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章 楼台初见,琴音牵缘

中国古代奇闻录 第1章 楼台初见,琴音牵缘

作者:仁德之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09:24:30

北宋年间,天下承平已久,东京汴梁繁华似锦,便是那远离京畿的州县,也透着一股安定富足的气象。故事发生的这座小城,地处水陆要冲,商贾云集,市井喧嚣。每日里,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吆喝声、车马声混杂一处,织就一幅生动的民间画卷。沿街两侧,店铺林立,酒旗招展,其间也不乏一些殷实人家的宅院,青砖灰瓦,门庭肃静。

在这条熙攘的街市中,有一户人家格外引人注目。户主刘老汉,是个操刀宰牲的屠户,生得膀大腰圆,面色赤红,声若洪钟。他虽从事的是粗鄙营生,为人却豪爽仗义,街坊邻里有个急难,常能解囊相助。更奇的是,刘老汉虽自身是个不通文墨的粗人,却极疼爱独生女儿玉兰,竟不惜重金,延请先生教她读书识字、弹琴弈棋。这刘玉兰年方二八,真个是天生丽质,聪慧过人。先生所授,一点即通,不出几年,便已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是一手琴艺,清越悠扬,每每弹奏,总能引得过往行人驻足侧耳。

刘家临街有座小楼,窗明几净,这便是玉兰的闺房。每日午后,当日头偏西,街市的喧嚣稍稍沉寂之时,玉兰便会坐在窗前,焚上一炉清香,对着窗外的车水马龙,轻抚琴弦。那琴声,时而如高山流水,意境高远;时而如莺啼燕语,婉转动人。这琴声,对她而言,是深闺寂寞的排遣,是少女心事的寄托,亦是无心之间,向这烟火人间悄然开启的一扇心灵之窗。

这一日,春末夏初,风和日丽。秀才张文用过午饭,信步走出寄居的陋室,打算去书铺寻几本旧书。张文本是城外清溪镇人氏,家中薄有田产,父母早逝,他自幼苦读,年前侥幸中了秀才,为了更进一步,便只身来到这县城,寻一处安静所在继续攻读,以期来年秋闱高中。他生得眉目清朗,身材颀长,虽衣衫略显陈旧,却掩不住一股斯文儒雅的气质。他心中怀着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平日里言行举止,无不恪守圣贤教诲。

正当他低头思索着书中经义,漫步于人流之中时,一阵悠扬的琴声蓦地传入耳中。那琴音淙淙,如泉水流淌,在一片市井嘈杂中,显得格外清灵脱俗。张文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循声望去,目光便落在了那座临街的绣楼之上。但见楼窗敞开,窗前坐着一位白衣少女,低眉信手,轻拨慢捻,神情专注而安详。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乌黑的云鬓和皎洁的面庞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

就在张文凝神观望之际,那少女似乎心有所感,指尖琴音微微一顿,也抬起眼来,向楼下望去。四目相对,时空仿佛在那一刻凝滞。张文只见那女子明眸如水,顾盼间自有一般难以言喻的风韵,心中没来由地一震,好似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他读过的诗书词赋里,那些描写美人佳丽的句子,什么“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什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此刻竟都有了真切的映像。他一时竟看得痴了,忘了礼法,忘了避讳,只是呆呆地站着。

楼上的玉兰,又何尝不是心如鹿撞?她平日虽也偶尔感受到楼下投来的目光,但多是些粗鄙之人的贪婪打量,或是街坊妇女的闲言碎语,何曾见过这样一位清俊斯文、眼神澄澈的年轻书生?那张文的目光中,有惊艳,有欣赏,更有一种直抵心灵的震撼与共鸣,毫无猥琐之态。玉兰只觉得脸颊一阵发烫,慌忙垂下眼睑,手指下的琴弦也拨错了一个音。她心中羞怯,想立刻关上窗户,却又有一丝莫名的留恋,让她迟迟没有动作。最终,她还是鼓起勇气,再次抬眼,对着楼下那怔怔的书生,微微颔首,嘴角牵起一个极浅极淡,却足以令百花失色的笑容。

这一笑,如同春风拂过冰封的湖面,在张文心中漾开了层层涟漪。他恍然惊醒,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连忙整了整衣冠,对着楼上躬身一揖,脸上也臊得通红。他不敢再停留,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一般,匆匆转身离去。然而,那琴声,那眼眸,那笑容,却已深深烙印在他脑海之中,再也挥之不去。

自那以后,张文往来于书铺与寓所之间,总会有意无意地绕道经过刘家楼下。起初,他只是远远望一眼那扇窗户,若见玉兰在窗前,便觉心满意足;若窗户紧闭,心中便不免有些怅然若失。玉兰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位书生的“规律”,她依旧每日弹琴,但弹琴的时间,似乎更固定了些,临窗而坐的姿态,也似乎更经心了些。有时,她会看到张文的身影在楼下出现,两人目光相遇,不再如初次那般慌乱,而是多了几分心照不宣的默契。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微微的颔首,便是无声的交流。

渐渐地,这种无声的交流已不能满足年轻心灵对沟通的渴望。终于有一日,当张文再次驻足楼下时,玉兰鼓足勇气,轻声问道:“窗外书生,可知此曲何名?”声音虽轻,却如珠落玉盘,清晰地传入张文耳中。

张文一怔,随即大喜,连忙拱手答道:“小生才疏学浅,若未听错,小姐所奏,可是《高山流水》之段?”

玉兰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道:“书生果然知音。不知对此曲可有见解?”

就这样,一人在楼上,一人在楼下,隔着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借着琴曲诗词,开始了隔窗对话。他们谈论伯牙子期的知音之谊,谈论李杜诗篇的雄奇与沉郁,有时也会谈及彼此的身世。张文知晓了玉兰虽是屠户之女,却雅好文艺,心中更生敬意;玉兰也了解到张文身世孤苦,立志向学,芳心中不禁暗生情愫。这小小的楼窗之下,成了两个年轻灵魂避开世俗喧嚣,自由交流的净土。张文感到,与玉兰交谈,比读那些枯燥的经义更有趣,更能触动心弦;玉兰也觉得,这张文不仅相貌堂堂,更难得的是胸有丘壑,待人真诚,远非那些只知夸夸其谈的纨绔子弟可比。

然而,这隔窗相望、低语交谈的情景,又怎能瞒得过街坊四邻的眼睛?那卖茶的王婆,缝补的孙嫂,以及左右邻居,早已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茶余饭后,不免窃窃私语。有那等艳羡的,说真是才子佳人,天生一对;也有那等古板守旧的,摇头叹息,认为闺阁女子与陌生男子往来,有伤风化;更有那等心思龌龊的,等着看笑话。风声隐隐约约,也传到过刘老汉耳中,但他终日忙于肉铺生意,与猪羊打交道,只觉女儿乖巧懂事,又在自家楼上,能有何事?加之玉兰在父母面前依旧孝顺如常,他便只当是闲人碎语,未曾深究。

这一切的暗流涌动,楼上的玉兰和楼下的张文,并非全无察觉。但他们沉浸在初识知音的喜悦与日渐滋长的情意中,那一点点担忧,便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只是,每当夜幕降临,张文回到冷清的寓所,对着孤灯黄卷时,白日里玉兰的一颦一笑便浮现在眼前,让他心神不宁。而玉兰在绣楼之上,对着明月清风,也常常想起楼下那温文尔雅的身影,心中泛起丝丝甜蜜与淡淡的惆怅。情感的藤蔓,已在两颗年轻的心中疯狂滋生,只待一个契机,便要突破那层薄薄的窗纸。

街市依旧日日喧嚣,琴声依旧日日响起,但在那平静的表面之下,一段注定坎坷的情缘,正悄然酝酿。而命运的阴影,也正在不远处,窥伺着这对不知凶险的年轻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