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一纸调令,将陈净推向了京城这个更大的舞台。他不再仅仅是为湖洪县的几十万百姓而战,更是在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一种可能影响无数人命运的道路而战。前方是未知的考场,亦是无形的战场。让我们继续第四十五章的故事。
---
### 第四十五章 京城赶考,群英待审
赴京汇报的通知,像一阵飓风,瞬间席卷了整个荆州市乃至省里。
一个县委书记,因为一项地方改革的构想,被点名到中央部委做专题汇报,这种事情,不说绝无仅有,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市委书记周海山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他亲自给陈净打来了电话,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和一丝难以察觉的羡慕:“小陈,这次去京城,你代表的不仅仅是湖洪县,也是我们荆州市,更是我们全省在改革探索上的脸面。省里对你寄予厚望,有什么需要,省委省政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这番话,既是鼓励,也是一种政治投资。周海山明白,陈净这艘船,已经驶入了深海,他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
陈净自然懂得这其中的分量,恭敬地表示了感谢。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湖洪模式”不再是他一个人的战斗,它已经被绑在了更高层级的战车上。
挂断电话,陈净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圣眷”冲昏头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汇报的凶险程度。胡知之爷爷那句“莫要成了孤例”的提点,如警钟长鸣。
他立刻召集了县长刘建业以及几位核心班子成员,开了一个通宵的会议。
“各位,我们不能再把这次汇报仅仅看作是为红星钢厂争取利益。”陈净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语气严肃,“我们必须跳出湖洪看湖洪,要把‘湖洪模式’从一个地方性的解决方案,提升到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样本!”
他用红笔在白板上重重写下八个字:*“立足地方,着眼全国”*。
“我们的汇报材料,要全部推倒重来!”陈净一锤定音,“财务数据、商业条款,这些都放到次要位置。我们的核心,要阐述这个模式如何能解决当前全国范围内,大量陷入困境的老国企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历史包袱重、维稳压力大、改制动力不足*!”
在陈净的指引下,整个团队像是被注入了新的灵魂。他们不再局限于那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而是开始从国家宏观政策、社会稳定、央地关系等多个维度,重新构建“湖洪模式”的理论框架。
临行前,陈净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
他要带两个人一同赴京:一位是县长刘建业,代表着地方政府的行政支持和班子团结;另一位,则是红星钢厂民生基金监督委员会的主任,六十多岁的老钳工——王大爷。
“书记,我……我一个糟老头子,字都认不全,去京城那顶天的地方,不是给您丢人吗?”王大爷接到通知时,手足无措,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涨得通红。
“王大爷,您不代表个人。”陈净扶着他的肩膀,诚恳地说道,“您代表着红星钢厂几千名职工,代表着千千万万盼着企业能有条活路的老百姓。您不用多说话,您只要坐在那里,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我们要让京城的领导们看到,我们的报告,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话,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期盼!”
王大爷的眼眶湿润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
三天后,京城。
当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一股干燥而庄重的空气扑面而来。王大爷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紧张地攥着衣角,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和高楼大厦,敬畏得说不出话来。
陈净一行被安排住进了国家发改委下属的招待所。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
放下行李,陈净的手机就响了,是新华社记者李赫。
“陈书记,到京城了?”李赫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
“刚安顿好,多谢李哥关心。”
“不客气。给你提个醒。”李赫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风向有些不对。王部长那边的人,这几天也没闲着。我听说,他们组织了一个专家组,也写了份报告,核心观点是‘湖洪模式’冲击了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有‘以民意要挟政策,造成国有资产变相流失’的风险。这份报告,据说也递上去了。”
陈净的瞳孔微微一缩。
果然来了。
对方没有选择暗中使绊子,而是同样选择了“阳谋”,用“政策和法规”这把最锋利、最正统的剑,来和他对垒。
“这帮专家的论点,站得住脚吗?”陈净沉声问道。
“站得住。因为你们确实是‘法无先例’。”李赫一针见血,“规矩上,你们不占优。所以,明天的汇报,将是一场‘情’与‘法’的对决,是‘改革创新’与‘墨守成规’的碰撞。就看决策者,更看重什么了。”
“我明白了,多谢李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