了,” 陈守义指了指少年鱼竿上的铅坠,耐心地解释道,“江里的水流比池塘里急,你这铅坠这么沉,虽然能让鱼钩沉到水底,可水流会把鱼钩冲跑,鱼根本找不到你的钩,怎么会咬钩呢?”

少年听了陈守义的话,恍然大悟,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爷爷,我之前都不知道这些,我看别人钓鱼都是这么弄的,就跟着学了。”

陈守义笑了笑,从钓包里拿出一卷细铅丝,递给少年:“来,我教你调漂。你先把浮漂往上挪一点,然后剪一点铅丝,缠在鱼线上,再把鱼钩抛进水里,看看浮漂露出水面几目。一般来说,像这种江里钓鱼,浮漂露出水面两三目是最好的,这样既能保证鱼钩沉到水底,又能让浮漂很灵敏,鱼一咬钩,浮漂马上就会有反应。”

少年接过铅丝,眼睛亮晶晶的,认真地听着陈守义的讲解,时不时地点点头,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陈守义看着少年的样子,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小时候。那时候儿子也像这个少年一样,对什么都充满好奇,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追着他问个不停。如今儿子已经长大了,在外地上班,很少回家,每次想起儿子,陈守义的心里都会有些失落。

“爷爷,那钓位是不是也很重要啊?我看您一直坐在这个地方,是不是这里的鱼比较多?” 少年一边按照陈守义教的方法调整浮漂,一边好奇地问道。

“当然重要了,钓鱼选对钓位,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陈守义指着自己面前的洄湾处,对少年说,“你看这里,水流比较慢,水里的食物不容易被冲走,鱼就喜欢来这里觅食。而且水下还有一片芦苇丛,鱼可以在里面躲避天敌,所以这里的鱼比较多。像你之前蹲的那个地方,水流比较急,食物留不住,鱼很少会去那里。”

少年顺着陈守义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水下有一片芦苇丛,只是因为水有些深,看得不是很清楚。“爷爷,您真厉害,连这些都知道。” 少年忍不住称赞道,眼里满是崇拜。

陈守义笑了笑,又从钓包里掏出一块小小的磨刀石,递给少年:“你再看看你的鱼钩,钩尖都钝了,就算有鱼咬钩,也很容易脱钩。你用这个磨刀石把钩尖磨锋利点,磨刀的时候要注意,力度要均匀,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把鱼钩磨坏的。磨钩跟做事一样,都得细致,不能马虎。”

少年接过磨刀石,小心翼翼地开始磨鱼钩。他的动作很生疏,磨了一会儿,就觉得手酸了,可还是坚持着。陈守义在一旁看着,时不时地提点他几句:“磨的时候要顺着鱼钩的弧度磨,不要来回磨,这样磨出来的钩尖才锋利。”“再磨轻点,你看,钩尖都快被你磨平了。”

在少年磨鱼钩的时候,陈守义也没闲着,他从铁盒里拿出一条蚯蚓,用手指轻轻捏着,把蚯蚓挂在鱼钩上。挂蚯蚓也是个技术活,要把蚯蚓的身体均匀地缠绕在鱼钩上,不能让蚯蚓掉下来,同时还要保证蚯蚓是活的,这样才能吸引鱼过来。陈守义的动作很熟练,没一会儿就把蚯蚓挂好了,然后轻轻一抛,鱼钩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准确地落入他之前打窝的地方,浮漂稳稳地立在水面上,露出两目多一点。

没一会儿,浮漂就轻轻往下点了点,像是有鱼在试探。陈守义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着浮漂,手指搭在鱼竿上,随时准备提竿。少年也停下了手里的活,好奇地看着陈守义的浮漂,大气都不敢喘。

又过了几秒钟,浮漂突然往下沉了半目,然后又迅速往上顶了一下。“就是现在!” 陈守义心里默念一声,手腕轻轻一扬,鱼竿瞬间弯成了一道漂亮的弧线,鱼线在水面上划出细碎的水花,发出 “嗖嗖” 的声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