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若想真正避免两国战乱,唯有化解辽宋之间的仇恨,否则即便此次阻止了战争,日后仍会再起争端。”
萧峰三人闻言,皆陷入沉思。过了许久,萧峰才开口道:“我曾劝谏辽帝罢兵,可惜未能奏效。”
苏遮微微一笑:“大哥心意虽好,但做得还不够。”
“不够?”萧峰眉头微皱,等待下文。
萧峰面露疑惑,望着苏遮含笑的神情,思索片刻后开口道:"三弟有话不妨直言,为兄愚钝,实在猜不透你的心思。"
苏遮神色平静道:"明日耶律洪基率军抵达雁门关外,届时我会取其性命。希望大哥能接管这三十万大军,顺势登基为帝。"
"大哥心系苍生,若由你执掌辽国,必以百姓福祉为先。如此方能实现宋辽长久太平。"
萧峰闻言大惊:"此事万万不可!陛下待我恩重如山,岂能做此叛逆之举?"
苏遮目光微冷:"耶律洪基既已挥师南下,我必杀之。如今他子嗣尽殁,大哥身为南院大王,手握重兵,正是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
段誉与虚竹齐声附和:"三哥(弟)所言极是!若大哥登基,定能促成两国和平。"
萧峰仍摇头推辞:"我一介武夫,岂堪帝王之位?三位贤弟莫要玩笑。"
苏遮正色道:"大哥出身辽国皇族,为何不能称帝?耶律洪基死后若无明君继位,辽国必将陷入内乱。难道大哥忍心看百姓遭难?"
这番话让萧峰陷入沉思,神色变幻不定。苏遮向段誉二人递了个眼色,随即含笑离去。
......
约莫半个时辰后,萧峰三人返回。只见他神情复杂地问道:"三弟,当真非杀陛下不可吗?"
苏遮颔首道:"耶律洪基志在天下,从他挥师南下之时,便注定要葬身于雁门关外。"他含笑看向萧峰:"不知大哥可曾想好?是带着这三十万雄师返回上京继承大统,实现心中抱负,让宋辽百姓永享太平;还是弃这三十万将士于不顾,眼睁睁看着大辽分崩离析,百姓流离失所?"
萧峰苦笑道:"三弟这问题当真令人进退两难。不过大哥定不会让你失望,只望三弟能保全那三十万将士性命。他们不过是奉耶律洪基之命行事,南下征战并非本愿。"
苏遮眼中闪过赞许之色。要说服萧峰这般心系苍生的真豪杰,果然要从天下大义着手。他当即应道:"大哥尽管放心,除非万不得已,我绝不伤任何一个辽兵性命。至于如何收服这三十万大军,就要仰仗大哥了。"
萧峰闻言展颜,胸有成竹道:"三弟不必忧心。大哥虽是一介武夫,但麾下二十万将士皆忠心耿耿,否则耶律洪基也不会暗中将我囚禁。至于他从上京带来的十万大军,没了主帅自然归顺于我。"
苏遮忽然想起原着中萧峰曾在乱军中力擒叛贼的壮举,辽军对他本就崇敬有加,收服十万大军确实不难。他微笑道:"既然大哥如此有把握,明日就看大哥的了。"
段誉见计议已定,欣然道:"既已商定对策,我们不妨先回去,中原武林群雄还在等着呢。"
四人当即返回与中原武林人士会合。苏遮环视众人,心知明日之战他们难有作为,反倒可能节外生枝,不如先让他们撤离。于是朗声道:"承蒙诸位英雄前来相助,苏某感激不尽。不过后续事宜无需各位插手,还请诸位先行返回。"
此言一出,群雄哗然。玄生大师上前质问道:"苏公子此言差矣!辽军数十万明日便至雁门关,此时却让我等离开,莫非觉得我等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前来相助萧峰的中原武林群雄纷纷对苏遮怒目而视,显然被他方才的言语激怒。
苏遮淡然一笑,道:"诸位误会了,我与大哥已商议妥当。我们兄弟四人留在此地,待耶律洪基率军前来,借助大哥的身份混入辽军,擒住辽帝耶律洪基,逼他退兵。诸位英雄不如先回雁门关内等候。"
这番话自然是对中原群雄的托词。苏遮怎会明言他们真正的计划是让萧峰收服三十万辽军,返回上京夺取大辽皇位?若让这些人知晓,难保不会横生枝节。
"阿弥陀佛。"玄生诵了声佛号,劝道:"苏施主此计虽妙,但太过凶险。不如大伙再从长计议?"
丐帮宋奚陈吴四位长老也上前道:"萧大侠、苏公子、虚竹师傅和段皇爷武功盖世,可面对三十万大军终究危险。不如依玄生大师所言,另寻良策?"
苏遮指向萧峰,笑道:"诸位皆知大哥乃大辽南院大王吧?"见众人点头,他又道:"但诸位可知大哥是如何当上南院大王的?耶律洪基又为何将半数兵马交予大哥?"
群雄面面相觑,玄生开口道:"老衲不知,还请苏公子明示。"
苏遮解释道:"当年耶律洪基的皇叔与皇太叔之子楚王起兵谋反。若非大哥单枪匹马杀入叛军,于万军之中取楚王首级,生擒皇太叔,耶律洪基早已命丧黄泉。为报救命之恩,耶律洪基封大哥为南院大王,并将楚王旧部尽数划归麾下,大哥这才统领大辽半数兵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