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62章 颁奖时刻:明远获大奖,豫菜添光彩

聚光灯像一柄被拉长的银勺,从穹顶直直浇下,落在舞台中央那口仿宋官窑的月白瓷盘里——盘内空无一物,却被灯光照得仿佛盛着一汪晃动的金水。

观众席的灯光早已熄灭,只剩手机星海般闪烁,像把整座郑州的夜空搬进了奥体中心。

主持人一袭暗红旗袍,立麦前微微侧身,让出最佳取景位,声音通过二十六只线阵列音箱,层层叠荡:

“——获得本届中原美食节?豫菜烹调大赛金奖的是:三号选手,李明远!”

全场在零点三秒的静默后炸开。

顶棚的灯阵瞬间切换成金红两色,像一锅刚熬好的糖色迎头泼下。

李明远站在舞台最右端,白衣白帽还没来得及换,胸口那枚小小的锦鲤徽章被强光一打,橘皮的纹理清晰得像要游动起来。

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咚咚,咚咚,比刚才熬鲍汁时的文火还稳,却又比翻锅时的猛火更烫。

台下第一排,王建业猛地起身,带动座椅“啪”一声反弹,那声响像给掌声加了一个鼓点;陈静雅的单反“咔嚓”连拍,快门声淹没在声浪里,像一叶小舟被洪流卷走。

李明远深吸一口气,抬脚。

每一步都像是踩在面团上,软,却又有回弹。

舞台中央,金奖奖牌被悬在一支黄铜横杆上——那是一支放大十倍的“炒勺”,勺柄缠着红绸,奖牌挂在勺颈,像给一条巨龙戴上铃铛。

主持人侧身,把空间留给他,却在他经过时低声补了一句:“别让龙等太久。”

他握住“勺柄”,指尖先碰到冰凉的金属,再碰到红绸的绒毛,像先触到豫菜千年历史的铁与火,又触到它仍在呼吸的血肉。

奖牌入掌,沉甸甸,足足八百克,正面錾刻着“金”字阴文,背面却是一只抽象的鼎,三足两耳,鼎腹裂开一道缝,缝里长出麦穗——寓意“破鼎出新”。

他把奖牌翻过来,指腹抚过那道裂缝,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握刀时,师父王建业说的话:“刀口要对着毛病,别对着人。”

此刻,他对着的,是豫菜旧鼎的一道裂缝,也是自己心上那道刚被缝合的缝。

掌声仍在持续,像一锅永远滚不到微沸的汤。

主持人递过话筒,他却没有立刻开口,而是转身,朝舞台侧幕走去。灯光师愣了半秒,迅速追光,只见他停在王建业面前。

老人没戴厨帽,花白头发在强光下像撒了一把盐,眼角的褶子里蓄着亮晶晶的东西。李明远把奖牌挂到老人脖子上,红绸绕过那条被油烟熏得微黄的围裙领带,像给一条老河系上一条新帆。

“师父,”他声音不高,却通过胸麦传遍全场,“这口鼎,我先替你扛一会儿。”

王建业没说话,抬手,一巴掌拍在他后背,发出“啪”一声脆响,像给一块醒好的面团排气。

镜头捕捉到老人嘴唇哆嗦,却只吐出两个字:“臭小子……”

尾音淹没在又一次掌声浪潮里。

李明远重新走回立麦,目光扫过观众席,像用刮板把一层浮沫撇净,留下最清澈的汤底。

他开口,语速不快,却字字落在鼓点上:

“三年前,我在东京一家小面馆实习时洗碗,半夜三点,老板给我一碗豚骨拉面,说:‘尝尝,这是我们家三代人的汤。’我喝第一口,就知道自己输了——人家的三代,熬成了一碗乡愁;我的三代,还在河南老家的灶台上冒烟。那天我发誓,要让豫菜也有一碗自己的乡愁,让漂在外面的河南人,一闻到味儿,就想哭着想回家。”

他停顿,场馆安静得能听见灯阵散热的“嘶嘶”声。

“今天,我把这碗乡愁端回来了。它不在拉面碗里,在牡丹燕菜的花瓣里,在太极阴阳的鱼眼里,在‘清明上河图’那截断掉的虹桥里。它断过,也接上了;它老过,也新了。谢谢大赛,让我有机会把‘和’字拆开,又拼成‘回家’两个字。”

话音落下,掌声再起,却比先前更沉,像有一千只手同时擂响一面牛皮大鼓。

后排有几个年轻厨师,高举手机手电筒,白光摇晃,像给夜空撒一把会发光的盐。

评委席一侧,豫菜文化研究会的凌老缓缓起身,双手举过头顶鼓掌,拐杖倒在座椅下,发出“咣当”一声,也没人顾得上扶。

老人眼里有光,那光穿过舞台,穿过奖牌,穿过奥体中心的穹顶,落在更远处——落在1942年逃荒的旱塬,落在1958年人民公社的食堂,落在1983年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的展台,落在2020年疫情间空荡的德化街……最终,光折回来,落在李明远胸口那枚小小的锦鲤徽章上。

主持人等掌声稍歇,继续流程:“有请投资人代表——赵鹏先生,为金奖选手颁发特别发展基金支票,金额:一百万元!”

一位穿深灰羊绒大衣的中年男子阔步上台,手里托着一张放大五倍的支票模型,数字“1”后面拖一串零,像一条夸张的面条。

赵鹏把支票递到李明远左手,右手却握住他肩膀,低声道:“我外公是周口人,五十年没回过家。下周,我带他回河南,第一站,去你的明远楼。”

李明远点头,忽然觉得左手支票、右手奖牌,都不是自己的,而是替那条叫“豫菜”的老河接过的接力棒。

他抬头,穹顶灯阵恰好切到金色模式,光瀑倾泻,像给整条河流镀上一层流动的油膜。

颁奖仪式进入合影阶段。

十二位决赛选手集体上台,银牌、铜牌得主主动把中间位置让给李明远。

快门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急雨。合影结束,媒体区闸门拉开,三十多家记者蜂拥而上,长枪短炮对准他,问题连珠炮般砸来:

“李师傅,夺冠秘诀是什么?”

“听说你用太极做底盘,是不是暗喻豫菜阴阳调和?”

“下一步有没有开分店的计划?”

“对年轻人学厨有什么建议?”

……

李明远被围得水泄不通,却不见慌乱。他抬手,往下压了压,像给沸腾的汤锅点冷水。人群竟真的安静半秒,等他说话。

“秘诀?”他笑,露出虎牙,“前天夜里,我师父抢走我的锅铲,让我去游泳、打羽毛球、看书法展。我当时气得不行,现在明白了——菜要呼吸,人也要呼吸。你把人憋死在灶台前,菜就死了。”

记者们愣住,快门声停了半拍,又更疯狂地响起。他继续道:

“至于分店——明远楼只有一家,是商鼎路的“明远楼”,由我父亲王建国和张老实师傅主厨。我现在不急着扩张,我想先把‘回家’这两个字熬成老汤,等它自己开口说话。”

说完,他冲镜头眨眨眼,像三年前在东京后厨,对着那碗豚骨拉面眨眼。那时没人看见,今天,全场都看见了。

采访结束,工作人员引导他走向侧幕。

王建业和陈静雅等在那里,老人已经把奖牌取下,正用围裙角擦拭,动作轻柔得像给婴儿擦脸。见他来,王建业把奖牌递回,却顺手帮他理了理被挤皱的衣领。

“走吧,”老人说,“回明远楼,我给你下第一锅捞面条,火别太猛,水要宽,面要抖散,心——要松。”

李明远点头,鼻尖忽地一酸。他转身,朝观众席最后鞠了一躬,直起身时,顺手把胸口那枚锦鲤徽章摘下,别到陈静雅相机肩带上。

“让它继续游。”

三人并肩,往通道走去。身后,舞台灯一盏盏熄灭,像一条热闹的河,终于归于平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