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66章 全国展会邀约:豫菜赴外地,展中原风味

11月的郑州,凌晨四点,天色像一锅刚撇去血沫的老汤,灰里透青。

熊儿河上浮着薄雾,仿佛有人往里撒了一把干冰。

明远楼后门的灯却依旧亮着,灯罩被油烟镀上一层黄釉,像给灯泡穿了件貂皮大衣。

李明远把羽绒服拉链提到顶,蹲在门槛上,手里转着一支2b铅笔——木头已被他无意识地削去半截,露出长长的铅芯,像一根随时会断的脆皮糖葫芦。

他面前的水泥地上,摊着一张A2打印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菜名:牡丹燕菜、炒三不沾、糖醋黄河鲤鱼焙面、太极冷盘、燔肉复原版、铁棍山药焖羊肉、开封桶子鸡……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问号、星号、三角符号,像一份等待破译的菜谱密码。

“黄河鲤鱼要活的,还得是‘金鳞赤尾、梭形腰’,”他自言自语,声音被寒风切成碎片,“可运到上海再杀,风险太大,万一掉膘,甜度掉一成,评委一入口就能尝出来。”

“那就带水上路。”

陈静雅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带着刚出炉的纸杯咖啡香。

她把咖啡递给他,自己捧着另一杯,热气在她睫毛上凝成细小水珠,“我查了,有水产公司专用恒温车,18c,溶氧8mg\/L,全程GpS,从郑州到上海八小时,比鲤鱼游得还稳。”

李明远没回头,铅笔却在“鲤鱼”后面画了个五角星。

他抿一口咖啡,苦得皱眉,却舍不得加糖——味觉需要保持绝对清醒,像一把刚磨过的刀,稍钝就切不出半毫米宽的豆腐丝。

全国餐饮博览会的邀请函正本,就压在A2纸左上角。

烫金大字,落款是“中国烹饪协会”,日期:12月18日—21日,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豫菜文化研究会作为协办单位,需组织“中原风味展团”,展位号E2—A08,面积两百平,要求“经典与创新并存,文化与味觉齐飞”。

凌老在研究会微信群只发了一句话:“小远,这次让黄河水冲进黄浦江,别让咱豫菜再当‘小透明’。”后面跟着一排握拳表情,像给一条潜伏的龙加油。

天蒙蒙亮,第一缕光落在A2纸上,李明远终于直起身,铅笔往耳后一夹,像给一支即将出征的部队插上旗杆。

“走,去仓库,把‘牡丹燕菜’的模具翻出来,”他对陈静雅说,“顺便叫上王师父,三不沾的‘三不’标准,得再抠细——到上海,咱们输不起。”

仓库在明远楼后院,原是老棉纺厂库房,木门一推开,灰尘像被惊起的雀群,扑簌簌乱飞。

阳光从高窗斜射进来,光柱里浮动着无数细小颗粒,像一锅刚吊好的高汤,正微微翻滚。

角落里,一只樟木箱上盖着蓝印花布,布面绣着褪色的牡丹。

李明远蹲下身,手指掠过布面,像抚过一张老照片——箱子里躺着“牡丹燕菜”专用模具:紫铜材质,重三斤六两,由十二瓣花片组成,每片边缘薄如蝉翼,是王建业年轻时找老铜匠手工敲出来的。

模具旁,还码着一排小搪瓷缸,标签写“洛阳白萝卜A级”“杞县红薯苗”“开封黑芥丝”,像一支等待检阅的民兵连。

王建业随后赶到,手里拎着一根枣木拐杖,却精神矍铄。

老人没废话,直接掀开另一块苫布,露出一截老式铸铁炉——当年明远楼创业第一口灶,炉壁裂口被铁丝反复缠绕,像一条被岁月勒出皱纹的脖子。

“三不沾得用它练,”老人拍拍炉壁,“铸铁蓄热稳,火一停,还能‘后靠’三分钟,蛋液才肯乖乖凝固。”

他说着,从兜里掏出一张泛黄信笺,上面用毛笔写着“三不沾标准(内部)”,寥寥数字:

“一不沾:离勺——颠十下,蛋饼不回头;

二不沾:离锅——刷油三滴,锅壁无挂;

三不沾:离牙——入口即化,不需嚼。”

落款:王建业于1997年立夏。

李明远接过,指尖微颤,像接过一份传国玉玺。

午后,研究团队陆续到位。

赵鹏穿着西装,却毫不介意蹲在木箱旁,把一只便携式电子秤校准到小数点后两位;张老实戴起老花镜,用游标卡尺量山药段,要求“直径5cm±2mm”,数据记录在平板电脑;两位研究生师弟,一人负责ph测试,一人负责色度仪,像给每根山药做一份“身份证”。

陈静雅则支起折叠桌,铺开一张一米五长的空白画卷,准备手绘“豫菜文化长卷”——从商周“炮烙”到北宋“夜市”,从“洛阳水席”到“太极冷盘”,她要用漫画形式,让看客在三步之内读完一条黄河的味谱。

傍晚,第一辆冷链车悄悄抵达后门。

车厢打开,白雾涌出,像有人往盛夏倒了一桶冰。

里面是一排排定制保温箱,箱体印着“豫味春秋”小篆,内置GpS与温湿度探头,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李明远亲自验货:牡丹燕菜模具被防震海绵包裹,像给一位贵妃铺了软榻;三不沾蛋液预混瓶,标注“-4c保存≤72h”;黄河鲤鱼在恒温袋里缓慢游动,金鳞映着灯光,像被切割成小块的夕阳。他伸手探水温,18c,正负误差0.3c,满意地点头。

赵鹏递来一张“在途监控”二维码,扫码即可看鱼儿“实时位置”,像给一条鱼买了张高铁商务座。

夜深了,仓库灯一盏盏熄灭,只剩岛台上方一盏低压射灯,把李明远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不肯入寝的龙。他独自站在灶前,试做最后一版“太极冷盘”——怀山药泥打底,顺时针抹成阴鱼;红菜头汁调阳鱼,交界处以黄瓜皮做“S”形弧线,鱼眼用两粒黑醋栗点缀。

他退后两步,双手撑在台沿,目光像给菜品“相面”:阴鱼稍厚,阳鱼略薄,弧线不够锋利,像一把没开刃的桑刀。他取过刮板,轻轻一抹,多余的泥被带走,弧线瞬间利落,像给一条河开了闸。

陈静雅悄悄进来,把一杯热牛奶放他手边,轻声道:“睡吧,明天还要赶路。”

李明远没回头,只问:“展板文案定了吗?”她笑,递过手机,屏幕上是最后一句:

“如果你尝过中原的风,就会明白——五味调和,是黄河给世界的答案。”

他盯着那行字,良久,终于舒一口气,像给一锅老汤点下最后一颗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