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豫菜春秋 > 第10章 改良试水:新菜上桌,老客不满

豫菜春秋 第10章 改良试水:新菜上桌,老客不满

作者:用户84123374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6 09:23:37

立冬后的鼓楼街,风像一把钝刀,贴着门缝刮进来。

李明远把新打印的菜单塑封好,挂在柜台旁最显眼的位置。

第三页,赫然多了一行小字:“低脂牡丹燕菜——减油30%,减盐20%,一样的造型,更健康的滋味。”

为这行字,他连夜跑了三家广告公司,才挑到这种“低调轻奢”的字体,既不张扬,又能让年轻人一眼锁定。

凌晨四点,他悄悄把鸡胸肉剁成茸,拌入蛋清、葱姜水,用保鲜膜卷成火腿粗细的圆柱,冷藏定型。

六点,父亲去早市买鸡架,他趁机把“新火腿”蒸好、切片,与青萝卜雕成的牡丹一起摆入扣碗,浇上撇净浮油的高汤,上笼蒸制。

出笼那一刻,白汽升腾,牡丹花形完整,只是香味少了那股熟悉的“厚”——

他知道,那是火腿油脂被抽走后,留下的嗅觉真空。

中午11点半,第一波老客准时推门。

门楣风铃响得比往日急,李明远心头跟着一颤。

刘大爷一马当先,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拐杖敲地咚咚有声。“远儿,今天天冷,给我来份牡丹燕菜,热乎热乎!”

“好嘞!”

李明远高声应和,却像给自己敲鼓,鼓点里还带着心虚。

燕菜上桌,青花瓷扣碗掀开,水蒸气裹着萝卜的清香,刘大爷深吸一口,眉头先皱了半毫米——

嗅觉警报已拉响,只是他还没意识到问题在哪。

第一筷,他夹的是“牡丹花瓣”,入口脆甜,第二筷,顺势带起一片“新火腿”,刚嚼两下,老爷子的腮帮子突然定住,像齿轮缺了牙,咀嚼节奏乱了。

“远儿——”

声音拖得老长,尾音上扬,整个前厅的目光“刷”地被拉过来。

“这燕菜,味儿不对呀!”

刘大爷把筷子拍在桌上,陶瓷相撞,“当”一声脆响。

李明远心里跟着碎了一块,赶紧小跑过去,腰还没弯完,笑容先堆上:“张大爷,哪不对?您指点。”

“香度不够!以前的火腿,咬一口油花儿窜舌头,现在这肉片,柴、干、没魂儿!”

老爷子说着,又用筷尖挑起一片鸡胸肉,在灯光下照了照,“颜色倒是红,可红得发‘怯’,不亮堂!”

周围三桌老客纷纷伸脖子,有人甚至离座过来,拿筷子各夹一片,咀嚼声此起彼伏,像一场临时评审。“是差点意思。”

“我吃着也寡淡。”

“远儿,你是不是偷工减料了?”

一句“偷工减料”,把李明远钉在原地,他感觉有无数细小的钩子,从那些目光里伸出来,钩住他的围裙,也钩住他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

“各位,听我说——”他双手合十,声音压过窃窃私语。

“这道燕菜,改用低脂鸡胸肉,减油30%,减盐20%,为的是响应‘三减三健’号召,让咱老年人吃得安心!”

话音落下,前厅安静两秒,随即爆发出更密集的声浪:“我花38块,是来吃香味的,不是来吃号召!”

“健康?健康我回家喝燕麦粥,跑你这干啥?”

“小子,老菜就得有老样,你爹知道不?”

最后这句,像一把尖刀,直接挑开他最敏感的神经。

刘大爷脸色涨红,呼吸明显加粗,拐杖“咚咚”杵地:“远儿,你给我换一份老做法!”

李明远喉结滚动,嗓子发干:“大爷……火腿库存刚好用完,新货明天才到。”

“那就给我退菜!”

刘大爷抬手一挥,拐杖扫到桌边碟子,“咣当”一声,牡丹燕菜连汤带碗滑到桌沿,

半盘“花瓣”浸泡在浅金色的汤汁里,像被雨水打落的月季,狼狈又无辜。

整个前厅,瞬间安静得能听见汤勺里的余温。

李明远弯腰把碟子扶起,手指沾满汤汁,烫,却不及心里那股涩。

“好,给您退,再给您上一份‘炸八块’,我请客,算赔罪。”

“不必!”

刘大爷拄拐杖起身,动作比来时更急促,风掀起他藏青色大衣的下摆,像一面老旗,在寒夜里猎猎作响。

“明远楼的老味要是没了,我……就不来了!”

最后一个字,被门槛绊得有些破音,却重重砸在李明远耳膜,回声经久不散。

门阖上,风铃狂响,像给这场“老味审判”敲响散庭铃。

剩下的半盘“低脂牡丹燕菜”,被端回后厨。

张师傅用围裙擦手,低头嗅了嗅,没说话,只把锅铲敲在铁沿,“当”一声,

算是给了个“无声差评”。

小杨正剥葱,小声嘀咕:“我就说嘛,老客认的是油香,一换料,鼻子比狗都灵。”

李明远站在灶台前,盯着那半盘菜,汤汁表面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油膜,却因为缺少动物脂肪,膜发乌,不透亮。

他拿筷子拨了拨,“牡丹”边缘轻微卷翘,像被烈日烤过的真花瓣,失了水分,失了魂。

突然,他想起陈静雅说过:“味觉记忆,是大脑里保质期最长的档案。”

那一刻,他深刻理解了“档案”的厉害——任你配方再科学,数据再漂亮,只要对不上记忆里的那条“编码”,味蕾就会投出反对票,而且票票致命。

晚上打烊,他把今天销售记录敲进电脑:牡丹燕菜:售出 7份,退单 3份,差评率 42.8%

数字冰冷,像手术室门口的温度计。

他打开微信,在“母菜复兴三人组”(他、陈静雅、田教授)群里发:“首战失败,老客炸锅。”

并附上一张“残花”照片。

不到一分钟,陈静雅回:“别急着自责,我给你拉个数据:同样42%差评,在食品创新领域,叫‘早期适配窗口’,只要快速迭代,第二次能把差评压到15%。”

田教授跟了一条60秒语音:“小李,记住‘两不’原则,不挑战消费者的情感记忆,不削弱核心感官指标。健康可以做‘加法’,比如增膳食纤维,而不是‘减法’——直接抽掉脂肪。”

李明远听完,心里那团乱麻,被“两不”理出一条线头。

他给陈静雅私聊:“能不能用‘鸡胸 魔芋 少量火腿油’重构?

既降总脂,又保留香味。”

“可以,但得先测‘香气活性值’,再算‘质构替代比’,明天我带仪器去店里,给你做小型感官评估。”

“好,我等你。”

关掉微信,他长长舒了口气,像把一天的郁卒,吐进了深夜的寒风。

第三天一早,他特意熬了一小锅“老版”牡丹燕菜,用正宗金华火腿,连肥带瘦,蒸足两小时。

汤色金黄,油星如碎金,他把这份“原版”装进保温桶,又带上一副干净碗筷,锁了门,直奔刘大爷家。

老爷子住在北顺城街老红砖楼,三楼,没电梯。

李明远一口气爬上去,敲门。门开,张大爷穿藏青毛衣,手里还攥着一只收音机,正播豫剧《朝阳沟》。

“远儿?咋啦?”

“大爷,我来给您赔不是。”

他双手递上保温桶,“这是老做法,正宗火腿,一勺没省,您趁热尝,香不香?”

刘大爷愣了下,嘴角先绷后松,终是侧身让门:“进来吧,正好没吃早饭。”

餐桌是上世纪的榆木方桌,李明远掀开桶盖,热气“呼”地扑了满脸,像一场小型桑拿。

他盛了一小碗,双手奉上。

刘大爷拿勺,先吹,再抿,闭眼,咀嚼,咽喉滚动——

整个过程,李明远屏住呼吸,仿佛等待终审判决。

良久,老爷子睁开眼,眼底有一层湿润的光:“对喽,就是这个味儿!”

一句“对喽”,像给李明远发放了“赦免令”,他鼻子猛地酸了,却咧嘴笑:“您吃着好,我明天再做,给您送过来。”

“别送,我自个儿去!但有个条件——”

刘大爷用勺背敲敲碗沿,“老味保留,新味别丢,两样都有,才叫‘明远楼’!”

李明远重重点头,像接过一份新的“军令状”。

回店的路上,阳光像刚出锅的猪油,白、亮、软,涂在古城墙上。

他边走边想刘大爷的话:“两样都有,才叫明远楼。”

突然意识到——自己何必在“老”与“新”之间二选一?

双轨并行,不正是研究会提倡的“母菜双螺旋”?

一念及此,他脚步轻得快飞起来,仿佛整条鼓楼街,都飘着未来与过去交织的香气。

那香气里,有火腿的油脂,也有鸡胸的清爽;有光绪年间的松木火,也有2024年的感应灶;

有刘大爷的拐杖,也有陈静雅的扫描仪。

它们在空气里来回碰撞,像两条原本反向的河,终于找到交汇的河口。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这条河口上,搭一座桥,让老味与新味,手牵手,一起奔向更远的远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