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0章 余波绵长:走向宋代的宗教新秩序(全文完)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在最后一次北伐契丹的途中,不幸染病,英年早逝。他的宏伟蓝图——“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才刚刚展开序幕,便戛然而止。然而,他所推行的包括限佛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却如同投入水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深远地影响了后续的历史。

七年之后,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及其继任者,深刻地吸取了五代军阀割据、皇权旁落的教训,也亲眼见证了后周世宗改革带来的强盛国力。因此,在宗教政策上,北宋初年的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柴荣开创的“温和控佛”模式,并使之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虽未再掀起大规模的运动式灭佛,但对佛教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警惕和严格的管理。他重申了后周关于寺院敕额、僧尼度牒、出家考试等一系列制度,将佛教彻底置于国家的掌控之下。佛教寺院不再拥有免税免役的特权,其规模被限制在一个不对国家财政和兵源构成威胁的水平。这种政策,使得佛教在宋代虽然依然繁荣,甚至出现了禅宗、净土宗的广泛流行,但它再也未能重现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那种“沙门不敬王者”、甚至可以干预政治的强势地位。宗教权力,被牢固地关进了皇权打造的笼子里。

另一方面,柴荣的灭佛政策,也从反面深刻地塑造了宋代佛教自身的形态。惨痛的教训让佛教徒意识到,过度依赖政治庇护和经济扩张是危险的。因此,宋代佛教更加转向内心修持,强调与世俗社会的调和。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一个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修行方式灵活,不拘泥于形式;一个强调“简易普被”,适合广大平民百姓。它们都减少了对庞大寺产和复杂仪轨的依赖,更好地融入了中国社会的肌体,完成了更深程度的“本土化”。

曾经流浪的张栓柱,在北宋建立后,终于得以返回故乡。由于后周和宋初的招抚流亡、鼓励垦荒政策,他分得了一些荒地,虽然日子依旧清苦,但总算安定下来,成了大宋的一个编户齐民。他偶尔还会想起在清凉寺的那段短暂岁月,想起那些被熔铸的铜像和散佚的经卷。村里的社祭,早已取代了佛寺,成了新的社区中心。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碎了旧的秩序,也带来了新的生活。

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如同一场外科手术。它固然带来了短暂的痛苦和文化的损失,但其主要目的——切除佛教过度膨胀所形成的社会“肿瘤”,为中央集权帝国“止血”(解决财政兵源危机)、“强身”(增强国家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它为此后北宋的统一和稳定扫清了一个重要的障碍,奠定了一种新型的、更加理性的政教关系模式。

纵观中国历史,政权与宗教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后周世宗的这次干预,以其鲜明的务实性和法制化色彩,成为了处理这一命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宣告了:在中国,皇权至上,任何宗教力量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赋税、兵役、社会稳定)为代价。这一原则,被后来的明清王朝所继承,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条潜规则。

柴荣的北伐壮志未酬,但他的限佛政策,却意外地成为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政治遗产之一。历史的因果,就是如此奇妙。当汴京城外的清凉寺最终彻底湮没在荒草之中时,一种新的秩序,已经在废墟上悄然萌芽。

——全文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