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年的正月十五刚过,宁河街头的红灯笼还没完全撤下,东源集团总部大楼里却已经弥漫开一股比年味儿还燥热的空气。
集团年后第一次高层扩大会议刚散会,一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伴随着鞭炮的余烬飞遍了宁河的角角落落——东源百货超市子公司,要放开投资渠道,对外募集资金,扩大规模!
这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了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听说了吗?东源超市要让大家投钱入股了!”
“真的假的?那超市多赚钱啊!听说开一家火一家!”
“可不是嘛!咱们厂里那些小玩意儿,什么毛巾、牙刷、暖水瓶,全靠超市往外卖呢!”
“必须投啊!这明摆着是送钱的机会!”
宁河市的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原本就是东源集体成员的农民,如今大多住进了集中规划的新村,成了“市民”,靠着每年的分红,日子过得比城里不少工薪阶层还滋润。
这次听说超市这块最肥的肉要分出来,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准备把家底掏出来再搏一把。
而那些后来进入东源工作的外地员工,更是急红了眼。
他们可没有宁河本地人的原始股,平时看着本地同事分红就眼热,这次机会哪能错过?
邮电局里,往老家拍电报的人排起了队,内容大同小异,核心就俩字——“速汇钱!”后面还得加上一句:“东源超市扩股,机不可失!”
这股风自然也刮进了市委市政府大院。
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们,平时就没少羡慕东源职工的丰厚收入,如今这资本盛宴就摆在眼前,谁能不动心?
胡副市长端着茶杯,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对着几个关系亲近的局长叹气:“唉,这东源……真是越来越不得了了。一个超市子公司扩容,搞得全城轰动。咱们这些拿死工资的,眼看着机会在眼前,难道就干瞪眼?”
下面有人小声接话:“胡市长,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家里凑凑,再找银行想想办法,总能挤出点来。这明摆着稳赚不赔的买卖……”
类似的情景在各个办公室悄悄上演。不少人开始盘算自家的存款,琢磨着怎么跟银行开口贷款,甚至有人开始考虑找亲戚朋友拆借。
这股暗流最终汇聚到了黄书记和刘红军市长的面前。
刘红军揉着太阳穴,看着桌上几份隐晦提及此事的报告,苦笑着对黄书记说:“黄书记,这下可好,东源一个超市扩容,把咱们全市上下的人心都搅动了。不少同志……都来找我侧面打听,意思很明显,也想参与一下。这……影响不太好处理啊。”
黄书记眉头紧锁,手指敲着桌面:“是啊,老百姓参与是好事,说明信任东源。可咱们政府的工作人员,大规模参与进去,性质就变了。容易让人说闲话,也容易出问题。”他沉吟片刻,“这样,你立刻联系孙振山同志,还有,把情况也跟张九烨同志通个气,听听他们集团到底是个什么具体方案。咱们心里得有底。”
正月十六,年味还未散尽,孙振山就被请到了市委小会议室。
一同参加这个非正式通气会的,还有远在香港的张九烨——通过一条临时拉设的保密电话线。
“孙老,九烨同志,”
黄书记开门见山,“你们东源超市这次动静搞得可不小啊。现在全市上下,眼睛都盯着这块肥肉呢。市里压力很大,不少同志……也都有想法。你们到底是个什么章程?拿出来看看,我们也好心里有数,配合你们工作。”
电话那头,张九烨的声音带着笑意传来:“黄书记,刘市长,给领导们添麻烦了。这事儿是我和孙叔商量定的。超市网络现在是咱们东源的‘航空母舰’,带着整个集团的产品到处跑,必须加快发展。光靠集团自身利润滚动,太慢了。”
孙老爷子接过话头,嗓门洪亮:“俺们计划,超市子公司这次拿出百分之三十的股份,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主要分三块:第一块,优先保证咱们宁河本地的原始股东,他们有权按现有持股比例优先认购;第二块,留给集团内部员工,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外地骨干,让他们也能分享发展成果,安下心来;第三块,才考虑对外,包括……呃,包括一些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和个人。”
刘红军立刻追问:“孙老,这‘对外’的部分,具体怎么操作?有什么门槛?认购价格怎么定?”
孙老爷子看了一眼手边的草案,说道:“初步想法是,每股定价十块钱。认购有下限,至少一千股起,也就是一万块钱。目的是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愿意长期合作的投资者。具体细节,还在完善。”
电话里,张九烨补充道:“黄书记,刘市长,我个人这次不参与认购。”
这话让黄书记和刘红军都愣了一下。
胡副市长更是忍不住脱口而出:“九烨同志,你这……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要?”
张九烨在电话那头轻笑一声,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底气:“胡市长,感谢关心。我这边另外有点小生意要照看,资金抽不开。超市这点份额,就让给更需要的乡亲和同志们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