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41章 绘蓝图,提议建:豫菜文化交流中心

品鉴会的热浪尚未散去,豫菜历史文化研究会便迫不及待吹响了“下一步”的号角。

3月的第一天,郑州仍带着料峭春寒,二七塔东侧的“明远楼”却灯火通明。

二楼会议室,长桌尽头摆着一张空白展板,旁边堆满彩铅、马克笔、比例尺和一摞摞A3草图纸。

今晚,凌老——研究会会长、81岁的学界泰斗——要带领大家为豫菜描绘一张前所未有的蓝图:一座集菜品研发、技艺教学、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豫菜文化交流中心”。

时针指向19点30分,凌老拄着乌木手杖进门,银发在灯光下像镀了一层金。

他把一叠发黄的旧图纸放在桌中央,声音不高,却带着岁月沉淀的重量:“40年前,我在开封图书馆抄《中州物产考》,就梦想有个地方,能让豫菜说话。今天,天时地利人和,该动笔了。”话音落下,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马克笔在纸面摩擦的沙沙声,像春蚕食桑,也像种子破壳。

李明远坐在凌老右侧,面前摊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连夜做好的功能模块思维导图:开放式厨房、老厨具展区、教学教室、文化沙龙、食材标本库、预包装研发室……他用红色标记“核心”,蓝色标记“配套”,绿色标记“盈利点”。

陈静雅坐在对面,手持ipad,手绘笔在屏幕上飞舞,她要把所有人的“口头蓝图”实时变成可视效果图——建筑外观像鼎,屋顶起伏像黄河波浪,外立面用陶板模拟钧瓷釉色,傍晚灯光一亮,整座中心就是一块放大的“钧台”。

讨论开场即**。

凌老先定调:“中心不是博物馆,不是餐馆,是‘活’的豫菜。活要活在人、味、火、文里。”

他提出第一个功能:开放式厨房,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层高5米,悬挂8台高清摄像机,烹饪全程实时投屏,游客抬头就能看到“炒三不沾”的蛋液在空中翻飞;操作台采用“回”字形,可同时容纳40名学员实训,台面用黄河石板材,耐高温也耐油渍,像把黄河搬进了厨房。

李明远紧接着抛出“研发模块”:中心要设“豫菜创新实验室”,配备旋转蒸发仪、离心机、真空冷冻干燥机、电子鼻、电子舌,把“减盐不减味”“山野菜保鲜”“预包装汤块复原度”等课题搬进实验室。

他拿出一份成本测算:设备采购约480万元,年运营费用120万元,但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专利授权,预计第三年开始盈亏平衡,第五年投资回报率可达18 %。

“让数据替我们说话,”他环视众人,“豫菜不能光靠情怀,也要靠算法。”

陈静雅把ipad转过来,屏幕上是一幅“文化长廊”效果图:穹顶用3200块陶板拼成“牡丹绽放”图案,每块陶板刻一道菜名,从“夏启钧台享”到“开封桶子鸡”,形成一条“时间屋顶”;长廊两侧是互动屏,游客点击菜名,墙面弹出0.5x0.8米的全息影像,厨师在影像里演示刀工,游客伸手可空中“抓取”虚拟食材,系统实时评分。

她甚至想到“气味博物馆”——用微胶囊技术封存100种豫菜经典气味,锅盖掀起,气味溢出,像给记忆按下播放键。

功能越讨论越庞杂,选址与资金很快浮出水面。

凌老拿出一张河南省地图,用红色马克笔在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四个城市画圈:“郑州交通便利,但地价高;开封文化厚重,却游客分散;洛阳有钧台遗址,可联动Ip;许昌有中原食材集散地优势。”

四个红圈像四颗火种,等待落地。有人提议“双址模式”:郑州设“研发 教学”主中心,开封设“文化 体验”分中心,两地高铁20分钟直达,形成“豫菜一小时文化圈”。话音落下,掌声四起,像给这个想法点了把火。

资金测算随后投影在幕布:一期土建 设备 装修,预计1.2亿元;二期预包装工厂 冷链仓储,追加0.8亿元;总计2亿元。

数字一出,会议室瞬间安静,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凌老却笑了:“2亿元,听着多,分十年摊,每年2000万;再分摊到政府、企业、社会资本,每家几百个;再加上文旅基金、非遗保护资金、乡村振兴专项,不是天文数字。”

他用手杖轻敲地面,“关键是我们得拿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蓝图。”

于是,蓝图开始疯狂“生长”。

政府关系负责人老赵当场拍板:下周跑省文旅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专项,最高可获3000万;陈静雅连夜写“豫菜文化Ip打造方案”,计划3年内举办100场直播教学、1000场线下体验、场研学活动,形成“百万流量入口”,吸引社会资本;李明远则拉着财务,做出三种合作模型:ppp、Epc o、股权众筹,每种都附现金流量表、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像给资本端送上三把钥匙,任君挑选。

最热闹的当属“企业冠名”环节。

有人提议开放式厨房叫“钧台灶”,由某厨电集团冠名,报价1200万;文化长廊叫“牡丹穹顶”,由某陶瓷企业认领,出资800万;教学教室叫“明远课堂”,李明远本人拿出品鉴会全部收益480万,作为首期种子基金,占股4 %,他笑称:“我把自己卖了,卖个豫菜未来。”台下哄笑,却带着潮湿的眼眶。

夜深了,讨论却愈发热烈。白板被五颜六色的线条填满,像一幅抽象画:直线是功能,曲线是流线,圆圈是资金,箭头是人流。

凌老拿起红色马克笔,在蓝图空白处写下一行字——“让豫菜,被世界看见。”字体有些颤抖,却重重凿进纸面,也凿进每个人心里。

陈静雅把ipad递给凌老,屏幕上是一张夜景效果图:中心屋顶像一枚巨大的铜勺,勺柄指向北极星,夜晚灯光亮起,勺身变成金色牡丹,勺柄化作黄河波浪,车辆经过连霍高速,远远就能看到一朵发光的“中原味”。

老人盯着画面,良久不语,伸手去摸屏幕,指尖微微颤抖,像摸到多年未圆的月亮。他轻声说:“就这个,报给政府,报给资本,报给所有豫菜人。我们,要有个家了。”

散场已是凌晨两点。

电梯下降,镜面里映出三张疲惫却发亮的脸。

李明远突然开口:“如果中心真能落地,我想在第一面墙刻一句话——‘勺是火的笔,我们是字。’”

陈静雅笑:“那我刻第二句——‘故事是盐,让未来有味。’”王建业把双手插进袖口,慢悠悠补第三句:“炉火不息,中原不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