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2章 夫死家分

中国古代奇闻录 第2章 夫死家分

作者:仁德之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09:24:30

王秉善的灵堂前,香烟缭绕,纸钱灰烬随风打着旋儿。周氏一身缟素,跪在灵前哭得撕心裂肺,几个丫鬟婆子围在左右搀扶劝慰。李氏则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跪在灵堂角落,成功和台儿还不懂得死亡的意义,只是被这肃穆气氛吓得不敢出声,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

头七过后,王家的气氛陡然变得紧张起来。周氏不再终日以泪洗面,而是换上了一副冷峻面孔,开始着手处理家务和遗产事宜。

这日清晨,李氏刚给两个孩子穿好衣服,就听见门外传来周氏贴身丫鬟的声音:“李姨娘,夫人请您到前厅议事。”

李氏心中一紧,安顿好两个孩子,跟着丫鬟来到前厅。只见周氏端坐主位,下首坐着几位王家族亲,其中有王秉善的胞弟王秉直,还有几位李氏叫不上名字的远房叔伯。众人面色凝重,见她进来,目光齐刷刷投向她,带着审视与怜悯。

“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吧。”周氏开门见山,声音冷硬,“老爷走得突然,没留下只言片语。但王家偌大的家业,总不能无人主持。今日请诸位族亲来,就是要商议这家产如何分配。”

王秉直轻咳一声,开口道:“嫂嫂说得是。按照咱大清律例和家规,嫡子继承家业是正理。只是...”他顿了顿,瞥了一眼垂首站立的李氏,“大哥有两个儿子,虽是庶出,按律也该分得一份家产。”

周氏冷哼一声:“二叔这话说得轻巧。成功和台儿年纪尚小,他们的生母又非正室,这家产若分给他们,岂不是要落入外姓人之手?”

这话说得尖刻,厅内一时寂静。李氏感到脸上火辣辣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却不敢出声辩驳。

一位年长的族老打破沉默:“周氏言之有理。但秉善就这两个儿子,若一点也不分给他们,恐怕外人会说我们王家不近人情,欺负寡妇幼子。”

周氏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随即又换上悲戚表情:“诸位叔伯有所不知,我不是那等刻薄之人。只是老爷生前最看重布庄生意,若将家产分散,恐怕经营不善,辜负了老爷心血。不如这样,布庄和这宅院由我掌管,至于李姨娘母子...”

她故意停顿,目光扫过李氏苍白的脸:“城西有处小院,虽不大,却也干净整洁。我再拨给她们母子二十两银子,五十斤米面,够她们安稳度日了。如此既全了老爷血脉,也不至于让家业散尽。诸位觉得如何?”

李氏闻言,猛地抬头。二十两银子和一处小院,这与王家的万贯家财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更何况成功和台儿是王秉善的亲骨肉,理应继承更多家产。

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周氏凌厉的目光逼了回去。

王秉直沉吟片刻,道:“嫂嫂的安排...倒也合理。只是那处小院年久失修,二十两银子是否少了些?毕竟有两个孩子要抚养。”

周氏瞥了他一眼,淡淡道:“二叔若是心疼,大可自己贴补些。我掌管这偌大家业,处处都要用钱,能拿出这些已是不易。”

这话将王秉直噎得无言以对。其他族亲见周氏态度坚决,又素知她手段厉害,大多不愿得罪,纷纷附和称是。

李氏站在厅中,只觉得浑身冰冷。她明白这就是最终决定了,自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个无依无靠的妾室,能在正室手下分得这些,在外人看来已是周氏宽厚。

“既然如此...”周氏见无人反对,脸上露出满意神色,“李姨娘,你可有意见?”

李氏咬着下唇,轻轻摇头:“全凭夫人做主。”

“好。”周氏点头,“那你今日就收拾东西,明日搬过去吧。成功和台儿既然是你所生,自然随你一同生活。日后若有困难,也可回来求助,王家不会不管你们的。”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众人都明白,这实则是将李氏母子彻底逐出王家大门。

回到西厢房,李氏望着这间她生活了多年的屋子,悲从中来。王秉善在世时,这里虽不豪华,却也温馨舒适。如今物是人非,她不得不带着两个孩子再次踏上未知之路。

“娘,我们要去哪里?”成功仰着小脸问,台儿也紧紧抱着她的腿。

李氏蹲下身,强挤出一丝笑容:“我们去一个新家,虽然小些,但只有我们三个人,好不好?”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李氏心中酸楚,开始收拾行李。她的东西本就不多,除了几件衣服,就是王秉善生前送她的一些首饰。她将这些仔细包好,知道这是日后生活的依仗。

次日清晨,一辆简陋的驴车停在王家后门。李氏带着两个孩子和寥寥几件行李,在周氏冷漠的目光和下人们同情的注视下,黯然离开。

城西小院果然如周氏所说,年久失修。院墙斑驳,屋瓦残缺,院内杂草丛生。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成功和台儿害怕地躲在母亲身后,不敢进去。

李氏深吸一口气,率先踏进屋内。屋子里空空荡荡,只有一张破桌和几把歪斜的椅子,炕上连张席子都没有。

赶车的老仆人帮忙把行李搬进来,低声对李氏说:“李姨娘,这地方许久没人住了,您得多费心收拾。周夫人吩咐了,这些米面银子交给您,往后...就好自为之吧。”

李氏接过那袋米面和一小包银子,心中凄楚。二十两银子听起来不少,但若要修葺房屋,供养两个孩子,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多谢老伯。”她轻声道谢,从包袱中摸出几个铜钱塞给老仆人。

老仆人推辞不过,收了铜钱,叹气道:“这院里水井还能用,只是得自己打水。柴火得去城外拾,或者买些。若有重活,可叫隔壁刘老汉帮忙,他为人厚道。”说罢摇摇头,驾车离去。

李氏站在荒芜的院中,望着两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前在王宅,虽受周氏压制,但至少衣食无忧,有仆人伺候。如今一切都要自己动手,还要养活两个孩子。

她挽起袖子,开始打扫屋子。灰尘弥漫中,她不停地咳嗽,成功懂事地拿着破布帮忙擦拭,台儿则坐在门槛上玩耍。

忙碌一整日,总算将主屋收拾出个模样。傍晚时分,李氏去井边打水,却因力气不足,水桶差点掉进井里。正当她无助时,一个声音从墙外传来:

“需要帮忙吗?”

李氏转头,见隔壁院里站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正是白天老仆提到的刘老汉。

“多谢老伯,我...我打不上水来。”李氏有些窘迫。

刘老汉熟练地帮她打满水桶,说道:“这井轱辘坏了,得巧劲才使得动。你是新搬来的王家人吧?”

李氏点头:“妾身是王秉善的侧室,这是他的两个儿子。”

刘老汉眼中闪过同情之色:“听说王掌柜去世了...节哀顺变。有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我老伴去得早,儿子在城里做工,平日就我一个人住。”

李氏感激地道谢。回到屋里,她用打来的水简单做了点粥,母子三人围坐在炕边,就着咸菜吃了来到新家的第一顿饭。

夜晚,成功和台儿睡下后,李氏独自坐在院中,望着天上那轮冷月,计算着今后的生活。二十两银子,她仔细包好,藏在炕洞深处,只取出少许铜钱日常使用。米面要省着吃,得想办法做点绣活换钱,否则坐吃山空。

几天后,李氏正在院里晾衣服,忽听门外有人叫门。开门一看,竟是王秉直带着一个小厮站在门外。

“二叔怎么来了?”李氏惊讶地问。

王秉直打量着小院,叹气道:“那日分家,我知周氏刻薄,但家族议事,我一人也难以反对。这几日心中不安,特来看看你们母子可还安好。”

李氏请他进屋,沏了粗茶招待。王秉直见屋内简陋,两个孩子衣着朴素,不禁摇头:“周氏做得太过分了。大哥若在天有灵,见亲生骨肉受这等苦楚,不知该多心痛。”

他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袋,推给李氏:“这里有些散碎银子,不多,但够你们应急之用。日后若有难处,可到城东铺子找我。成功和台儿毕竟是王家血脉,我不会坐视不管。”

李氏犹豫着是否该接受,王秉直已将钱袋塞入她手中:“收下吧,就算不是为了你,也是为了两个孩子。”

李氏这才收下,连声道谢。王秉直又坐了片刻,询问了些生活琐事,方才告辞离去。

有了王秉直的接济,李氏的压力稍减。她用部分银子买了些必需的家什,又添置了被褥和冬衣。白日里,她接些绣活来做,晚上则在油灯下缝补衣物。成功已到启蒙年纪,李氏便用王秉善生前教的字,开始教儿子读书认字。

日子清贫但也平静。偶尔王秉直会差人送些米面来,周氏那边却再无音讯,仿佛彻底忘记了这对母子的存在。

深秋的一天,李氏正在院里晾晒萝卜干,准备过冬,忽听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李姨娘在家吗?”

开门一看,竟是郎复兴——王秉直的姨侄。他手中提着一包点心,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外。

“郎公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李氏有些意外。

郎复兴笑道:“前日去看望姨父,听他说起姨娘住在这里,生活不易。今日恰巧路过,就顺道来看看。这点心给孩子们尝尝。”

李氏请他进屋。成功和台儿见到点心,高兴地围上来。郎复兴逗着两个孩子玩了一会,又四下打量屋子,叹道:“周夫人也忒狠心了,让你们住这等地方。姨娘若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李氏谢过他的好意。郎复兴坐了片刻,说起城中趣事,逗得李氏难得展颜一笑。临行前,他见水缸快空了,主动提出帮忙打水。李氏推辞不过,只得由他。

郎复兴动作麻利地打满水缸,又查看了一下院墙破损处,道:“这几日若有空,我带些泥土来,帮姨娘修补一下院墙,眼看入冬了,透风可不行。”

李氏心中感激,却也不好意思多麻烦他,只道:“郎公子事务繁忙,不敢多劳。”

郎复兴却摆摆手:“不妨事,我与姨父常来往,帮衬一下是应该的。”

送走郎复兴,李氏看着满缸的清水和那包精致的点心,心中涌起一丝久违的温暖。自王秉善去世后,很少有人这般关心她们母子。

此后,郎复兴隔三差五便会来访,有时带些吃食,有时帮忙干些重活。李氏从最初的拘谨,逐渐习惯了他的到来。有时他来得巧,还会留下用顿便饭。饭桌上,他说些城里趣闻,逗得两个孩子哈哈大笑,也给这清冷的小院增添了几分生气。

李氏刺绣手艺好,郎复兴便主动提出帮她拿到城里铺子寄卖,往往能卖个好价钱。有了这份收入,李氏的生活宽裕了许多,甚至能送成功去附近私塾启蒙。

然而,频繁的往来也引起了邻里的注意。刘老汉某日委婉提醒:“李家娘子,郎公子虽是亲戚,但毕竟男女有别,往来过多,恐惹闲话。”

李氏闻言一愣,这才意识到问题。清代寡妇门前是非多,她与郎复兴非亲非故,这般频繁往来,确实不妥。

当晚,她辗转反侧。郎复兴的帮助对她而言至关重要,但若因此坏了名声,不仅自己难以立足,还会连累两个孩子。思前想后,她决定下次郎复兴来时,委婉地保持距离。

然而没等她实施这个决定,天气骤然转冷,台儿感染风寒,高烧不退。李氏心急如焚,深夜叩响刘老汉家门求助。刘老汉连忙去请郎中,但郎中开方后,几味药材价格昂贵,李氏手中的钱根本不够。

绝望之中,她想起王秉直说过有困难可去找他。但深更半夜,如何去找?正焦急时,她忽然想起郎复兴曾留过一个地址,说若有急事可去那里寻他。

犹豫再三,眼看台儿烧得满脸通红,李氏一咬牙,嘱咐成功守着弟弟,自己裹紧衣衫,冒雨向郎复兴的住处寻去...

夜色深沉,雨水冰凉。李氏踩着泥泞的道路,心中充满无助与惶恐。她不知道这一去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只知道为了孩子,她别无选择。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将她推向一个无法回头的方向。清贫但安稳的生活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席卷一切的狂风暴雨。而此刻的李氏,只顾着在雨中艰难前行,一心只想救回病中的孩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