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38章 品鉴会现场:专家评说,媒体聚焦

1月20日,大寒节气。

郑州二七塔旁“明远楼”外,清晨7点,天色灰蒙,路灯尚未熄灭,门口却已排起一条蜿蜒长队。

队伍里既有白发苍苍的学界前辈,也有举着自拍杆的00后博主;既有手持长焦的都市报记者,也有背着双肩包、专程从开封赶来的餐饮老板。

感应门每次开合,暖气扑出,在零下3c的空气里凝成一团白雾,像无声的烟火。

8点30分,离品鉴会正式开始还有90分钟,大厅已座无虚席。

180个座位呈扇形展开,间距1.2米,方便服务员穿梭;每把椅子右侧贴着嘉宾姓名与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个人“品鉴档案”——过敏源、口味偏好、社交账号,一目了然。

最后一排架起3台摄像机,直播信号同步传至抖音与b站,在线预约观看人数突破12万。

9点整,灯光熄灭,全场安静得能听见心跳。

2700K暖光缓缓亮起,如同篝火初燃;LEd大屏出现倒计时数字——60、59、58……红色字体跳动,像古代更鼓,敲在每个人的耳膜。

倒计时归零,钟声响起,身着玄青色汉服的主持人缓步上台,声音通过8只线阵列音箱传遍每个角落:“诸位来宾,欢迎踏入‘钧台之享’——豫菜品鉴会现场!”

开场仅3分钟,第一道菜品已悄然上桌。

牡丹燕菜由2名服务员抬着直径1.2米的漆案,步履稳健地穿过中央过道。漆案中央,瓷盅口径20厘米,内盛“牡丹花”一朵——白萝卜切丝76刀,0.08毫米细,入水不散;花瓣底层铺2克栾川树花菜,带来橡木香;高汤用玉米糁与野鸡骨炖3小时,汤色乳黄,鲜味值3.7。服务员诵故事卡的声音恰到好处——45秒,180字,配编钟bGm,像给眼睛与耳朵同时上菜。

专家席第一排,中国烹饪协会原副会长冯广海夹起一撮“花瓣”,对着灯光轻晃,细丝透光,如金丝游走。

他放入口中,轻抿3秒,眉头微挑,在评分表写下:“刀工:10;香气:9;故事性:10”并在旁批注:“传统 山野,豫菜新解释,很好!”

随后他举起手机,对准牡丹花心,连拍5张,发到朋友圈:“豫菜绝技,有生命!” 5分钟内,点赞破百。

第三排左侧,美食博主“豫味小师妹”把镜头贴近盅口,用0.5倍超广角拍摄,牡丹花在屏幕里绽放到极致,她配音:“原来萝卜可以这么浪漫!”视频上传抖音,13分钟播放破30万,评论里一片“求地址”。

紧接着上桌的是“太极冷盘”。

白色瓷盘直径30厘米,正中用山药泥与怀菊花酱挤出阴阳鱼,直径12厘米,分界线误差<1毫米;外围一圈山野菜拌燕菜,绿得发亮。

服务员转动瓷盘90度,灯光由2700K缓缓升至3000K,阴阳鱼仿佛随光游动,现场发出低声惊叹。

省餐饮协会副秘书长尝了一口,给出评价:“山药的软糯与菊花的清苦交织,像把豫西早晨装进盘子。”

他转头对陈静雅说:“这道冷盘,可以作为豫菜‘轻养生’的标杆,推广到一线城市。”

话音未落,旁边一位00后女生已举起手机扫码,故事卡页面跳出90秒音频,她一边听一边点头,听完立刻点“收藏”,还把手机递给同伴:“快扫,回去我们也做。”

热菜环节,长15米的电磁炒灶被搬到舞台中央,王建业身着白色厨师服,头戴高帽,现场演示“炒三不沾”。

锅中6只鸡蛋、90克白糖、30克猪油、45克清水、8克绿豆淀粉,数字精确到0.1克。

计时器响起60秒蜂鸣,他手腕轻抖,炒勺在锅中画圆,蛋液由液态渐凝,像一轮金日出海。

30次颠勺后,蛋液成球,表面平滑如镜,无渣无渍。

专家用手机微距拍摄,放大10倍,仍不见毛孔,评论区瞬间刷屏:“这就是豫菜绝技!”

冯会长被邀请上台品尝,他夹起一块,轻抿,蛋饼在舌尖化开,甜度12 %,酸度0,咸度0,香气干净。

他朝王建业竖起大拇指:“不沾盘、不沾筷、不沾牙,满分!”台下闪光灯连成一片,像金色流星雨。

“糖醋黄河鲤鱼焙面”作为压轴,把气氛推向顶点。

服务员抬着直径1.5米的龙形长盘,鲤鱼长28厘米,尾鳍翘起15度,面丝蓬松高6厘米,像一条金龙破浪。

灯光调至3500K,面丝呈金黄色,鲤鱼体表泛琥珀光。

李明远亲自上菜,手持长嘴壶,离盘30厘米高,淋下滚烫糖醋汁,“嗤啦”一声脆响,白雾升腾,甜酸香气瞬间布满大厅。

他高声诵出故事卡:“黄河水养,三段炸温,0.1毫米面丝,愿诸君‘鱼跃龙门’!”话音落,掌声雷动,持续15秒。

冯广海再次起身,对着摄像镜头说:“传统炸温三段式,面丝可穿针眼,豫菜技艺没有失传,它在年轻人手里发光!”

他转身拍拍李明远肩膀:“今天,我为豫菜骄傲!”

品鉴环节结束,进入“专家点评 媒体群访”时段。冯广海代表评委会公布数据:

13道菜品,平均得分92.3分(满分100);

“牡丹燕菜”得分97,刀工、故事、香气三项全满;

“炒三不沾”得分96,口感、技艺、观赏性全满;

创新菜“太极冷盘”得分94,年轻评委占比67 %,好评率98 %;

现场扫码分享4123次,小红书话题#豫菜礼制宴#冲上郑州榜top3。

随后,他面向镜头,郑重宣布:“豫菜已具备申报‘中国烹饪技艺非遗’潜力,协会将启动相关程序。” 3秒后,掌声、快门声、欢呼声同时爆发,屋顶的吊灯微微颤动。

媒体群访环节,记者把李明远和王建业围成半圆,长焦、微距、录音笔齐齐伸来。

河南日报记者问:“复原传统技艺最难的一点是什么?”

李明远答:“把‘感觉’变成‘数据’。比如‘蟹眼泡’,古人靠看,我们用测温枪,95c±2c,才敢说火候到。”

凤凰网记者问:“创新会削弱传统吗?”

王建业摇头:“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今天这道‘太极冷盘’,山药还是怀山药,菊花还是怀菊花,只是换了个造型,根没断。”

抖音博主“吃货小航”直播采访,在线观众8.3万,他让李明远对着镜头说一句话,年轻人秒懂。

李明远举杯:“豫菜不是爷爷奶奶的专属,它也是我们的‘city walk’,欢迎来打卡!”弹幕瞬间刷屏:“冲!”“已收藏!”“寒假带女友去!”

食客反馈同样热烈。

一位26岁女生在出口处接受采访:“以前觉得豫菜‘老气’,今天被惊艳到!原来萝卜能切出花,鸡蛋能炒成球,糖醋鱼能‘噼啪’作响,我发了9张图,点赞已破500!”她晃了晃手机,屏幕上的数字还在跳。

一位外地餐厅老板主动找到陈静雅:“我想引进‘太极冷盘’和‘炒三不沾’,能不能合作?费用好谈!”

他递上名片,头衔是“江浙融合菜品牌总监”。陈静雅笑纳,回复:“豫菜欢迎全国合伙,一起把故事讲给世界听。”

下午3点,品鉴会圆满结束。

工作人员推出生日蛋糕样式的“豫菜未来”签名墙,嘉宾依次写下祝福。

冯广海写:“技艺 文化,豫菜腾飞!”;00后女生写:“豫菜,yyds!”;王建业写:“不忘初心,继续炉火旁坚守。”

李明远最后一个签名,他把笔帽咬在齿间,挥毫写下:“让豫菜,被世界看见。”

灯光渐暗,大屏播放谢幕VcR:从夏启钧台到北宋东京,从民国饭庄到现代明远楼,时间跨度4000年,每一帧都是豫菜的剪影。最后画面定格——一口铜锅,火苗跳跃,像永不熄灭的文化火炬。全场自发鼓掌,持续30秒,直播弹幕刷过一片“泪目”“豫菜加油”。

后台,数据汇总完成——

到场嘉宾:182人(含媒体38人);

在线观看:峰值12.7万,总播放量46.3万;

媒体报道:省级以上18家,短视频平台话题9个,总阅读量突破1.2亿;

合作意向:现场签订意向书7份,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4城;

后续预订:品鉴宴套餐,当晚新增预订217桌,排期已至3月底。

李明远把报表递给王建业,老人没看数字,先拍了拍他的肩:“今天,豫菜出圈了。”

陈静雅端着电脑跑来,屏幕上跳动着一条新消息——河南省文旅厅官方推文:《豫菜品鉴会,让中原味走向世界》。她晃了晃手机,笑得像孩子:“看,官方点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