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1章 暮年作妾

中国古代奇闻录 第1章 暮年作妾

作者:仁德之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09:24:30

深秋的山西,黄土高原上的风已带了几分刺骨的寒意。李氏蜷缩在破旧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呼啸而过的北风,裹紧了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薄棉袄。这是她守寡的第七个月,也是她几乎断粮的第三日。

炕头的油灯忽明忽暗,映着她憔悴的面容。才三十出头的年纪,眼角却已爬满了细密的皱纹,那是岁月与苦难共同刻下的印记。她的手粗糙不堪,指节因常年浆洗缝补而微微变形,此刻正无意识地摩挲着枕边那件已逝丈夫的旧衣。

“娘,我饿。”五岁的毛头从薄被中探出脑袋,小声嘟囔着,一双大眼睛在瘦削的脸上显得格外突兀。

李氏的心像是被什么揪紧了。她摸了摸儿子枯黄的头发,强挤出一丝笑容:“睡吧,睡着了就不饿了。明儿个娘去张婶家借点米,给你熬粥喝。”

这话她自己都不信。张婶上周才借了她半碗小米,哪能再开这个口。村里的邻里乡亲,能借的都已借过一轮,大家的日子都不宽裕,谁又能一直帮衬着她这个寡妇呢?

七个月前,她的前夫陈大壮一病不起,请医买药掏空了本就不厚实的家底,最后还是撒手人寰,留下她和两个孩子。大女儿早已嫁到邻村,如今身边只剩下这个五岁的小儿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村里的老秀才总是拄着拐杖,逢人便讲这道理。李氏不识字,却懂得这话的意思——女人死了丈夫,就该守着贞节牌坊过完余生,哪怕饿死也不能有二心。

可是,当她看着儿子因营养不良而日益消瘦的小脸,当她摸着空荡荡的米缸,当她想起昨天毛头盯着邻家孩子手中的窝头流口水的模样,那些大道理都变得苍白无力。

这一夜,李氏辗转难眠。窗外风声呜咽,仿佛是她内心的悲鸣。

次日清晨,她早早起身,将最后一点玉米面搅成糊状,蒸了两个小小的窝头,全给了儿子。自己则灌了一肚子凉水,压住阵阵上涌的饥饿感。

“娘不吃吗?”毛头睁着大眼睛问。

“娘不饿,你吃吧。”李氏别过脸去,不忍看儿子狼吞虎咽的模样。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李氏整了整衣衫,开门一看,是村里的媒婆王妈妈。

“李家妹子,近来可好?”王妈妈满脸堆笑,不等邀请就迈进了门槛,一双眼睛滴溜溜地在屋内扫视,最后落在正在吃窝头的毛头身上。

李氏心下明了。这王妈妈无事不登三宝殿,此番前来,必是为说亲之事。自她守寡以来,已陆续有媒人上门,都被她以守节为由回绝了。但这次,看着王妈妈身上厚实的棉袄,再对比自己单薄的衣衫,她竟一时说不出拒绝的话来。

“王妈妈请坐。”李氏搬来屋里唯一一把还算完整的凳子。

王妈妈也不客气,坐下后就开门见山:“李家妹子,我是个直性子,就不绕弯子了。通州城里有个王掌柜,开布庄的,家境殷实,就是年纪稍大些,今年四十有五。原配周氏不能生育,想纳一房妾室延续香火。我思来想去,觉得你最合适不过。”

李氏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王妈妈知道,我本是想为亡夫守节的...”

“守节?”王妈妈提高声调,“守节能当饭吃吗?能让孩子穿暖吃饱吗?你看看你这屋子,四面透风;看看孩子,面黄肌瘦!那王家可是顿顿有白面馍馍,冬天有炭火取暖,孩子还能读书识字哩!”

这话戳中了李氏心中最痛处。她抬眼看了看正在啃窝头的儿子,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王妈妈见状,语气软了下来:“我知道你舍不得亡夫,可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总得活下去不是?那王秉善王掌柜我见过,不是刻薄之人。你过去了,虽是做小,但吃穿不愁,孩子也能有个好前程。总好过在这里挨饿受冻,哪天...”

后面的话王妈妈没说完,但李氏明白她的意思。总好过哪天母子俩饿死冻死在这破屋里,无人问津。

那天晚上,李氏又一次失眠了。她想起与亡夫陈大壮的点点滴滴。他虽然没什么大本事,但待她极好,从不让她干重活,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留给她和孩子。若是他在天有灵,会愿意看她改嫁吗?

可是,毛头才五岁,往后的日子还长着。眼看就要入冬,这破屋能否熬过严寒尚且未知,更别说吃饱穿暖了。

辗转反侧至半夜,李氏终于做出了决定。眼泪无声地浸湿了枕头,她在心中默默向亡夫告罪:“大壮,我对不住你,但我不能看着我们的孩子饿死啊...”

三日后,王妈妈带来了回音:王掌柜同意这门亲事,聘礼十两银子,即日可送过来。

当那白花花的银子摆在面前时,李氏的手是颤抖的。十两银子,足够普通庄户人家过上一整年宽裕日子。她从未见过这么多钱。

“王掌柜说了,不必大操大办,一顶小轿接你过门即可。三日后是吉日,你看如何?”王妈妈问道。

李氏点了点头,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消息传开,村里的风言风语也随之而起。有人说她守不住寂寞,有人说她贪图富贵,甚至有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骂她不知廉耻。李氏只能装作听不见,默默地收拾着少得可怜的家当。

三日后,一顶简陋的青布小轿停在了李氏门前。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甚至连件像样的嫁衣都没有。李氏只穿了身浆洗得干净的旧衣,牵着儿子的手,在乡邻们各异的目光中,低着头钻进了轿子。

毛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要离开这个家,哭闹不休。李氏紧紧抱着儿子,眼泪终于决堤。

轿子晃晃悠悠地起了程,李氏掀开轿帘一角,最后看了一眼那个她与亡夫生活了十年的小屋,心中满是酸楚与愧疚。

王家的宅院在通州城里,青砖灰瓦,气派非凡。比起她那个土坯房,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李氏踏入大门时,感觉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沉重压抑。

丫鬟领着她穿过前院,来到正厅。厅堂上方端坐着一男一女。男子约莫四十五六,体态微胖,面容和善,穿着绸缎长袍,想必就是王秉善。旁边的女子年纪相仿,神态严肃,眼角眉梢带着几分凌厉,穿戴比王秉善还要华贵几分,定是原配周氏无疑。

李氏低着头,不敢直视二人。

“抬起头来。”周氏的声音冷冰冰的,不带一丝温度。

李氏怯生生地抬头,目光恰好与周氏相遇。那目光如刀子般在她身上刮过,让她不寒而栗。

“模样还算周正。”周氏转向王秉善,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评价一件货物,“既然进了王家的门,就要守王家的规矩。第一,凡事要以大夫人为尊;第二,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出门;第三...”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毛头身上,“这孩子既非王家骨血,不能姓王,也不能入家谱。后院西厢房已经收拾出来,你们就住那里吧。”

这一句句话如同冰水,浇灭了李氏心中残存的一丝希望。她原本想着,就算做小,也能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如今看来,她在这个家的地位,甚至连个丫鬟都不如。

王秉善始终没有说话,只是偶尔瞥一眼李氏,眼中似乎带着几分歉意。

当晚,王秉善来到西厢房。李氏紧张地站在床边,手足无措。

“你不必害怕。”王秉善的语气比周氏温和许多,“周氏的话虽重,但理是这么个理。你既跟了我,我自然不会亏待你。孩子虽不姓王,我也会供他吃穿,日后若能成才,我也会扶持一二。”

这番话让李氏的心稍稍安定了些。她轻声应道:“谢谢老爷。”

烛光下,王秉善仔细端详着李氏。虽已年过三十,常年劳作使她的皮肤粗糙,但五官依然清秀,尤其是那双眼睛,带着几分怯懦与忧愁,反倒惹人怜爱。

他伸手抚摸她的面颊,李氏下意识地缩了一下,随即强迫自己放松下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她就不能再退缩。

那一夜,李氏躺在陌生的床上,身边是陌生的男人,心中五味杂陈。王秉善的触碰还算温柔,但她的身体僵硬得像块木头。脑海中不时浮现亡夫的面容,愧疚感如潮水般涌来。她咬紧嘴唇,不让眼泪流出来,只在心中一遍遍地告诉自己:为了孩子,为了活下去...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李氏就习惯性地起床。她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想去厨房帮忙,却被门口的丫鬟拦住了。

“李姨娘,大夫人吩咐了,您不必做这些粗活。”丫鬟的语气恭敬却疏离。

李氏愣在原地,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多年来,她早已习惯早起劳作,如今突然闲下来,反倒不知所措。

早饭后,周氏将李氏叫到跟前,慢条斯理地品着茶,许久才开口:“既然进了门,有些话我得说在前头。老爷纳你,是为了延续香火。你若能生下儿子,自然有你的好处;若不能...”她没再说下去,但威胁的意味不言而喻。

李氏低眉顺眼地应着:“是,夫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氏逐渐适应了王府的生活。她小心翼翼地周旋于王秉善和周氏之间,对前者温柔体贴,对后者恭敬顺从。她不敢有多余的花销,不敢有逾矩的行为,甚至连大声说话都不敢。

毛头改名为小宝,虽然不能姓王,但总算衣食无忧,还能跟着请来的先生识字读书。看着儿子日渐红润的小脸,李氏觉得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

半年后,李氏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消息传来,王秉善喜形于色,周氏的脸色却一日比一日阴沉。

怀孕期间,王秉善对李氏关怀备至,时常来看望她,带来各种补品。周氏明面上也表示关心,但李氏多次捕捉到她眼中一闪而过的嫉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李氏顺利产下一个男婴,取名王成功。抱着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李氏第一次在这个家里感受到真正的喜悦。母凭子贵,有了儿子,她的地位总算稳固了些。

王秉善对长子宠爱有加,几乎每日都要来看望。周氏也表现出大度的一面,送来婴儿衣物和长命锁,但李氏能感觉到那笑容背后的冰冷。

成功的诞生缓和了李氏与周氏的关系,至少表面如此。周氏不再对李氏颐指气使,偶尔还会与她话些家常。但李氏明白,这一切都建立在儿子的基础上,她不能有丝毫懈怠。

成功两岁时,李氏又生下次子王台儿。两个儿子的相继出世,让李氏在王家的地位显着提高。丫鬟仆役们对她的称呼多了几分真心实意的尊敬,王秉善对她的宠爱也日益加深。

然而,李氏心中的不安却与日俱增。她察觉到周氏看两个孩子的眼神越来越复杂,那里面有嫉妒,有怨恨,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算计。

一天,李氏偶然听到周氏与心腹丫鬟的对话:“...那两个小崽子如今是老爷的心头肉,万一哪天老爷不在了,这万贯家财岂不是要落入外人手中?”

丫鬟低声劝慰:“夫人多虑了,您才是正室,他们不过是庶出...”

“庶出也是儿子!”周氏的声音陡然尖锐起来,“法律上庶子也有继承权!除非...”

后面的话声音太低,李氏没有听清,但那股寒意却从脚底直窜头顶。她抱着台儿,慌忙躲回自己房中,心跳如鼓。

从那日起,李氏更加小心谨慎。她严格控制两个儿子的行动范围,不让他们单独与周氏相处,饮食起居都亲自过问,生怕有什么闪失。

王秉善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对李氏母子越发爱护。他时常抱着成功和台儿,教他们认字识数,甚至当着周氏的面说:“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将来必能成大器。”

每当这时,周氏总是面带微笑地附和,但手中的帕子却被绞得死紧。

李氏看在眼里,忧在心中。她深知,现在的平静只是表面,一旦王秉善有什么不测,她和两个儿子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夜幕降临,李氏常常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明月,思念早已逝去的亡夫。若是当年选择守节,虽然清苦,但至少心安理得。如今衣食无忧,却日日如履薄冰,心中没有片刻安宁。

“娘,你怎么哭了?”成功不知何时来到身边,用小手擦拭着她的面颊。

李氏这才意识到自己落了泪。她抱起儿子,强颜欢笑:“娘没哭,是风迷了眼睛。”

成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依偎在她怀中:“娘,爹爹什么时候回来?他说要给我带糖葫芦的。”

李氏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不安。王秉善去邻县收账,原定昨日就该回来的,至今却音信全无。

这一夜,李氏辗转难眠。凌晨时分,前院忽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和嘈杂的人声。李氏心中一紧,匆忙披衣起身。

刚打开房门,就见管家面色沉重地站在门外:“李姨娘,老爷...老爷他...”

“老爷怎么了?”李氏的声音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管家垂下眼睛,低声道:“老爷在回来的路上,突发急病,已经...已经去世了。”

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炸得李氏头晕目眩,几乎站立不稳。她扶住门框,脑中一片空白。

前院传来周氏撕心裂肺的哭嚎声,但那哭声中有多少真情实感,李氏不得而知。她只知道,她和儿子们的靠山,倒了。

王秉善的丧事办得风光体面,周氏披麻戴孝,哭得几乎昏厥。李氏穿着素服,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跪在灵堂角落,心中满是恐惧与迷茫。

果不其然,头七刚过,周氏就变了脸色。她将李氏叫到正厅,面无表情地宣布:“老爷不在了,家里不能再养闲人。西厢房我要用来存放货物,你们母子三人搬到后院那间杂物房去吧。”

李氏难以置信地抬头:“夫人,成功和台儿可是老爷的骨肉啊!”

周氏冷笑一声:“老爷生前宠着你,那是他的事。如今这个家是我说了算。愿意住就搬去杂物房,不愿意就带着你的野种滚出王家!”

这话如同冰锥,刺穿了李氏最后一丝希望。她看着周氏冰冷的面容,终于明白,在这个深宅大院里,从来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所有的温存与关爱,都随着王秉善的去世而烟消云散。

她牵着两个还不懂事的孩子,搬进了那间阴暗潮湿的杂物房。这里比她从前守寡时住的土坯房好不了多少,冬冷夏热,四处漏风。

夜晚,李氏搂着两个儿子,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泪水无声滑落。她想起媒婆王妈妈当初的承诺,想起王秉善生前的保证,想起周氏虚伪的笑容,只觉得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成功仰起小脸,天真地问:“娘,我们为什么不住以前的房子了?这里好冷。”

李氏紧紧抱住儿子,声音哽咽:“乖,娘会想办法的,一定会想办法的...”

然而,在这深宅大院里,一个无依无靠的妾室,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李氏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这一刻,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命运的齿轮才刚刚开始转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做出更多身不由己的选择,一步步走向无法回头的深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