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29章 “明远楼”转型:设文化体验区,讲菜品典故

11月30日,周一晚21点,明远楼大厅只坐了4桌。LEd屏显示当日翻台率1.3,人均消费158元,环比9月下滑26%。

李明远把账单揉成一团,塞进牛仔裤口袋——再不转型,月底就要跌破盈亏平衡线。

第二天晨会,财务拿出更扎眼的数据:18-30岁客群占比从43%掉到21%;抖音同城话题“郑州美食”前50条,明远楼出现0次;点评App关键词“豫菜”搜索量月增35%,却带不进店。

“年轻人不是不吃豫菜,而是没理由选你。”00后实习生小赵一句话,让全场沉默。

12月2日,陈静雅从洛阳回来,扔给李明远一本《北宋东京梦华录》影印版:“看看,900年前的开封餐馆就玩‘故事营销’——卖炙鸭的讲太祖千里送鸭,卖汤饼的讲包公夜审郭槐,人家早就懂‘吃的不如吃的故事’。”

一句话点亮灯泡。当晚,李明远把团队留在店里,写下3个“w”:

what——让豫菜“被看见”;

who——让18-35岁年轻人先看见;

how——用故事 体验,把“消费”变“打卡”。

目标:30天内,把“明远楼”改造成“可吃、可玩、可晒”的豫菜文化体验馆。

12月5日,设计图出炉。

原大厅东南角——面积48平方米、层高3.6米、落地窗2面——被划为“豫菜文化体验区”。动线呈“回”字形,分5个模块:

老厨具橱窗:定制2米x0.9米x0.4米恒温恒湿展柜,温度20c±1c,湿度45%±5%,展出王建业借出的8件祖传铜具;下方嵌入55寸触摸屏,滑动即可360°看细节。

古籍复印墙:用3m胶 亚克力板,覆膜展示《豫菜志》《中州物产考》《开封府志》等12部史料复印件;每页右下角附二维码,扫码可读全文。

典故互动屏:86寸红外触控屏,内置10道名菜故事,顾客可点击“听一段”——AI语音2分钟讲完,字幕同步生成,支持一键分享到微博\/小红书。

微缩场景:1∶20树脂模型再现“北宋东京夜市”——高0.8米、长2.2米,灯火通明,卖炙鸭、卖汤饼、卖荔枝膏的小贩错落有致;模型前设“鱼眼镜头”,人靠近,场景自动旋转,扫码可生成15秒短视频。

盖章打卡台:与郑州邮政局联名,设计5枚纪念章:牡丹燕菜、糖醋鲤鱼、扒广肚、清汤鲍鱼、汴京烤鸭;集满3枚可换明信片,5枚可换“豫菜护照”。

12月10日,陈静雅带着3名编辑,封闭写作72小时,产出60张“故事卡”——A6尺寸,250克象牙白,正面插画,背面150字文案,核心要求:30秒能读完,50字可发圈。

示例:

【牡丹燕菜】“690年前,武则天巡幸洛阳,地方官以萝卜切丝制羹,上饰牡丹,寓意‘花开富贵’。女皇食毕大悦,赐名‘假燕菜’——因丝如燕窝。今日我们用0.08毫米模具,依旧切出‘花’,请把这份盛唐浪漫,一口喝掉。”

卡片右上角印“#豫菜故事”话题,顾客发小红书带话题,可领10元优惠券。上线首周,话题阅读量突破18万。

12月15日起,前厅部每天早会新增10分钟“故事演练”:背3段30秒文案;学2个“互动提问”——“您知道鲤鱼焙面的‘焙’什么意思吗?”

“扒广肚的‘扒’字,与‘扒火车’同一字,却读pá,您猜为什么?”

掌握1句“结束金句”——“味是历史,吃是传承,感谢您的胃,让豫菜继续活。”

培训结束进行“盲盒考核”:经理随机抽1道菜,服务员需在45秒内讲完故事,误差≤5秒,通过奖100元,失败补训。第1周通过率仅57 %,第3周升至89 %。

12月20-21日,试营业 直播。手机三脚架架在文化角,主播是00后实习生小赵:

第1小时,展示盖章打卡,在线观众3200人;

第3小时,王建业现场切“牡丹花刀”,峰值5800人同时在线;

第8小时,情侣观众挑战“10秒背故事”,送定制筷子,弹幕刷屏1200条。

48小时,直播观看1.2万次,新增粉丝1863人,直接带动到店客流217桌,环比提升38 %。

1月2日,财务出具首月报表:

总营收126万元,同比提升32 %;

18-30岁客群占比回升至39 %;

小红书“明远楼”话题笔记412篇,最高单篇点赞1.7万;

邮政明信片兑换2100张,带动二次消费金额4.6万元;

老厨具橱窗被游客拍照发布抖音,单条播放320万,获赞23万。

更惊喜的是,文化角衍生出“小型包场”——企业来办国学沙龙、学校来上研学课,仅场地费就收回装修成本的40 %。

顾客A(00后女生):“以前觉得豫菜‘老气’,听完鲤鱼与慈禧的故事,再吃到酥脆焙面,突然明白‘酥’不仅是口感,也是黄河浪花。”

顾客b(70后大叔):“铜勺、影印古籍、盖章,一整套仪式下来,像穿越。菜还是那道菜,但心里多了敬意。”

顾客c(外地游客):“为了集章,我连续来了3天,把5个故事都听了。原来‘吃’也可以成为城市的记忆点。”

1月5日深夜,打烊后。李明远把最后一本“故事卡”补齐,伸懒腰。王建业端着茶杯走来:“我年轻时,觉得手艺好就能立住;现在看,没有故事,味是散的。”

陈静雅补充:“文化也不是贴金,是把‘为什么’说清楚。年轻人一旦听懂,就会用行动投票。”

灯光熄灭,文化角的触控屏进入待机,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句话:“味觉是时间的邮差,故事是邮戳。没有邮戳,味就寄不到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