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章 寒夜更声,窗台馒头

中国古代奇闻录 第1章 寒夜更声,窗台馒头

作者:仁德之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09:24:30

万历十年的冬天,苏州府长洲县遭遇了数十年未见的酷寒。刚交腊月,朔风便如刀子般,日日夜夜刮个不停,卷起地面上的浮土与残叶,打在脸上生疼。运河支流靠近城西的那一段,边缘已结了薄薄一层暗黄色的冰凌,白日里挑水的汉子,需得用扁担头小心敲开,才能汲上水来。到了夜间,寒气更是无孔不入,仿佛能冻凝人的骨髓。

梆——梆——梆——

三更时分,沉闷的更梆声在空寂的街道上回荡,穿透呼啸的北风,显得格外清晰而孤寂。

打更的是个名叫张老实的中年汉子。他今年整四十,打更却已打了整整二十年。岁月与风霜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个子本就不高,长年的夜行与背负更鼓、灯笼,使得他的脊背早早地弯驼了下去;脸上刻满了细密的皱纹,那是无数个夜晚被寒风侵蚀的痕迹。他裹着一件早已看不出原本颜色的破旧棉袄,棉花从好几处开裂的地方硬撅撅地探出头来,脚上一双露出脚趾的草鞋,里面塞了些许乌拉草,勉强抵御着青石板上传来的刺骨寒意。他一手提着一盏光线昏黄的油纸灯笼,那点微弱的光晕,仅能照亮脚下几步远的方寸之地;另一只手握着梆子和鼓槌,每一步踏出,都伴随着竹梆沉闷的敲击声。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他拉长了调子,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在这死寂的寒夜里,传出去老远。这是他二十年来的习惯,无论有无听众,无论风雨寒暑,这一声警示,从未遗漏过。

街两旁的店铺早已上门板,黑漆漆一片。偶尔有几户人家的窗户透出一点微光,那多半是勤俭的主妇还在就着昏暗的油灯赶制活计,或是苦读的秀才在熬夜攻书。张老实的身影被灯笼光拉得忽长忽短,扭曲地投射在冰冷光滑的石板路上。他呼出的每一口气,都瞬间化作一团浓白的雾,旋即又被风吹散。

他是个再底层不过的小人物。父母早亡,无妻无子,孑然一身,住在城隍庙后那一间勉强遮风挡雨的破屋里。二十年来,他守着这报时的更漏,看着长洲县的人来人往,生老病死。有人笑他穷,一辈子没出息;有人讥他傻,守着这微薄薪俸不知变通。他只是听着,脸上挂着那仿佛与生俱来的、略带些憨厚和认命意味的笑容,从不恼火,也不争辩。日子,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地过去了。

巡至城西靠近城墙根的一片区域,这里的房屋明显比城内其他地方要低矮破败许多。张老实的脚步在一处临街的简陋小屋外,不由自主地放缓了些。

这屋里住着一位姓李的寡妇。在长洲县,关于她的闲言碎语不少。都说她命硬,刚过门没两个月,丈夫就得了急症,一命呜呼。婆家嫌她克夫,不容于她,草草分了点微薄家当,便将这新寡的妇人赶出了家门。她无奈,只得在这城西租金最廉的所在,赁了这么一间连个小院都没有、开门便是街面的破屋子栖身,平日里靠着替人缝补、绣些帕子荷包之类的小物件,换些铜钱,勉强度日。

此刻,在这寒风凛冽的深夜里,那扇单薄的窗户纸上,竟还映着一个模糊而纤细的身影。她正俯身于一张旧桌前,就着一盏如豆的油灯,一针一线地绣着花。那身影微微颤动,显得异常专注,又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孤寂与坚韧,仿佛在与这冰冷无情的命运,做着无声的抗争。

张老实心中暗暗叹了口气,生出一丝怜悯。这世道,一个无依无靠的寡妇,想要活下去,太难了。他虽有心,却也无力相助,何况瓜田李下,人言可畏。他摇摇头,准备像往常一样,默默走过。

然而,就在他转过头,迈开脚步的刹那,眼角的余光似乎瞥见了什么异样。他顿住脚步,重新将目光投向那扇窗户。借着天上黯淡的雪光反射,以及自己手中灯笼摇曳的光晕,他清晰地看到——在那结了些许冰花的木头窗台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两个白面馒头!

在这年头,白面是精细粮,寻常人家也非顿顿能吃上。在这饥寒交迫的冬夜,两个白白胖胖的馒头,更是显得格外突兀和……奢侈。

张老实愣住了。是李娘子夜里做的,暂时放在窗外凉一凉?还是……他心中诧异,但转念一想,或许是人家自己的东西,临时放置,自己一个外人,不便多问。他搓了搓冻得僵硬的双手,再次迈开脚步,将那窗台上的馒头抛在脑后,继续巡他的更路。

“梆——梆——梆——”梆声渐行渐远。

第二夜,三更时分。

张老实再次路过李寡妇家。窗户纸上的身影依旧,而那窗台上,赫然又放着两个白面馒头!位置,大小,几乎与昨夜一模一样。

他心中疑惑更甚,脚步迟疑了一下,终究还是没有停留。

第三夜,第四夜……直至第七夜。

每一天,当张老实巡更至此时,那窗台上总是雷打不动地放着两个馒头。有时是纯粹的白面馒头,有时似乎掺了些杂粮,但总是两个,总是放在那个固定的位置。这异常的现象,像一根细细的羽毛,不断搔刮着张老实的心。他开始感到不安,甚至有一丝隐隐的担忧。这李娘子,究竟是何意?她一个孤身妇人,生活本就拮据,为何夜夜将如此珍贵的食物置于窗外?是给谁的?难道……

第八夜,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夜风格外大,吹得灯笼里的火苗忽明忽暗。

当张老实又一次看到那窗台上熟悉的白影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与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忧虑。他左右看了看,空巷无人,只有风声呜咽。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像是鼓足了莫大的勇气,轻轻走到窗台下,尽量压低他沙哑的嗓子,对着那扇映着灯光的窗户,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李娘子?你……你这窗台上的馒头……”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屋内穿针引线的细微声响停顿了一下。片刻后,传来一个轻柔,却带着明显疲惫的女声,那声音很轻,仿佛怕惊扰了夜的宁静:

“是张大哥吗?”

“是,是我。”张老实忙应道。

“张大哥,你天天夜里巡更,顶风冒雪的,实在辛苦。”李寡妇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这馒头……是谢你上回帮我修屋顶的。一点心意,你别嫌弃。”

修屋顶?

张老实怔了怔,努力在记忆中搜寻。半晌,他才恍然想起,大约是半个多月前,秋末最后一场冷雨,他巡更时恰巧看到这屋子屋顶漏雨,雨水顺着椽子往下淌,屋里想必十分狼狈。第二天白天,他闲着也是闲着,便找了点旧瓦片和泥灰,顺手帮她把漏雨的地方给修补好了。那对他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看到别人有难处,能帮一把是一把,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却万万没想到,这件他早已遗忘的小事,对方竟一直铭记在心,并且用这种持续而沉默的方式,夜夜予以回报!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猝不及防地涌上张老实的心头,迅速流向四肢百骸,竟让他觉得这腊月的寒风,似乎也不那么刺骨了。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推辞的话,比如“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比如“李娘子你也不宽裕,不必如此”,但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一句干涩的:

“那……那点小事,不值当……不值当天天送馒头的。”

“张大哥你就拿着吧,”屋内的声音带着一丝恳切,“我屋里……还有。你巡夜辛苦,垫垫肚子,也好暖和些。”

话已至此,张老实再也说不出拒绝的话来。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冻得通红的手,小心翼翼地拿起窗台上那两个已经有些冰凉的馒头。馒头入手,带着冬夜的寒意,但他却觉得重若千钧。

他低下头,就着灯笼微弱的光,轻轻咬了一口。馒头确实已经凉了,口感有些硬实,但咀嚼之下,属于麦子特有的、朴素的香甜气息,渐渐在口腔中弥漫开来。这味道,远胜过于他以往吃过的任何山珍海味。它不仅驱散了身体的些许寒意,更填补了内心深处某种长久的空旷与孤寂。这是一种久违的、来自他人的、纯粹的善意与尊重。

从那一夜起,每晚三更时分,从李寡妇家窗台上取走那两个或热或凉、但总是准备好的食物——有时是馒头,有时是包子,有时是烙饼——成了张老实与李寡妇之间一种无声的、心照不宣的默契。他不再询问,她也不再解释。一条由善意编织而成的、微弱的纽带,在这寒冷的冬夜里,将两个卑微而善良的灵魂,悄悄地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无论是张老实,还是窗内那个辛勤绣花的女子,此刻都未曾料到,这源自感恩的微小善举,最终将会牵引出怎样一段波澜云诡、交织着阴谋与冤屈的命案,又将他们的命运,推向何等不可预测的深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