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7章 青烟散尽:文明背后的代价

中国古代奇闻录 第7章 青烟散尽:文明背后的代价

作者:仁德之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09:24:30

显德三年的夏天,在一场连绵的雨后到来。被查封的清凉寺,由于久无人迹,院墙角落生出了厚厚的青苔,野草从铺地石板的缝隙中顽强地钻出。一场夜雨冲垮了偏殿本就摇摇欲坠的屋顶,露出里面被雨水浸泡的壁画和散落一地的经卷。

几个顽童偷偷从破损的围墙缺口爬了进去,在废墟间嬉戏打闹。一个孩子捡起一本被雨水泡得发胀、字迹已然模糊的线装书,好奇地翻看着,随即因为无趣而将它扔进了一滩泥水里。另一孩子用木棍戳弄着一尊倒在草丛中的泥塑罗汉像,罗汉的面容已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昔日梵音缭绕、香火鼎盛的佛门清净地,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诉说着无声的荒凉。

这不仅仅是清凉寺一家的景象。在整个后周境内,三万多余被废寺院的命运大抵如此。在这场主要针对佛教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整顿运动中,文化的劫难作为副产品,悄然而至,其损失难以估量。

经籍的散佚是其中最令人痛心的一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历经数百年的翻译、注疏、着述,积累了浩瀚的文献。虽然主要经典(如各类佛经)在官方保存的《大藏经》中有收录,但许多珍贵的民间抄本、历代高僧的注疏讲义、地方寺院的传承谱系、以及一些未入藏的小部头经典,大多收藏于各寺院藏经阁中。这些无敕额的寺院被突然废黜,僧侣被驱散,其藏书或被官府当作废纸处理,或因无人看管而毁于风雨、虫蛀、火灾,甚至被无知乡民拿去引火或糊墙。尤其是那些由僧人一笔一划抄写、凝聚着心血和信仰的手抄本,就此永远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讲经说法活动的中断,也使得许多口耳相传的佛法精义失去了传承的载体。

艺术珍品的毁灭同样触目惊心。每一座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一座艺术殿堂。殿宇的建筑本身,往往融汇了时代的建筑智慧。而殿内的塑像、壁画,更是无数无名工匠心血的结晶。虽然敕额大寺的艺术品得以保留,但数量更为庞大的无额寺院中的艺术瑰宝,则在这场风暴中惨遭厄运。泥塑木雕被推倒砸毁,精美的壁画随着殿宇的坍塌而剥落湮灭。只有少数极其精美或被当地民众偷偷隐藏起来的铜像(如之前提到的深山小寺那般)得以侥幸存留。这种破坏,是对中古时期民间艺术成就的一次巨大打击。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毁灭往往也孕育着新的生机。后周严厉的佛教政策,如同一股强大的离心力,将北方的佛教精英驱赶向了相对稳定的南方诸国。大量有学问的僧侣,携带着他们所能携带的经卷和学识,纷纷南渡。这使得南唐、吴越、西蜀等政权统治下的佛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动力。

在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以及吴越国都杭州,佛寺林立,高僧云集,讲席鼎盛,译经、刻经活动蓬勃开展。南方湿润的气候和相对和平的环境,为佛教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温床。后来北宋统一后,许多佛教经典的回收和整理,都有赖于这些南方保存下来的底本。从整个中华佛教发展的长河来看,后周世宗的灭佛,在客观上促进了佛教文化中心的南移,为宋代及以后佛教的复兴埋下了种子。

此外,这场“法难”也深刻地刺激了佛教内部的反思。过于依赖寺产、攀附权贵、形式化的经忏佛事,在政治风暴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这促使一些宗派,尤其是后来成为汉传佛教主流的禅宗,更加坚定地走向了注重内心觉悟、强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之路,将修行与日常劳动紧密结合,减少了对外在物质形式的依赖,从而增强了其在世俗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张栓柱在流浪途中,曾在一个荒废的寺庙残垣里避雨。他捡起半卷被泥水污损的经文,虽然不识字,但他依稀记得寺里老和尚念经时的腔调。他学着样子,喃喃了几句,声音在空荡的破殿里回荡,更添寂寥。他不懂什么文化传承、艺术价值,他只是本能地感到,一种熟悉的东西,一种曾经给予像他这样的苦难者一丝虚幻慰藉的东西,正在这片土地上迅速消失。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比废墟上的尘土更为沉重的东西——那是文明被撕裂时,发出的无声叹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