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画面从内地的烽烟转到了风雪辽东。
“老铁们,咱们把视线从李自成那边暂时挪开,再看看关外。”朱及第的声音响起,“上一期我们提到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这事儿在辽东造成的冲击,那可太大了。”
画面中,关宁军的将士们群情激愤,尤其是作为袁崇焕旧部、同样出身辽西将门的祖大寿,更是又惊又怒。
“当时正和后金作战的祖大寿,一听自己最信赖的上司袁督师被皇帝杀了,二话不说,带着麾下的关宁铁骑,直接拔营就跑,退回了山海关内的根据地——锦州。”朱及第解释道,“这可把崇祯皇帝给吓坏了,也急坏了。他刚杀了袁崇焕,要是再把最能打的关宁军逼反了,那辽东就彻底完了!”
“没办法,崇祯只能赶紧想办法安抚。”天幕上出现崇祯皇帝下达诏书的画面,“他又是给祖大寿加官进爵,又是好言抚慰,总算暂时稳住了这支精锐部队。”
但朱及第话锋一转:“可是,信任这东西,一旦破裂,就很难修复了。崇祯心里对祖大寿,乃至整个辽西将门,都充满了猜忌。他几次三番下旨,想让祖大寿离开他的老巢锦州,到北京来‘述职’,或者换个防区。”
画面中,祖大寿面对皇帝的诏书,眉头紧锁,始终以“军情紧急,虏酋在侧”为由,拒绝离开锦州。
“网友【职场生存指南】:祖大寿:当我傻?袁督师怎么没的,我心里没数?进了京城还能有好?”
“网友【皇帝的无奈】:崇祯也是惨,既要用人家,又怕人家尾大不掉,这老板当得真憋屈。”
“祖大寿不傻,”朱及第点破关键,“他深知,自己和麾下军队的根基就在辽西。离开了这里,他就是无根之萍,生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间。他必须把辽西,尤其是锦州,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所以,他一方面坚决拒绝入京,另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他打起后金来,反而更加卖力。”
“这种微妙的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天幕上出现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形象,“崇祯四年,为了加强锦州外围防御,祖大寿亲自领兵修筑大凌河城。皇太极看准机会,亲率大军突然赶到,将这座尚未完全建成的城池团团包围。”
画面显示大凌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很快粮草断绝,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突围无望,援军又被击退,祖大寿为了保住手下将士的性命,最终选择了开城投降。”朱及第讲述着这段充满争议的历史,“但是,这位老将心里还惦记着锦州。他向皇太极表示,愿意回到锦州,劝说守军献城。皇太极或许是为了树立一个招降的榜样,居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结果呢?”朱及第语气带着一丝戏剧性,“祖大寿一回到锦州,立刻重整防务,继续坚守,跟没事人一样,接着跟皇太极死磕!”
“网友【战术大师】:卧槽!祖大寿这波操作,把皇太极都给忽悠瘸了!”
“网友【忠奸难辨】:你说他不忠吧,他宁肯吃人也守城,逃回来接着打;你说他忠吧,他又确实连皇帝的命令都选择性的听……这乱世,太难评了。”
奉天殿前,朱元璋看着天幕中祖大寿那复杂而坚毅的面容,眉头紧锁。他完全能理解祖大寿的处境和选择,为了生存,为了手下兄弟,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他更在意的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朱元璋长长地叹了口气,语气中充满了疲惫和无奈:“崇祯这孩子……咱真是没法说了。”
他环顾身边的儿子和重臣,痛心疾首地道:“为君者,要么就豁出信任,用人不疑!要么就干脆不用!他这可倒好,一边把能臣干将(袁崇焕)千刀万剐,寒了天下将士的心;一边又不得不靠着这些被他寒了心的人(祖大寿)去守边,还得小心翼翼地哄着、供着,生怕他们也反了。”
他摇了摇头,甚至带上了一丝罕见的,对建文帝朱允炆的“肯定”:“恐怕就连咱那孙子朱允炆,都比他会当皇帝!允炆至少还能信个方孝孺、黄子澄,身边总还有几个他觉得可靠的人。可你们看看这天幕上的崇祯,他信谁?他谁都不敢信,谁也信不过!满朝文武,在他眼里,恐怕都没一个好东西!”
徐达、李善长等人闻言,皆是默然。他们能想象到,一个皇帝陷入如此“无人可信”的孤立境地,整个国家的官僚系统和军事体系,将会是何等的低效和离心离德。皇帝猜忌将领,将领自保其军,这样的朝廷,如何能应对内外交困的死局?
天幕上,朱及第最后总结道:“祖大寿的故事,是明末辽东将门的一个缩影。他们扎根于辽西,既是抵御外敌的中流砥柱,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朝廷难以完全掌控的‘藩镇’。崇祯皇帝与祖大寿之间这种既依赖又猜忌的扭曲关系,深刻地反映了明末中央权威的衰落和统治能力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正在将大明一步步拖向深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