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光映在木屋的玻璃窗上。李峰穿着粗线毛衣,正在给瘸腿的三花猫 “浩南” 包扎爪子。王竹贤端着热可可从厨房出来,围裙上沾着面粉 —— 她正在尝试做莱拉最爱吃的港式菠萝油。
“黑桃 A 发来消息,” 她用勺子搅着奶泡,“陈浩南的武馆被评为‘港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个月要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展。”
李峰笑了,看着窗外追蝴蝶的金毛犬 “山鸡”—— 这只曾在金三角战场冲锋的军犬,现在每天的任务是陪莱拉读莎士比亚。手机在这时震动,跳出莱拉的视频请求,画面里的女孩穿着学士服,身后是牛津大学的哥特式尖顶。
“峰叔,我拿到犯罪学硕士学位了!” 莱拉举起证书,发梢别着的蝴蝶发卡是海棠送的成年礼物,“导师说我的论文《论江湖规则与现代司法的共生》很有颠覆性。”
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海棠的脸,她戴着墨镜站在澳门码头,身后是正在装卸新能源汽车的华威物流船队:“莱拉小姐,要不要来我的安保公司实习?我们刚接了保护大熊猫野放的项目。”
李峰看着两代人的笑脸,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在铜锣湾被追砍的雨夜。木屋壁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火光照亮了墙上的照片 —— 有陈浩南在武馆教孩子们扎马步,有李佳欣在硅谷领奖时举着 “华威科技反黑客系统” 的奖杯,还有海棠抱着小狮子在金三角自然保护区的合影。
陈浩南站在洪兴武馆的演武场中央,看着一百零八个孩子排成八卦阵。最小的男孩才五岁,手里的木刀比他还高,却认真地踩着 “洪兴十三路” 的步法。
“南哥,” 阿鬼现在已经是武馆的教头,鬓角添了白发,“教育局说下个月要拍纪录片,重点记录咱们的‘江湖武德’课程。”
正说着,大门突然被推开。跛豪的儿子陈浩然穿着便衣走进来,警徽藏在夹克内袋:“南叔,有个中学生在社团里被欺负,说想跟您学功夫。”
陈浩南点点头,从墙上摘下那柄纯金麻将 —— 现在它被镶在玻璃框里,旁边挂着李峰送的沙漠之鹰(已焊死枪管,成为装饰品)。他摸了摸 “九万” 牌上的狼头浮雕,想起上次和李峰视频时,对方说:“江湖就像这副麻将,有人想胡牌,有人想和局,关键是别让自己变成别人的筹码。”
夜幕降临时,武馆里亮起灯笼。孩子们围成圈听陈浩南讲 “仁义礼智信” 的江湖哲学,陈浩然在一旁记录,准备写成《青少年防欺凌手册》。墙角的监控镜头轻轻转动,那是李佳欣设计的 AI 安保系统,镜头盖内侧刻着 “邪不胜正” 四个小字。
第三节 金三角的生态江湖
湄公河畔的华威自然保护区里,海棠举着望远镜观察野象群。她的机械义眼已经换成了生物仿生款,能精准识别三十公里内的偷猎者热源。莱拉蹲在旁边记录数据,笔记本上画着可爱的大象涂鸦。
“看,” 海棠指向河对岸,一群穿着华威工装的年轻人正在种植罂粟替代作物 —— 香草和咖啡豆,“这些曾经的马仔,现在是护林员和咖啡师。”
莱拉翻开调研笔记,上面贴着泛黄的旧照片:金三角的罂粟田、荷枪实弹的雇佣军、还有李峰当年站在坦克上的背影。对比现在的青山绿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 “死亡三角洲”。
远处传来直升机的轰鸣,不是武装直升机,而是印着 “华威航空” 字样的医疗救援机。驾驶员跳下来,递给海棠一盒港岛奶茶 —— 是陈浩南托人空运来的老字号。
“海棠姐,” 莱拉望着漫山遍野的咖啡豆花,“你说峰叔他们还会回来吗?”
海棠摘下墨镜,让阳光亲吻她眼角的疤痕:“江湖不在地理版图上,而在人心。你看这些咖啡树,当年可是用子弹壳当肥料种起来的。”
瑞士木屋的门铃响起时,李峰正在给 “浩南” 猫梳毛。门外站着个戴宽檐帽的女人,黑色面纱下露出精致的下颌线,手里提着个雕花檀木盒。
“李先生,别来无恙。” 她的声音带着东南亚口音,掀开面纱的瞬间,李峰看到她左耳后淡淡的狼头纹身 —— 那是当年雪狼雇佣军的标志。
王竹贤端着红茶盘的手顿了顿,认出对方是李峰曾经的副官 “黑寡妇”,三年前在中东执行任务时 “阵亡”。檀木盒打开,里面是半截断刀和一张泛黄的纸条,字迹是用血写的:“系统未死,当心旧部。”
李峰的手指轻轻抚过断刀,刀身刻着的 “杀” 字已经被磨平。他想起最后一次见黑寡妇时,她坚决要去捣毁基因公司的实验室,说:“我不想死在江湖里,我要死在值得的地方。”
“她临终前说,” 黑寡妇递来加密 U 盘,“有个叫‘影子’的组织正在收集旧系统宿主的 DNA,带头人戴着和您一样的狼头戒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