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23章 复原首试:牡丹燕菜初登场,历经多波折

凌晨4点半,郑州商鼎路“远雅小厨房”的灯像一枚孤独的月亮挂在城市边缘。

这里也是个临街门面楼,是李明月父亲李建国提前购下的,原打算作为明月楼分店,现在成了他们的试验基地。

李明远把磨刀石浸在冰水里,右手握着薄如柳叶的桑刀,额头的汗顺着眉骨滴在砧板上。

旁边不锈钢盆里泡着五根洛阳白皮水萝卜——为了这第一次试制,他昨晚十一点才从偃师农户手里接过来,表皮还带着泥土潮气。

“再细一点,再匀一点。”

他自言自语,刀锋贴着指关节滑过,萝卜片透光,能看清砧板木纹。

三小时后,切丝阶段验收:500克萝卜出丝1200根,最粗直径0.3毫米,入水即散,像一捧雪落进黄河。

王建业戴着老花镜,用镊子随机抽取十根放在电子卡尺下,终于点头:“过关,可以进入造型阶段。”

陈静雅把摄像机架在三脚架后,镜头里却掩不住担忧——古籍上只说“攒丝成牡丹”,可没讲怎么让牡丹立起来。

上午9点,第一版“牡丹燕菜”出锅。

三人按《豫菜食录》顺序铺料:伊川泉水打底,八小时慢火炖出清汤;辽东淡干刺参、北海道干鲍、宣威火腿、羊肚菌等十八种配料各就其位;最后把萝卜丝堆成花蕊,上笼旺火三分钟。蒸汽散去,瓷盅中央却只剩一摊软塌塌的“白绒”,像被雨水打湿的棉絮。

王建业用勺子轻轻一碰,丝条瞬间解体,沉入汤底。

“花瓣没有支撑,自重都承受不了。”他把汤匙搁下,发出清脆的“叮”,“古法里一定缺了某句关键口诀。”

李明远盯着那盅失败的汤,眼底血丝比萝卜丝还红:“也许是现在萝卜水分太多?古人用‘三晒三腌’脱水,我们时间不够。”

“可就算脱水,纤维也撑不住立体造型。”

陈静雅把残样端进实验室,用显微镜头观察——萝卜丝细胞壁完整,但没有交叉勾连的“骨架”。她脑中闪过一个大胆念头,“如果让清汤在低温下形成弱凝胶……”

“琼脂?”王建业直接打断,声调陡然升高,“那东西1979年才进中国,武则天可没吃过!”老头子脾气上来,甩袖就去了院子。

中午,陈静雅没吃饭,躲在图书角翻《清异录》《养小录》,想找古人替代琼脂的法子。结果还真让她看到一条:“以石花菜浸汁,凝如薄冰,可缀素斋。”她尖叫着冲出屋,差点撞翻李明远手里的炖盅。

“石花菜就是琼脂的原料,古人用得更早!”她把影印资料拍到王建业面前,“王师傅,这不是背叛古法,是找回古法。”

老爷子扶了扶眼镜,沉默半晌,终于松口:“只许微量,入口不能发脆,要‘含化无形’。”

下午3点,配方进入“凝胶区间试验”。

陈静雅用精密天平称取不同梯度:0.1克、0.15克、0.2克……直至0.5克,溶入250毫升清汤,冷却到四十度后,再把萝卜丝插入中心。

李明远负责盲测:蒙眼咀嚼,记录“齿间阻力”“化口时间”“清鲜损失率”。

第三组(0.25克琼脂)出现转机——舌尖刚察觉阻力,凝胶已化为汤汁,留下清甜;可一旦超过0.3克,就明显出现“果冻感”,王建业直接判负。

他把评分表往桌上一拍:“0.25克是上限,再低一度、再少零点零一克都要试!”

于是温度梯度从40摄氐度降到27度,琼脂降到0.20克。整整20轮,天已墨黑,院子里蛐蛐声此起彼伏。终于0.22克、38度时,三人均感觉“像含了一朵云,云散花香现”。

夜里11点,第二次整型开始。李明远把萝卜丝摊在冰盘上,用镊子分成五等份,每份再拆成27缕,模仿牡丹花瓣的曲线;陈静雅拿注射器吸取微量凝胶液,沿瓣缘缓缓注入,使丝条在凝固瞬间形成“骨架”;王建业则负责“花蕊”——把宣威火腿、蛋松、青豆末按颜色深浅排成渐变,趁凝胶未完全固化时插入中心。

0点15分,最后一瓣归位。瓷盅被送进冰箱冷藏三分钟,取出后,李明深吸一口气,双手捧到灯下——

一朵直径六厘米的“牡丹”在清汤中央静静绽放,瓣瓣分明,光线穿透时,萝卜丝像冰雕的玉帛;轻轻摇晃,花朵随之微颤,却不散不倒。三人谁也没说话,只听见摄像机风扇的低鸣。

品鉴环节,王建业执白瓷汤匙,先沿盅壁舀半勺清汤,含漱,再挑最外层一瓣入口。凝胶触舌即化,萝卜的清甜混着鲍参的鲜香层层铺展,像洛阳三月的风,吹过牡丹园,又掠过伊水河面。

老爷子眼角的皱纹慢慢松开,他放下汤匙,用袖口悄悄按了按眼角:“30年了,我又吃到这个味儿……”

陈静雅把整个过程剪成十分钟短片,发进“豫菜复兴”微信群,附上一行字——“第23次试制,暂得70分”。不到5分钟,手机被点赞和问号刷屏,她却看向李明远:“知道缺的30分在哪吗?”

李明远把盅底转向灯光,清汤里倒映出三人疲惫却亢奋的脸:“缺的是时间。武则天每天早朝前,御厨有整整一夜去‘攒瓣’;我们只用三小时,再精准也缺了‘慢’的灵魂。”

凌晨两点,清洗器具时,王建业突然叫住他们:“别灰心,古籍里还有一句批注我原先没敢说——‘花想容,汤想骨,骨在火’。明晚咱们试‘隔火炖’,用炭火逼汤,让清汤自己长出‘骨架’。要是成了,琼脂都可以省。”

李明远愣住,随即咧嘴,笑得比窗外的月牙还亮:“原来老爷子早留了一手。”

陈静雅把最后一片“牡丹”放进密封盒,写上标签:“V23.2,0.22g琼脂,38c,不完美,但已看见希望”。她转身对两个男人举起相机:“来,记录一下,这是我们第一次让牡丹在汤里开花。”

闪光灯亮起,定格下沾满汗水的笑脸,也定格下豫菜复兴长夜里,一朵小小的、却倔强盛开的牡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