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周末,李东生泡在市图书馆,翻阅旧报纸的微缩胶片。经过艰苦的查找,他果然发现了一个模式——过去五年里,每次强雷暴天气后的一两天内,确实会有失踪报告,而且都是难以引起关注的人群。
最让他震惊的是,所有失踪事件都发生在一个特定区域——城市东郊,也就是雷暴云最常经过的方向。
周一,李东生请了假,开车前往东郊。那里主要是工业区和一些老旧住宅楼。他漫无目的地转了几小时,没什么特别发现。傍晚时分,天空又开始阴沉起来。
在一家小餐馆吃晚饭时,李东生和老板聊了起来。
“这地方最近是不是有人失踪?”他试探着问。
老板是个健谈的老人,他擦着杯子说:“是啊,前阵子老刘就不见了,就住在后面街上的那个孤老头。雷雨那晚还有人见他出来倒垃圾,第二天就没人了。”
李东生心里一紧:“经常有这种事吗?”
“偶尔吧,都是些没亲没故的。”老板压低声音,“有人说这一带邪门,特别是打雷的时候。老辈人讲,这地方以前是个观测站,好像出过什么事。”
观测站?李东生立刻想起了那位去世的老气象员。
“什么样的观测站?”
“就气象相关的吧,早就拆了。”老板指了指窗外远处的一片空地,“就在那儿,现在啥也没了。”
李东生谢过老板,开车前往那片空地。那里确实荒芜一片,只有几段残破的水泥地基。他在杂草丛中搜寻着,突然,脚下踢到了什么硬物。捡起来一看,是个锈迹斑斑的小铁盒,看起来埋在地下很多年了。
回到家,李东生小心地打开铁盒。里面是一本被湿气侵蚀严重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主人的名字——正是那位去世的老气象员。
笔记本里详细记录了他对“云中异物”的观察。根据记载,这个现象似乎与一种特殊的大气电荷有关,只在极端雷暴条件下显现。最令人震惊的是,老气象员认为那不是什么怪物,而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类似于海市蜃楼,但投影的不是远处的景物,而是某种“维度交错产生的影像”。
最后一页的笔迹十分潦草,仿佛是在极度恐慌中写下的:
“它知道我在看它。昨晚我听到窗外有动静,拉开窗帘,看到云层低得几乎贴到地面,那东西就在云里,发着光。它不是活的,但它确实在‘注意’我。我不该继续观察的,现在太晚了。如果有人找到这本笔记,记住:不要注视它太久,它会留下印记。”
读到这里,李东生感到一阵寒意。他走到窗前,夜空宁静,但他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注视着自己。
当晚,李东生梦见自己站在一片荒地上,头顶是翻滚的雷雨云。那个发光的骨架在云中缓缓移动,然后突然向他冲来。他惊醒时,浑身被冷汗湿透。
第二天上班,李东生精神恍惚。午休时,他在手机上无意间点开了一个气象爱好者论坛,发现有人发帖询问“云中发光现象”,描述和他所见一模一样。更让他震惊的是,发帖人所在的城市相距数百公里。
李东生私信了发帖人,几小时后收到了回复。对方说他在一次自驾游途中遭遇雷暴时看到了这一现象,当时吓坏了,但同行的人都没注意到。
“我查了一下,”对方写道,“类似目击报告世界各地都有,但都很零星,没人当回事。”
“你看清楚它是什么样了吗?”李东生问。
“像一副巨大的骨架,但是会动,好像有生命一样。最奇怪的是,我拍了好几张照片,回家后发现凡是拍到它的照片,都变成了一片空白。”
照片会消失?李东生想起了最初在论坛上看到的那条帖子。
当晚,又一场雷暴来袭。李东生犹豫再三,还是走到了窗前。闪电开始频繁起来,他等待着,既恐惧又期待。
它出现了——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清晰,更近,仿佛就悬在城市正上方。李东生甚至能看清那发光骨架的细节,那不像任何已知生物的骨骼,更抽象,更几何化,却无疑给人一种“有机”的感觉。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周晓丽打来的,她今天加班,应该还在公司。
“东生,我看窗外有个奇怪的东西...”周晓丽的声音带着恐惧,“云里好像在发光,像是什么巨大的...”
“不要看它!”李东生突然想起老气象员的警告,对着电话大喊,“晓丽,立刻离开窗户,不要再看它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周晓丽困惑地说:“为什么?它...它好像挺漂亮的。”
李东生的心沉了下去。周晓丽的语气变了,变得恍惚而迷醉。
“我从未见过这么美的东西...”她喃喃道。
“晓丽!听我说,马上离开那里!”李东生对着电话大喊,但只听到忙音。他重拨过去,无人接听。
恐慌攫住了李东生。他抓起车钥匙冲出门外,一边不断拨打妻子的电话。雨已经很大了,雷电在头顶炸响。他顾不得危险,加速向周晓丽公司的方向驶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