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轻轻覆盖了河西平原。小王庄的打谷场上,黑压压地坐满了人。男女老少,个个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今天,是河西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的日子。
赵铁鹰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望着台下这片他亲手参与解放的土地,心中感慨万千。半年多前,他初到河西时,这里还是日伪横行、土匪猖獗的险地。如今,红旗已经插遍河西区的每一个村庄。
“乡亲们!同志们!”赵铁鹰的声音通过土喇叭在会场上空回荡,“今天,我们在这里宣告:河西区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了!”
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震落了树梢的积雪。农民们挥舞着草帽,妇女们擦着喜悦的泪水,儿童团的孩子们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马彪作为新任的河西区大队长,穿着一身崭新的八路军军装,激动地宣布区政府组成人员名单。当念到各村农会主席、民兵队长名字时,台下相应的地方就会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这半年来,河西区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曾经横行乡里的保安团被彻底消灭,其残余势力要么被收编改造,要么逃往敌占区。
黑云寨的土匪在孙猛剿匪后销声匿迹,河西区通往主根据地的道路彻底畅通。
全区建立了三级抗日民主政权——区公所、乡公所、村公所,选举产生了各级干部。
最让人欣喜的是,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河西区大队从最初的一百多人发展到五百多人,每个村都建立了民兵组织,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战斗体系。
“现在,请赵支队长讲话!”马彪高声宣布。
赵铁鹰走到台前,目光扫过全场。他在人群中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第一个向他们报信的王老汉,组织妇女支前的李大姐,冒着生命危险为他们带路的小柱子...
“乡亲们!”赵铁鹰的声音有些哽咽,“还记得半年前吗?我们初到河西时,很多老乡见了我们就躲,不敢和我们说话。为什么?因为被欺压怕了,被欺骗怕了!”
台下渐渐安静下来,老人们回忆起那段黑暗岁月,不禁摇头叹息。
“但是今天,”赵铁鹰提高声音,“我看到的是扬眉吐气的乡亲,是当家作主的人民!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只有**、八路军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打天下、谋幸福的!”
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赵铁鹰继续道:“我们河西区现在有农会三十五个,会员五千多人;民兵一千二百人;儿童团、妇救会等组织也都建立起来。我们还开办了十所抗日小学,让孩子们有书读;建立了合作社,让乡亲们买卖公平...”
他每说一项成就,台下就响起一阵欢呼。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人辛勤付出的结果。
会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民兵进行了操练表演,儿童团表演了抗日剧目,合作社摆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兵役登记处,那里排起了长队,许多青年当场报名参军。
“俺要当八路军!打鬼子!”一个瘦高的小伙子拍着胸脯说。
负责登记的干部笑着问:“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俺叫李铁蛋,十八了!”小伙子大声回答,其实他看起来顶多十六岁。
马彪走过来,拍拍小伙子的肩膀:“好样的!不过要先参加民兵训练,合格了才能正式入伍。”
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赵铁鹰对身旁的马彪说:“老马,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吗?”
马彪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时候我是糊涂蛋一个,差点跟着王大牙一条道走到黑。多亏赵队长点拨,让我走上了正道。”
“是你自己有觉悟。”赵铁鹰真诚地说,“这半年来,你在河西的工作很有成效,乡亲们都很信任你。”
正说着,一个通讯员骑马飞奔而来:“赵支队长!旅部急电!”
赵铁鹰展开电文,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旅长命令我们,即日率主力凯旋归建!河西区的防务交由区大队和民兵负责!”
消息传开,群众纷纷涌来挽留。
“赵队长,你们不能走啊!”
“鬼子要是再打来怎么办?”
赵铁鹰登上高台,大声安抚道:“乡亲们放心!现在的河西区已经不是半年前的河西区了!我们有坚强的民主政权,有英勇的区大队和民兵,更重要的是,有觉悟了的、组织起来了的人民群众!鬼子要是敢来,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他接着说:“我们主力部队离开,是为了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打鬼子。而且我们就在不远的主根据地,随时可以互相支援!”
尽管依依不舍,群众还是理解了八路军的战略部署。当天,各村都忙着准备欢送仪式。
三天后,当赵铁鹰率领支队主力踏上归途时,感人的一幕出现了:
从小王庄开始,沿途每个村庄的群众都自发排在道路两旁,手里捧着鸡蛋、红枣、布鞋等礼物往战士怀里塞。许多老人泪流满面,孩子们追着队伍跑出老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