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 第153章 笔与镐

惊鸿照影落絮无声 第153章 笔与镐

作者:雨霖淼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6 18:10:03

李政委将筹办《战斗生活》小报的任务交到林薇手上,像在她沉寂的心湖里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不断扩大,最终化为了汹涌的干劲。养伤的日子,不再仅仅是忍耐和等待,而被赋予了明确的目标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她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观察和融入这片山坳里的世界。当小梅搀扶着她,拄着拐杖,在营地有限的范围内缓慢行走时,她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伤腿和周围的景色上,而是像一块贪婪的海绵,拼命汲取着每一个细节。

她看到后勤处的妇女们在溪边浆洗那永远也洗不完的、带着血污和泥渍的绷带,她们的手在冰冷的溪水里泡得通红发皱,却依然有说有笑,互相打气;她看到老周带着几个人,用简陋的工具将缴获的炮弹壳改造成烧水煮饭的锅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里,透着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她看到垦荒队的队员们,在坡度陡峭的山地上,挥动着沉重的镐头,汗珠摔碎在贫瘠的土块上,他们开垦出的不仅仅是为了果腹的粮食,更是一种“扎根于此、绝不后退”的宣言;她看到训练场上,那些年纪可能比她还小的新兵,端着比自己还高的步枪,一遍遍练习着突刺和瞄准,脸上混杂着稚嫩与超越年龄的坚毅……

这一切,都成了她笔下《韧草札记》里鲜活的素材。她不再仅仅记录事件,开始尝试着去理解事件背后的人,去捕捉他们细微的表情,去倾听他们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的话语。

然而,她也看到了更多触目惊心的困难。

药品的短缺是常态。苏队长常常对着空荡荡的药柜发愁,不得不用加倍剂量的草药来替代稀缺的西药,效果慢,伤员也更痛苦。一次,一个战士因为伤口感染引发败血症,苏队长用尽了所有办法,最终还是没能留住那条年轻的生命。林薇目睹了那个战士从高烧呓语到最终沉寂的全过程,也目睹了苏队长背过身去,肩膀无声耸动的背影。那种在死神面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和悲痛,深深刺痛了她。

粮食的危机更是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利剑。根据地人口不断增加,而周围的产出有限,日伪的封锁又像铁桶一般。每个人的口粮都是严格配给的,即使是伤号,也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稀粥和偶尔的一点野菜团子。林薇常常在夜里被饿醒,听着肚子里咕噜噜的鸣响,深知其他身体消耗更大的战士和劳作者,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她开始真正理解,李政委所说的“声音”的重要性。这支队伍,不仅仅是在军事上与敌人周旋,更是在与饥饿、疾病、以及这严酷的自然环境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需要被外界知道,需要理解,更需要支援。

这天下午,她鼓起勇气,拄着拐杖,慢慢挪到了李政委办公兼住宿的那间最大的木屋外。门开着,李政委正和几个人围着一张粗糙的手绘地图讨论着什么,个个面色凝重。

林薇犹豫着没有立刻进去,站在门外等候。隐约听到“鬼子……增兵……封锁线……粮食……”等零碎的词句,她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里面的人陆续出来,看到林薇,都友善地点点头。李政委也看到了她,招了招手:“林薇同志,进来吧,找我有事?”

林薇走进屋里,空间狭小,陈设极其简单,一床,一桌,几条板凳,桌上除了地图,还堆着一些文件和书籍。

“政委,打扰您了。”林薇有些不好意思,“我是想……跟您汇报一下关于《战斗生活》小报的一些初步想法。”

“哦?好啊,坐下说。”李政委很感兴趣,示意她在板凳上坐下,还亲自给她倒了碗水。

林薇将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整理了一下,说道:“政委,我觉得,我们的小报,不应该只是简单地传达命令或者喊口号。它应该更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我们根据地的方方面面——既有战士们英勇战斗的事迹,也有后勤同志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既有我们面临的困难和牺牲,也有我们取得的哪怕微小的成绩和生活中点滴的温暖……”

她顿了顿,观察着李政委的神色,见他听得认真,便继续说了下去:“比如,我们可以开设一个‘战斗英雄’栏目,讲述一次成功的伏击,或者某个战士的英勇故事;也可以有一个‘生产线上’栏目,介绍老周他们如何改造工具,或者垦荒队如何克服困难;还可以有一个‘卫生常识’角,请苏队长写一些战场急救或者预防疾病的小知识;甚至……可以有一个‘学习园地’,刊登战士们写的学习心得,或者孩子们写的童谣……”

她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也不自觉地快了起来:“我们要让看到这份小报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我们的战士,还是支持我们的老乡,都能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集体。我们的困难是真实的,但我们的决心和乐观也是真实的!”

李政委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直到林薇说完,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极为欣慰的笑容。

“好!说得太好了!林薇同志!”他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你这些想法,完全说到了点子上!我们就是要办这样一份‘有血有肉’的小报!不能高高在上,要接地气,要能走进大家的心里去!”

他站起身,在狭小的屋子里踱了两步,显得有些兴奋:“你提出的这些栏目设想,都非常好!非常实用!我看,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筹备!”

得到肯定,林薇心中也充满了激动。

“不过,”李政委话锋一转,眉头又微微蹙起,回到了现实的困难,“想法是好的,但要落到实处,困难不小啊。首先就是纸张和油印设备,我们现在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

这确实是最现实的问题。没有纸,没有油墨,没有印刷工具,一切都是空谈。

林薇也沉默了。她来自物质相对丰富的后世,对这些基础物资的匮乏,缺乏切身的体会。

就在这时,老周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手里拿着一个刚刚做好的、带着木轴的小巧玩意儿。

“政委,您要的油印滚子,我试着做了一个,您看行不行?”老周将那个用木头和旧布条缠裹而成的小滚子递了过来。

林薇好奇地看着那个简陋得有些可笑的小滚子,这就是未来“印刷机”的核心部件?

李政委接过来,在桌上空处滚了滚,点了点头:“嗯,手感还行,老周,你这手艺没得说!蜡纸和油墨呢?有眉目了吗?”

老周摇了摇头,面露难色:“蜡纸不好弄,那是紧俏货,镇子上的鬼子查得严。油墨……我试着用锅底灰混着桐油调了点,就是不知道印出来效果咋样,而且量也太少。”

李政委叹了口气,将滚子还给老周:“再想想办法,发动群众,看看谁家有门路。实在不行,咱们就用最土的办法,手抄!”

“手抄?”林薇愣了一下。

“对,手抄。”李政委语气坚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哪怕一开始只能出一份,只能传阅几个人,我们也要把这份报纸办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

这番话,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和革命者特有的乐观,深深震撼了林薇。她看着李政委和老周那在困境中依旧闪烁着光芒的眼睛,看着那个简陋的油印滚子,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也被彻底点燃了。

“政委,周大哥,”她站起身,语气坚决,“手抄就手抄!我可以负责编写和誊抄!纸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办法?比如,用比较光滑的树皮内侧?或者,收集一些用过的、背面空白的纸张?”

老周眼睛一亮:“树皮……这个可以试试!后山有种桦树,皮薄又光滑,剥下来处理一下,说不定能行!用过的纸……我去各个单位问问,看看有没有废弃的信纸、文件之类的。”

“好!那就这么定了!”李政委一锤定音,“林薇同志,你就负责内容的编写和最终的誊抄。老周,你负责解决‘纸张’和‘印刷工具’的问题。我们双管齐下,争取尽快把《战斗生活》的第一期弄出来!”

任务明确,三人仿佛都看到了那虽然模糊却充满希望的未来。一种在艰难中携手共进的战友情谊,在小小的木屋里弥漫开来。

从那天起,林薇更加忙碌了。她拖着还未痊愈的伤腿,走访了根据地的更多角落。她坐在垦荒队员休息的田埂边,听他们讲如何用人力拉犁,开垦出第一块梯田的艰辛;她蹲在后勤处的作坊里,看妇女们如何将破旧的军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她甚至鼓起勇气,找到那些从前线轮换下来休整的战士,请他们讲述战斗的经历。

起初,战士们对这个说话温和、带着书卷气的女同志还有些拘谨,但看到她认真记录的样子,感受到她真诚的态度,渐渐也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讲述伏击时的紧张,讲述战友牺牲时的悲痛,也讲述打了胜仗后的欢欣……这些质朴甚至有些凌乱的叙述,经过林薇的整理和提炼,变成了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和现场气息的短文。

老周那边也取得了进展。他带着人剥回了不少桦树皮,经过浸泡、捶打、晾晒,虽然质地粗糙,颜色泛黄,但确实能在上面用笔清晰地写字。同时,他也收集到了一些废弃的信封、文件背面,虽然零零碎碎,但聊胜于无。

而林薇那支派克钢笔和沈惊鸿为她准备的、尚未动用的优质墨水,此刻成了珍贵的“战略物资”。她小心翼翼地使用着,每一个字都力求工整清晰。

夜晚,卫生队的木屋里,其他伤号渐渐睡去,林薇就着那盏光线昏黄的油灯,伏在由两块木板拼成的“书桌”上,开始了她作为《战斗生活》“主编”兼“主笔”兼“抄写员”的工作。

窗外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屋内,笔尖在粗糙的树皮纸或废旧纸张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食叶,静谧而充满力量。

腿伤依旧会疼,饥饿感也时常袭来。但当她沉浸在这些由鲜血、汗水和信念凝结的文字中时,那些生理上的不适仿佛都退得很远。她感觉自己手中的笔,不再仅仅是书写工具,而是化作了一把无形的镐头,与根据地里那些挥舞着实体镐头垦荒的队员们一样,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开垦着希望的田野。

第一期的内容渐渐成型:有讲述一次成功袭击日军运输队过程的《月夜尖刀》;有介绍后勤处改造日军钢盔为锅具的《土法巧匠》;有苏队长撰写的《夏日防痢疾须知》;还有林薇根据孩子们口述整理的、充满童真和对抗战理解的童谣《打东洋》……

看着那一张张写满字、形态各异的“报纸”雏形在桌上堆积起来,林薇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这不再是私密的《韧草札记》,这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战斗生活》。是她用笔,为这片荆棘丛生的土地,献上的第一声微弱的,却注定要越来越响亮的呐喊。

她知道,远在上海的沈惊鸿,一定想象不到她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但她也相信,如果他知道了,一定会理解的。

因为无论是他手持武器在敌营心脏里周旋,还是她手握钝笔在这山坳中记录,他们战斗的方式或许不同,但所守护的,是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民族不屈的魂。

笔与镐,在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共同谱写着生存与抗争的乐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