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朱及第并不知道大明洪武十一年时空的剧烈动荡,他顺着网友们的讨论,将目光投向了明朝的几位皇帝,语气中带着几分历史学者的探究与感慨。
“兄弟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从明仁宗朱高炽到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朱棣这一脉的皇帝,似乎有个挺有意思的特点——他们能吃得下当太子(或准太子)时的万千苦楚,却好像……享不了几天当皇帝的福分。”
朱及第首先回顾了明仁宗:“咱们之前详细聊过朱高炽,那是真能忍啊!在他那位雄才大略又猜忌心重的老爹永乐皇帝手下,当了整整二十年太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处理政务小心翼翼,还要时刻防备着两个虎视眈眈的弟弟。那么胖的身体,那么大的精神压力,硬是没被累死也没吓死,撑到了登基那天。”
他话锋一转,带着惋惜:“可结果呢?龙椅还没坐热乎,大概是想把过去二十年欠下的‘享受’都补回来,登基不到十个月,就因为纵情声色、饮食无度,把自己给‘补偿’过度,直接送走了。二十年的苦都熬过来了,却折在了短短十个月的‘福’上。”
“再看隆庆帝,”朱及第将话题引向朱载坖,“他的处境,某种程度上比他爷爷朱高炽还惨。朱高炽好歹名分早定,是正儿八经的太子。隆庆呢?他爹嘉靖皇帝放着成年的儿子不立太子,就让他顶着个‘裕王’的名头,被他弟弟景王觊觎,在那种‘储位悬空’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压抑下,熬了十几年!那种心理煎熬,恐怕比明确的太子之位更折磨人。”
“好不容易熬到弟弟死了,爹也驾崩了,他终于登基。”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唏嘘,“这位隆庆皇帝,在历史上评价其实不错,任用高拱、张居正等能臣,实现了‘隆庆开关’、‘俺答封贡’,算是位符合各方期待的守成之君。但他个人呢?或许是为了弥补那失去的、担惊受怕的十几年,他在私生活上彻底放飞了自我,史载他纵情声色,服食助兴的丹药,结果只在位六年,就把自己彻底掏空,追随他祖宗朱高炽去了。”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语气带着某种历史规律性的感叹:“所以看来,这太子的人生啊,也不能太苦,压抑得太久。否则一旦登上至尊之位,失去了外部的约束和内心的目标,很容易就失去控制,把之前压抑的**加倍地释放出来,最终……反而承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福分’。这朱棣一脉,还真是……唉。”
天幕上的网友们纷纷附和:
【有道理,弹簧压得太狠,松手就飞了。】
【都是补偿心理在作祟啊!】
【所以说,张弛有度很重要。】
然而,此刻的奉天殿前,却无人有心去品味这天幕上的“历史规律”和网友评论。
朱元璋半跪在地上,紧紧抱着昏迷不醒、嘴角还残留着血迹的朱标,这位铁血帝王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充斥着前所未有的恐慌与暴戾。他对着匆匆赶来的御医怒吼:“救不活太子,朕让你们全都陪葬!!”
马皇后跪在一旁,泪如雨下,用手帕死死捂住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那颤抖的肩膀和绝望的眼神,无不显示着她内心的巨大恐惧。
朱棣、朱樉、朱棡等皇子以及一众重臣,全都屏息凝神地围在一旁,脸色凝重,气氛压抑到了极点。谁还能去关心那天幕上在讲什么朱高炽、隆庆的旧事?眼前太子的安危,才是天大的事情!
朱元璋猛地抬头,用杀人般的目光剜了那天幕一眼,声音嘶哑地低吼:“关了!给朕把这妖幕关了!!” 虽然他明知这天幕不受他控制,但那满腔的怒火与无助,却只能向着这带来不祥预兆和刺激的源头倾泻。
朱及第那关于“太子不能太苦”的感慨,以及朱棣一脉“能吃苦却享不了福”的宿命论调,此刻在洪武皇帝听来,不再是后世轻飘飘的历史分析,而是如同恶毒的诅咒,字字句句都扎在他和他最珍视的继承人身上。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他的标儿,绝不能成为那宿命中的一环!
夜空中的天幕依旧在闪烁,朱及第又开始讨论下一个话题。但奉天殿前,所有人的心神都系于太子朱标一人之身。历史的轨迹,是否会因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发生谁也预料不到的偏转?无人知晓。只有浓重的夜色和沉重的担忧,笼罩着这座帝国的权力中心。
翌日清晨,天色灰蒙,压抑得如同铅块。韩国公李善长坐在自家府邸的书房内,窗外树影摇曳,映在他苍老而疲惫的脸上。他这些日子心力交瘁,早已没了观看天幕的心情,昨夜更是早早歇下。此刻,他正听着儿子李祺面色凝重地复述昨夜天幕的内容,以及那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太子朱标,听闻天幕议论太子命运,竟当场吐血昏厥!
李祺将昨夜天幕如何从讨论“祖孙可见否”歪楼到历代太子艰辛,如何提及胤礽的“四十年太子”、隆庆帝的“储位悬空”,以及最后朱及第总结那番“朱棣一脉能吃苦却享不了福”、“太子压抑过甚易致崩殂”的言论,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