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了,股东们来点刺激的!】
旌旗东指的豪情与帝王远眺的沉重,尚在五千材士心头与身后萦绕,队伍并未在初离咸阳的振奋中停留太久。
章邯治军极严,深知兵贵神速,亦明“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之理,但此次东征,更重“法”与“术”的先声夺人。
然而,欲要平定席卷数郡的张楚乱军,仅凭麾下这五千精锐虽可作尖刀,却难敷大用。
真正的平叛主力,需在帝国最精锐的野战兵团中调遣。
目的地——蓝田大营。
位于咸阳东南,渭水南岸的蓝田大营,并非寻常屯兵之所。
它背靠秦岭,面对渭河平原,是拱卫帝都咸阳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坚实的一道军事屏障。
此地常年驻扎着帝国最为骁勇、装备最为精良的野战军团,是秦军锐士的真正摇篮。
当张苍、墨荆跟随着章邯的队伍抵达蓝田大营时,即便以张苍的沉静与墨荆见多识广,也不由得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目之所及,营寨连绵,依地势而建,层次分明,宛如一座巨大的钢铁城池。
玄色的旌旗如同森林般矗立,迎风招展,旗面上的“秦”字与黑龙纹饰在秋日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汗水、皮革、金属和尘土的气息,更有一股无形却无处不在的肃杀之气,压迫得人呼吸都为之一紧。
一队队士卒在校场上操练,动作整齐划一,号令声、脚步声、兵刃破空声汇聚成一片沉闷而富有节奏的轰鸣,仿佛大地的心脏在随之搏动。
戈矛如林,反射着森冷寒光;弩兵阵列前,上千具劲弩同时上弦的“咔哒”声,足以让任何对手胆寒。
秩序,铁血,高效——这便是大秦军事机器的直观体现。
章邯一入大营,神色便愈发肃穆。
他并未过多耽搁,径直前往中军大帐,验看虎符,交接文书。
整个流程高效而严谨,充分展现了秦军体系的运转有序。
很快,点将台下,章邯手持象征着调兵权的虎符,面对着台下已然集结完毕、黑压压一片的五万精锐。
这些兵卒眼神锐利,神情剽悍,显然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肃立无声,唯有旌旗被风扯动的猎猎作响。
章邯目光如炬,扫过全场,声音灌注了真气,清晰地传入每一个士卒耳中:“众将士!逆贼陈胜、吴广,假借鬼神,祸乱东方,屠戮官吏,裹挟百姓,践踏我大秦律法!陛下震怒,命本将统兵东出,平叛安民!”
他高举虎符,声如雷霆:“此战,乃卫道之战,乃正法之战!凡我大秦锐士,当奋勇杀敌,以彰国威!有功者,依《军功爵律》,不吝封赏!畏战者,临阵脱逃者,军法从事,决不姑息!”
“风!风!风!大风!” 五万人齐声怒吼,声浪直冲云霄,仿佛要将天穹都撕裂开来!
这股磅礴的气势,远比之前在咸阳城外五千人的呼喊要震撼得多,连张苍都感到心神微震,墨荆更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耳朵,低声嘀咕:“好家伙,这分贝……都快赶上我的震天雷了。”
就在这肃杀雄壮的氛围中,一队略显“异类”的人马,从营寨另一侧开了过来,在点将台侧前方停下。
为首者,是一名年轻的小将。
他身披一套做工精良的将军铠,但与章邯麾下中央军制式铠甲略有不同,细节处更显繁复,肩甲处雕刻着兽头纹饰,显示出其不凡的出身。
他骑乘一匹枣红马,身形魁梧,面容英挺,眉宇间带着一股尚未经过太多世事磨砺的锐气与……近乎天生的傲气。
他身后跟随的兵卒,约莫万人,装备虽也算整齐,但精气神与章邯麾下的百战老兵相比,则显得杂驳不少。
他们眼神中少了那份纯粹的杀伐之气,多了几分桀骜、麻木,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这便是由骊山刑徒、奴役之子以及部分招募的轻侠组成的刑徒军。
那年轻小将利落地翻身下马,大步走到点将台前,对着台上的章邯抱拳行礼,动作标准,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但声音却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矜持与自傲:
“末将王离,奉陛下诏令,率骊山营一万两千将士,前来听候章将军调遣!”
他微微抬头,目光与章邯对视,虽口称“听调”,但那眼神深处,却仿佛燃烧着一簇不服输的火焰。
“望将军此番东征,能旗开得胜,扬我大秦军威,”
他话语微顿,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挑衅,“也莫要堕了我祖父武成侯当年平定六国、横扫天下的威名才是!”
此言一出,点将台周围的一些章邯旧部将领,眉头都不由得微微皱起。
这话听着是预祝胜利,实则是在用其祖父王翦的功绩来给自己撑场面,隐隐有与主将章邯别苗头之意。
章邯面色不变,深邃的目光落在王离年轻而充满锐气的脸上,既无被冒犯的愠怒,也无刻意逢迎的客套,只有一种历经战阵、统御千军的沉稳与平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