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饭煲样机修修补补,总算能稳定运行个几十次循环了。
虽然外壳还是那副傻大黑粗的实验室模样,离市面上那些光鲜亮丽的商品差着档次,但秦工拍着胸脯保证,核心功能没问题,量产的技术门槛算是迈过去了一大半。
东源集团内部的气氛也跟着热络起来,仿佛已经能看到“东源牌”电饭煲摆上百货公司柜台的热闹景象。
张九烨却在这节骨眼上,又扔出了一颗让大伙儿摸不着头脑的“炸弹”。
这天,在小会议室召开投产前的核心团队会议,阳光透过新装的玻璃窗照进来,明晃晃的。
张九烨没先说生产计划,反而让秘书小陈给每人发了一份油印的材料,抬头几个大字——《关于申请“东源牌”电饭煲相关技术专利的初步设想》。
“专利?”周文明捏着那几张纸,眼睛瞪得像铜铃,第一个嚷嚷起来,“张总,这……这是啥意思?咱们东西还没卖呢,申请这玩意儿干啥?听着就玄乎。”
旁边管生产的马主任也挠头:“是啊,张总,咱们把东西造出来,卖出去,赚钱不就完了?搞这个,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还得花钱吧?我听说申请那玩意儿,得找北京的专家,费时费力又费钱!”
会议室里顿时议论开来,大多是不解和质疑。
这年头,大家脑子里装的都是怎么尽快把产品变成钞票,专利?那是个啥?能当饭吃?
一直没怎么吭声的李副主任,慢悠悠地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嘴角那抹熟悉的讥诮又露了出来:“九烨同志啊,你这想法……总是这么‘超前’。咱们现在当务之急是抓紧投产,抢占市场!你弄这个什么‘专利’,不是画蛇添足吗?把钱花在这上面,还不如多进点原材料,或者给职工发点福利来得实在。”
他这话,立刻引来几个跟屁虫的附和。
“就是,李副主任说得在理!”
“没必要嘛!”
张九烨早料到是这反应。
他也不急,等议论声稍小,才用手指关节敲了敲桌面。
“大家都觉得没必要?觉得是浪费钱?”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副主任身上,“那我问大家,如果咱们辛辛苦苦把电饭煲造出来,市场也打开了,卖得正火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家厂子,也造出一模一样的东西,甚至比咱们的还便宜,抢咱们的生意,怎么办?”
周文明梗着脖子:“那……那咱们就跟他们竞争啊!咱们质量好,不怕!”
“竞争?”
张九烨笑了,“如果人家就是照抄咱们的呢?里面的温控器布局、电路设计,甚至外壳的卡扣,都跟咱们的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呢?你拿什么跟人家争?跟人家打价格战?打到头破血流,最后谁都赚不到钱?”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或者,更糟!如果有那么一天,一个外国人,拿着一纸文件找上门,说咱们电饭煲里用的某个技术,是他们在国外注册了‘专利’的,咱们侵权了!要咱们赔钱,要么就不准咱们生产!到那时候,咱们怎么办?眼睁睁看着生产线停下来?把辛辛苦苦打下的市场拱手让人?”
这场景一描述出来,会议室里安静了不少。
周文明张了张嘴,没说出话。马主任也皱起了眉头。
张九烨趁热打铁:“这专利,说白了,就是咱们这项技术的‘结婚证’、‘户口本’!是国家给咱们的独占权!白纸黑字证明这东西是咱们东源首创的!有了它,别人就不能随便仿造,就算仿造了,咱们也能拿着这证书去告他,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这叫保护咱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叫抢占技术的制高点!”
他用手比划着,试图让这些习惯了埋头苦干的伙伴理解这看似虚无的概念:“目光要放长远!现在花点小钱申请专利,是为了避免将来吃大亏,花冤枉钱!是为了让咱们东源的技术,能堂堂正正地赚钱,长久地赚钱!”
秦工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九烨这么说,有道理。技术上被卡脖子难受,要是将来还在法律上被人掐住脖子,那更被动。未雨绸缪,是对的。”
连孙镇长也沉吟着开口:“九烨考虑得是周全。咱们东源要做大做强,不能总盯着眼前这一步。”
支持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
李副主任见势头不对,冷哼一声,但也没再直接反对,只是阴阳怪气地嘟囔:“说得轻巧,这专利是那么好申请的?别到时候钱花了,事没办成,赔了夫人又折兵。”
张九烨没理他,直接拍板:“这事就这么定了!成立一个临时的知识产权小组,我亲自牵头,老周,你配合,再从技术科和办公室抽两个机灵点、懂点政策的年轻人。第一步,先把咱们电饭煲涉及的核心技术点梳理出来;第二步,立刻去省城,找相关的部门咨询,了解申请流程和费用!”
散会后,知识产权小组立刻运转起来。张九烨亲自盯着,把秦工和周文明等技术骨干圈在会议室里,一条条梳理电饭煲可能具备创新点的技术细节。这事儿比想象中难,很多在秦工他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设计,要转化成符合专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描述,颇费脑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