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驶进北部“极地生态观测”据点时,林野被一片纯白的世界包裹——凛冽的寒风卷着雪花呼啸而过,天地间只剩下单调的白色,旧世界留下的观测站木屋一半埋在积雪中,屋顶的太阳能板被冰雪覆盖,只露出边缘的金属支架;远处的冰川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泽,裂缝中传来冰层挤压的“咔嚓”声,透着极致的寒冷与庄严。
“可算等到你们了!”观测站站长周明快步迎上来,他穿着厚重的极地科考服,帽子和围巾上结满白霜,手里抱着一卷冰芯样本,外层的保温箱上还凝着冰晶,“这观测站是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可设备老化严重,冰芯储存箱的制冷系统坏了半个月,采集的样本都快融化了;通讯设备也时断时续,上个月的观测数据至今没传送到联盟总部。”
跟着周明走进观测站内部,林野才看清极地守望的现实困境——木屋内部虽有供暖设备,温度却只有5℃,工作人员穿着棉衣仍在搓手哈气;实验室的冰芯储存箱指示灯闪烁着故障信号,箱内的冰芯样本边缘已开始融化,滴下的水珠在地面结成薄冰;通讯室里,老式电台的指针跳动不定,屏幕上的信号条时有时无,偶尔传来的杂音远盖过清晰的指令;墙角的科普角里,几张极地生态海报被冻得卷边,展示柜里的冰川岩石样本蒙着厚厚的灰尘。
“我们要走‘设备升级 科普传播’路线,让这座极地观测站既成为气候研究的‘前哨站’,也成为传递极地声音的‘窗口’。”林野指着故障的储存箱,“第一步升级观测与保障设备,修复冰芯储存系统,搭建太阳能供电的应急通讯网络,确保数据实时传输;第二步建设‘极地科普馆’,用低温适应型互动装置,展示冰芯、冰川、极地生物等知识;第三步开展‘冰芯课堂’,通过联盟网络向各基地直播极地观测过程,让更多人了解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老吴立刻拿出设备升级方案:“我们从东部工业据点调运零下80℃超低温制冷机组,替换故障的储存箱部件,再加装温度预警系统,一旦超出阈值立即启动备用电源;通讯系统采用卫星中继模块,搭配高增益天线,即使在暴风雪天气也能保持信号稳定;同时给太阳能板加装自动除冰系统,通过电热丝融化积雪,确保供电充足。”他还指着木屋墙体,“墙体加装聚氨酯保温层,窗户更换为三层真空玻璃,让室内温度能稳定维持在18℃以上。”
苏晓则聚焦“极地健康与心理保障”:“我来建设‘极地健康站’,配备低温冻伤治疗仪、抗寒营养补充剂和心理疏导设备,为观测人员提供身体与心理双重保障;同时编写‘极地生存手册’,教大家应对暴风雪、冰裂缝救援等突发状况,还会定期通过联盟网络组织‘云端家属见面会’,缓解观测人员的思乡情绪。”她还计划在观测站周边设置“极地生态监测点”,安装摄像头记录冰川变化,通过时间 lapse(延时摄影)向公众展示冰川消融过程。
阿凯的任务是搭建科普馆与配套设施:“我们建设的‘极地科普馆’采用耐寒材料,内部安装低温适应型互动屏,触摸即可查看冰芯年代数据、冰川运动轨迹;设置‘冰芯体验区’,用透明保温柜展示真实冰芯样本,搭配放大镜让游客观察冰芯中的气泡;再搭建‘云端直播室’,配备4K高清摄像头,实时直播冰芯采集、数据分析过程,邀请观测人员在线答疑。”
当天下午,升级与建设工作就在极寒中启动。阿凯带着工人安装保温层,虽然手指冻得发麻,却仍仔细地拼接每一块保温板,当最后一块玻璃安装完毕,室内温度缓缓上升,工作人员终于脱下了厚重的棉衣;林野和周明一起调试制冷机组,当冰芯储存箱的温度降至零下80℃,周明捧着刚抢救的冰芯样本,激动地说:“这些样本记录了过去百年的气候数据,要是融化了,损失就太大了!”;苏晓的健康站里,医疗设备陆续到位,她正耐心地教观测人员使用心理疏导仪,缓解长期极地生活的压抑情绪。
接下来的日子,极地观测站渐渐焕发出“守望力量”——升级后的通讯系统成功将积压的观测数据传输到联盟总部,其中一份冰芯样本的分析结果,为研究全球变暖提供了关键证据;“极地科普馆”迎来了第一批线上观众,各基地的孩子通过直播看到冰芯中的气泡,纷纷在评论区提问“冰芯里的气泡是什么”“冰川为什么会融化”;“冰芯课堂”开播当天,观看人数突破10万,观测人员讲解的“如何通过冰芯读懂过去的气候”,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以前觉得极地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才知道,这里的每一块冰芯,都在诉说着地球的故事。”来自南部教育基地的老师李华,在观看直播后留言,“我要带着学生们一起关注极地变化,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