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一章:漂洋过海的顶针
海外非遗展的邀请函寄来时,晓冉正给小星的顶针刻第三道痕。信封里夹着张照片——伦敦某间老作坊的展柜里,摆着枚铜顶针,标签写“中国·蓝氏绣坊”。“是周爷爷的顶针!”晓冉突然红了眼,去年捐赠展物时,她特意在针壁刻了朵小梅花。
我们决定带着“星辰顶针系列”参展,每枚顶针都系着根棉纱,附上手写卡片:“这道痕绣过北京胡同的槐花,那道痕补过上海弄堂的衬衫”。郭峰给展柜设计了旋转台,顶针在灯光下转着,金漆填充的划痕像流动的星河。
开展当天,位华裔老太太盯着周师傅的顶针哭了。“我父亲也有枚这样的顶针,”她颤抖着摸过针壁的梅花,“他总说‘针脚要正,就像做人’,当年就是靠这手艺在唐人街立足的。”晓冉赶紧拿出备用顶针:“您留着,这是我们的‘传家宝’,该让更多人知道它的故事。”
展会结束时,顶针旁多了堆小纸条,都是华裔留下的:“想起母亲灯下缝补的样子”“原来故乡的手艺,能漂这么远”。郭峰把纸条缠在棉纱上,说要带回工坊,“让这些思念顺着线,滚回胡同里”。
(互动:你觉得什么东西能跨越山海传递思念?是老照片,还是一句乡音?)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布票拼成的世界地图
社区的孩子们要做“世界真奇妙”主题展,晓冉翻出海外寄来的布票——有印度的纱丽票、法国的绸缎票、墨西哥的刺绣票,突然说:“用布票拼世界地图吧,让孩子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过日子的印记’。”
郭峰在地板上铺开巨大的白布,孩子们踩着板凳贴布票:中国的布票拼雄鸡轮廓,印度的纱丽票拼恒河,法国的绸缎票拼埃菲尔铁塔,最妙的是南极,用了片雪白的羊毛票,孩子们说“那里的人肯定穿厚毛衣”。
小星在地图边缘贴了圈彩虹线,说“这是把世界连起来的线”。有位外教指着法国布票笑:“我奶奶就用这种票买过婚纱布,她说当年要攒半年才能凑够。”晓冉赶紧让他写下故事,贴在布票旁边,“这样地图就会说话了”。
开展那天,孩子们拉着外国游客找自己国家的布票,像在介绍“老家的亲戚”。有个非洲男孩非要贴张当地的树皮布票:“这是我爷爷做的,虽然不是纸的,但也是‘布的通行证’。”现在地图的空白处,还留着好多小线头,等着更多“远方的布票”来填空。
(互动:如果用一种物品代表你的国家,你会选什么?是瓷器,还是剪纸?)
第一千二百零三章:经纬织就的跨国家书
伦敦的老作坊发来邮件,说收到我们寄的“线书”后,当地绣娘想合作——用她们的亚麻线,织封“跨国家书”。晓冉选了段周师傅的织布谣,翻译成英文绣在布上,经线用中国的棉纱,纬线用英国的亚麻,两种线在布中央打了个蝴蝶结。
郭峰把织布机的视频发给对方,英国绣娘跟着学“暗纹织法”,却总织不好汉字的笔画。晓冉开视频教她们:“‘家’字的宝盖头要像屋顶,弯钩要像抱着的手。”对方笑着回:“你们的字像小房子,我们的字母像长绳子,刚好能拴在一起。”
成品寄来时,布的背面绣满了小图案:英国绣娘绣了茶杯,晓冉绣了茶壶;她们绣了大本钟,我们绣了老槐树;最中间是两只交握的手,一只绣着顶针,一只握着纺锤。“这哪是家书,”我摸着布面,“是两个国家的手艺在拉手。”
现在这封“跨国家书”挂在工坊,阳光透过时,中英文字的影子会重叠在一起,像句谁都懂的话:“你好啊,我们都在织呢。”
(互动:你觉得什么能让不同国家的人心灵相通?是音乐,还是笑容?)
第一千二百零四章:海外研学的布染课
第一批外国研学团来那天,晓冉在院子里支起两口染缸——一口放中国的靛蓝,一口放印度的茜草红。“这叫‘染缸对话’,”她给蓝布系上红绳,给红布系上蓝绳,“就像我们和客人,手拉手才能调出好看的颜色。”
英国女孩莉莉总把布染花,急得直跺脚。晓冉教她“留白染法”:“不用追求整块布都一个色,像云朵一样留些白,才更像天空。”莉莉染出的布蓝白相间,竟像极了英国的青花瓷,她高兴地说:“这是我的‘中英混血布’!”
周师傅留下的老染缸成了“明星”,外国游客都爱摸缸沿的包浆。晓冉说:“这缸水见过六十年的日出,现在又见过你们的笑脸,它记着好多国家的故事呢。”有位日本匠人非要往缸里撒把本国的艾草:“让我们的染料认认亲,以后染出的布,就有邻居的味道了。”
离别的时候,孩子们把染好的布拼成条长带,中国孩子绣龙,外国孩子绣鹰,中间用彩虹线连起来。莉莉在布上绣了颗顶针,说“等我回来,要绣满一整块布的故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