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5章 网端沉思:带刺的文章 触动少年心

夜沉得像一坛老酱油,连灯都泡得发乌。

“明远楼”最后一桌客人刚走,灯管嗡嗡作响,像不肯睡的守夜人。李明远把“暂停收银”的小木牌立在台面上,塑料牌底座裂了缝,歪着脑袋,像在打盹。

他本想刷十分钟短视频就关灯,可算法比他还懂自己——屏幕一滑,一篇标题带刺的文章蹦出来:《豫菜:从宫廷菜系到无人问津》。黑字白底,后面跟着一把小小的向下箭头,像墓碑。

李明远心里“咯噔”一下,指尖先于大脑点了进去。文章不长,却句句带钩——

“豫菜,九朝古都的嫡长子,曾以‘宫廷菜’的身份执掌华夏味蕾,如今却在大众点评的‘菜系’筛选里,排不进前十。”“它像一位老派绅士,西装笔挺,却忘了在领口别一枚二维码,于是被年轻人当成隔壁退休大爷。”“当川菜用麻辣攻城略地,粤菜以生猛海鲜登陆,豫菜仍守着‘五子登科’‘鲤鱼焙面’的谱子,连摆盘角度都懒得改。”“守旧,是豫菜最锋利的钝刀,一点点割断自己的经脉。”

每读一行,李明远就觉得胸口像是被擀面杖擀过一遍,薄得能透光。他下意识地看向左后方——那是明远楼的小厨房,父亲李保国正把明天要用的高汤吊上灶。老铜锅直径一米,汤面浮着两片姜,像两只不肯下沉的孤独小船。

父亲每天四点起床,去老城西关买鸡架、猪大骨,亲手撇沫,一锅汤要吊8小时。李明远小时候觉得那锅汤是魔法,现在才知道,它更像一条不肯靠岸的船,载着豫菜的老灵魂,在时代黑海里漂。手机屏幕继续往下滚,评论区像辣椒面一样呛眼——@洛阳小辣椒:豫菜没特色,咸乎乎一大碗,不如火锅来得爽。

@开封府尹:小时候外婆做的黄河鲤鱼焙面,是真的好吃,可现在谁家还费那功夫?

@郑州001:豫菜馆子越来越少,商场里不是川菜就是湘菜,想吃个像样的套四宝,得跑到城南,吃完还得怀疑人生——这么贵?

@胡辣汤不加香菜:别怪年轻人,怪就怪豫菜自己不争气,菜谱像文物,服务员态度像欠他钱。

……

李明远逐条看过去,指尖冰凉。

他忽然想起上周六,一群穿洛丽塔的小姑娘来店里,点了一桌最便宜的胡辣汤配油馍头,拍照半小时,p图一小时,发朋友圈:“打卡中原古风早餐!”

临走时,其中一个低声说:“味道也就那样,不如茶餐厅流沙包。”声音不大,却像一粒花椒,卡在李明远喉咙,麻到心底。

他把手机反扣在台面上,塑料壳与玻璃板相撞,“啪”一声脆响。灯管闪了两下,彻底黑了。

黑暗里,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咚咚,像揣着一面小鼓。那鼓声越敲越急,越敲越响,最后汇成一句平地炸雷的话——“豫菜不能就这么完了。”“至少,不能在我手里完了。”

李明远大二那年,他揣着学生证去成都,排队三个小时吃一家网红火锅,辣得满嘴起泡,仍觉得值。回宿舍后,他在贴吧发了长文:“麻辣是味觉的蹦迪,豫菜是味觉的京剧——不是不好听,是年轻人听不懂。”帖子沉了,像一粒芝麻落进黄河。

如今,他站在自家24年老店的收银台后,终于明白:“听不懂”三个字,不是年轻人的错,是唱戏的人,没把词儿唱到他们心里。

灯管又自己亮了,像谁拉了下备用闸。李明远重新拿起手机,把文章滑到最底,点击“写评论”。

他打了一长串,又删;再打,再删。最后,他只留了一句:“给我三年,我让豫菜在大众点评热搜榜第一。”发送。

时间显示:01:26。

发完这句,他有点后悔——海口夸得比扣碗还圆,怎么圆?

可下一秒,他又觉得胸口那口浊气,像被勺子撇掉浮沫的高汤,瞬间清亮。他点开搜索框,输入:“豫菜 创新 案例”。

屏幕蹦出的第一条,是知乎问答:“为什么豫菜没有网红爆款?”

高赞回答只有一句话:“因为没有人把它当成‘产品’去做。”

李明远盯着“产品”俩字,瞳孔地震。

他忽然想起大三选修过一门《互联网 餐饮》,老师放了一张ppt:“任何传统品类,都可以用产品思维重做一遍。”

当年他低头打王者,没往心里去。此刻,那句话却像回锅肉,热腾腾地扣在他脸上。

他掏出随身小本子——这是高中习惯,背英语单词用的,后来改背菜单。

第一页,用蓝色圆珠笔写着他爸的“明远楼招牌菜”:

1. 套四宝(鸭套鸡、套鸽、套鹌鹑)

2. 鲤鱼焙面(黄河大鲤鱼、手工龙须面)

3. 炸八块(8个月小公鸡)

4. 葱扒羊肉

5. 牡丹燕菜(白萝卜雕牡丹)

……

字迹被油渍晕出一圈淡黄,像给菜名镀了一层旧滤镜。

李明远盯着“鲤鱼焙面”四个字,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公带他去看黄河。浊浪排空,一条大鲤鱼跃出水面,银鳞被夕阳照成金色,就像一把出鞘的剑。外公说:“黄河大鲤鱼,是咱河南人的图腾。”

如今,图腾被说成“没特色”,谁不心疼?

他在“鲤鱼焙面”旁边画了个星号,又写下一行小字:“可否把焙面做成‘脆面’,像薯片?年轻人喜欢咔嚓感。”写完,他自己都愣了——

龙须面是手工拉成,细可穿针,油炸后酥如蝉翼,却一碰即碎,如何保持“咔嚓”又不塌?

他不懂食品科学,却知道:“先有问题,才有答案。”

他又在“套四宝”后面画箭头:“一人食迷你版?真空包装加热即食?”“炸八块”旁写:“空气炸锅复热实验?”

写着写着,他兴奋得脚趾抓地,塑料拖鞋发出“吱吱”声。

父亲李建国掀帘进来,手里端着一小碗高汤,汤面沉着几颗枸杞,像暗夜里的几盏小灯。

“还不睡?”父亲声音沙哑,却自带高汤的厚度。

李明远把屏幕扣过去,像怕父亲看见自己的“叛逆笔记”。

“爸,你说……咱豫菜,真没救了吗?”

李保国把汤放在台面上,瓷碗底与玻璃板相撞,清脆一声,“豫菜没死,只是睡着了。”

“那要睡多久?”

“等一个闹钟。”

父亲说完,转身回厨房,背影被灯光拉得老长,像一根擀面杖,一头连着过去,一头戳向未来。

李明远望着那碗汤,忽然觉得:自己,或许就是那个闹钟。

他端起碗,吹了吹,抿一口。还是小时候的味道,却多了一点陌生的回甘——那是决心发酵的甜。

他把汤喝完,碗底沉着三颗枸杞,排成歪歪扭扭的“一”字。

像有人提前写下的批注:“一键启动。”

凌晨两点,李明远关掉最后一盏灯。卷帘门拉下,“哗啦”一声,像给旧世界合上封面。

他站在黑暗里,掏出手机,把那条“给我三年”的评论截图,设为屏保。

屏幕亮起,白光映在他脸上,照得眸子发亮。

他在心里把3年拆成1095天,拆成小时,拆成一分一秒。

然后,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说:“李明远,倒计时,开始。”夜风掠过鼓楼檐角,卷起一片法国梧桐叶,叶子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轻轻落在他脚边。

像旧王朝递来的信笺,只写了一句话——“少年,接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