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17章 幕后故事:欧洲之行灵感,助研究会落地

研究会成立仪式的喧嚣还没完全散去,凌元志就拉着李明远和陈静雅,往河南饭店二楼的小茶室走。

午后的阳光透过茶室的木格窗,落在红木茶桌上,把三只白瓷茶杯映得发亮。凌老亲手煮着茶,沸水冲过茶叶,腾起的热气里飘着淡淡的兰花香。

“忙活一上午,累坏了吧?”

凌老把沏好的茶推到两人面前,指尖划过茶盏边缘,眼神里带着几分疲惫,却更多的是释然,“今天这仪式,算是给豫菜振兴搭了个架子,往后的日子,才是真要下功夫。”

李明远端起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到心里。

他看着凌老鬓角的白发,想起刚才仪式上老人意气风发的样子,忍不住问:“凌老,您当初怎么想到要成立研究会的?这事儿肯定不容易吧?”

凌老闻言,放下手里的茶壶,目光望向窗外。

楼下的庭院里,几株月季开得正艳,花瓣上还沾着水珠。“去年春天,我带省新闻文化代表团去欧洲访问考察,走了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好几个国家。”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回忆的温度,“在法国里昂,他们有个‘美食文化节’,把当地的传统菜和历史故事绑在一起——一道蜗牛菜,能说出路易十四时期的宫廷典故;一块奶酪,能讲出几百年的牧场传承。游客吃得不是菜,是文化。”

陈静雅放下茶杯,听得入了神,手里的笔不自觉地在笔记本上记着:“里昂美食文化节,传统菜 历史故事。”

“还有意大利佛罗伦萨。”

凌老继续说,“有个百年老餐馆,就做一道‘托斯卡纳炖牛肉’,用的是祖传的陶锅,炖的时候要放当地产的红酒,连火候都有讲究。上午九点开火,小火慢炖四个钟头,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他们不搞花里胡哨的创新,就守着这一道菜,却能吸引全世界的游客专程去吃。”

李明远心里一动,想起祖父做牡丹燕菜时的规矩——萝卜要选霜降后的青萝卜,切丝要细得能穿针,高汤要炖足六个钟头,连码盘的顺序都不能乱。

原来,不管是中国菜还是外国菜,真正的好味道,都藏在“守”和“专”里。

“那时候我和团员们就琢磨,”凌老的声音沉了些,眼神里带着点惋惜,“咱豫菜的历史,比他们那些菜悠久多了!彭祖做雉羹,伊尹创五味调和,北宋汴京的御膳更是天下第一,怎么到了现在,反倒没人知道了?人家能把一道菜、一种文化做活,咱豫菜有这么厚的家底,怎么就做不起来?”

于是,我们开始谈论起中华饮食文化,中国菜和河南菜。大家开始策划创意,如何将豫菜发扬光大?是不是成立一个专门组织?在一路行程中反复讨论,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最后我定名为“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

茶室里静了下来,只有茶壶里的水偶尔“咕嘟”响一声。

李明远握着茶杯,指节微微发白。他想起调研时年轻人说的“豫菜没特色”,想起明远楼空荡荡的前厅,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不是豫菜没特色,是他们没把特色挖出来,没把文化讲出去。

“从欧洲回来,我就没睡过安稳觉。”

凌老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里带着一股执拗,“我找了省里的领导,找了文化界的老朋友,找了不少老厨师,跟他们说要成立豫菜文化研究会,要把豫菜的根挖出来,把文化传下去。一开始,不少人不看好,说‘豫菜早就没落了,折腾不出水花’,还有人说‘你都退休了,好好养老就行,操那心干啥’。”

“可您没放弃。”陈静雅抬头看着凌老,眼里满是敬佩。

凌老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却格外亲切:“放弃?我不能放弃啊!我这辈子就爱吃豫菜,就想让更多人知道豫菜的好。我跟领导们说,豫菜不是一道菜,是中原文化的根!咱河南要讲文化自信,豫菜就是最好的名片!领导被我磨得没办法,说‘行,给你政策,给你场地,你试试’。就这么着,才有了今天的研究会。”

李明远的心里又热又沉。热的是,原来研究会的成立,背后藏着凌老这么多的坚持和心血;沉的是,他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凌老把这么大的期望放在他们身上,放在豫菜身上,他不能辜负。

“凌老,您放心,我们肯定好好干!”李明远挺直了腰板,语气坚定,“我会把祖父的老菜谱好好整理出来,把牡丹燕菜、彭祖雉羹这些老菜复原好,让更多人尝尝豫菜的味道。”

凌老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欣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我没看错你。豫菜的振兴,靠的就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有老手艺,有新想法,才能把豫菜做活。”

“对了凌老,”陈静雅突然想起什么,眼睛亮了起来,“您在欧洲,有没有看到中餐出海的案例?我之前查资料,说现在很多中餐在欧洲做得特别好,不仅能赚钱,还能传播中国文化。咱们豫菜以后是不是也能走出去?”

提到这个,凌老的眼睛也亮了:“还真有!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有家中餐馆,专做淮扬菜,把扬州炒饭做得跟艺术品似的,还配着唐诗讲解,老外吃得津津有味,还专门学怎么用筷子。还有家川菜馆,在法国巴黎开了分店,把麻婆豆腐做成小份,配着法棍吃,成了网红菜!”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图:“他们的经验就是,不丢根本,因地制宜。比如老外不吃辣,就把川菜的辣度降一点;老外喜欢分餐制,就把菜做成小份。咱豫菜也能这么干!比如牡丹燕菜,造型好看,味道清淡,老外肯定喜欢;还有四大怀药做的药膳,符合现在老外追求健康的需求,说不定能成!”

陈静雅赶紧把凌老的话记下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淮扬菜 唐诗,川菜 法棍,豫菜可结合健康理念、分餐制,适配海外市场。”

李明远看着纸上的字,心里豁然开朗。

原来豫菜不仅能在国内火,还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他想起祖父说的“豫菜是中国菜系之母”,现在看来,这话说得一点没错——豫菜的“中”“和”之道,既能适应中国人的口味,也能打动外国人的味蕾。

“不过,出海不是急事儿。”凌老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稳,“得先把国内的基础打牢——把老菜谱复原好,把年轻厨师培养好,把豫菜的名气做起来。等根基稳了,再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跟欧洲的中餐企业合作,把豫菜推出去。到时候,咱也能让老外尝尝彭祖雉羹的鲜,尝尝牡丹燕菜的美!”

茶室里的阳光渐渐西斜,把三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

李明远端起茶杯,和凌老、陈静雅碰了一下,清脆的碰杯声在小屋里回荡。温热的茶水滑进喉咙,带着兰花香,也带着希望的味道。

“凌老,陈静雅,以后咱们一起加油!”

李明远的眼里闪着光,“先把老菜谱复原,再培养学徒,最后把豫菜推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豫菜的好!”

“好!一起加油!”凌老和陈静雅异口同声地说,脸上都带着笑。

离开茶室的时候,夕阳正挂在天边,把天空染成了金红色。

李明远回头望了眼河南饭店的大门,“河南豫菜文化研究会”的牌子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他知道,凌老的欧洲之行,不仅带来了研究会的灵感,更带来了豫菜振兴的希望。

肩上的担子虽然重,但他不再觉得孤单。有凌老的指引,有陈静雅的帮助,有研究会这么多人的努力,他们一定能让豫菜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