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20章 虫鸣录案,警醒后人(全文完)

林家惊天血案,随着真凶张珅、林婉氏的认罪伏法,以及林伯贤、林仲德兄弟的当堂释放,终于尘埃落定,在县城内外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街谈巷议,无不感慨唏嘘。

人们感慨于案情的曲折离奇,竟从一桩看似明显的“兄弟争产弑弟”案,逆转成为“通奸败露谋杀亲叔”案;更感慨于新任太守陈大人的明察秋毫、审慎断案,若非其心思缜密,力排众议坚持重审,并巧妙寻得关键证人,那林氏兄弟必然含冤莫白,枉送性命,而真凶则将逍遥法外。

后续之事,亦按律法程序一步步执行。陈太守将案件详细审理经过、真凶供词、证人证言以及反思检讨,具文上报刑部及都察院。张珅虽有功名在身,但犯下通奸、谋杀尊亲(协同)十恶不赦之重罪,被革去廪生功名,打入死牢。林婉氏同样罪责难逃。最终判决需刑部复核,但二人之结局已然注定,难逃极刑。林老太爷因先前诬告儿子,虽情有可原,但亦有错,念其年迈丧子,悲痛过度,且并未造成最终恶果,经陈太守从中周旋,未予深究,但其内心之悔恨煎熬,恐将伴随余生。林氏兄弟获官府抚恤,调养身体,林府经此巨变,往日争产之风或可稍歇,但家族元气已大伤。

此案影响深远,不仅在于其情节之匪夷所思,更在于其揭示之人性之复杂与司法之重要。它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中那幽暗的深渊:张珅之风流成性、放纵**,终至泯灭人性;婉娘之懦弱与放纵,因恐惧而铸下大错;林老太爷之偏执与武断,险些亲手将儿子推向断头台;前任吴县令之主观臆断、滥用酷刑,几乎成为冤狱制造者。

而陈太守之所为,则彰显了理智、细致与负责之于司法的重要性。不轻信口供,不迷信表象,重证据,察情理,广询查,方能拨开迷雾,见得青天。此案之后,本地吏治民风,为之一肃。

后来,有那文人墨客,如采蘅子者,闻听此案,深感其警世之意,故将其详细记录于笔记小说《虫鸣漫录》之中。书名“虫鸣”,看似微小,犹如那瓦匠赵三在屋顶之上偶然一瞥,其声虽微,却能引发巨响,最终撬动整个冤案,揭示真相。亦暗喻世事纷扰,人心幽微,需细心聆听那隐秘之处发出的微弱声音。

采蘅子录此案,非为猎奇,实为警醒。他在文末叹道:呜呼!色字头上一把刀,奸近杀之古训,实乃至理。张珅纵欲偷情,婉娘悖礼失节,二人为片刻之欢,一时之惧,竟行此禽兽不如之举,害人性命,毁人家族,亦终自掘坟墓,身败名裂,受极刑之惩。可不戒哉?!

又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为官者断案,岂可先入为主,滥用刑罚?若非陈公慎思明辨,林氏兄弟之冤,何人能雪?可见司法之事,关乎人命,关乎天道伦常,稍有疏忽,贻害无穷。可不慎哉?!

此一桩公案,由**而起,因恐惧而炽,酿成惨剧,几累无辜,终得昭雪。其过程之曲折,人性之显露,足以令后世之人引为镜鉴。故录之,以期世人能知敬畏,守伦常,持公心,莫蹈覆辙。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绝非虚言。

——全文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