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聊”的凶猛反扑,像一盆冰水,浇醒了初生的“叮叮”团队,却也激起了他们更强的斗志。
云游的冷静应对和一系列反制策略,暂时稳住了阵脚,但他深知,暂时的防御无法赢得这场战争。
要想在巨头的阴影下杀出一条血路,必须打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
在“叮叮”项目组的紧急作战会议上,云游在白板上写下了四个大字:“体验至上”。
“石磊可以抄我们的创意,可以用钱砸市场,但他抄不走我们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更抄不走我们迭代的速度!”
云游的目光扫过团队成员,语气坚定,“接下来,我们的所有重心,就是快速迭代,用更好的功能、更稳的体验、更贴心的设计,把用户牢牢留在‘叮叮’!”
一场以用户体验为名的攻坚战迅速打响。
在云游超前眼光的指导下,“叮叮”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执行力和创造力。
一、核心体验的极致优化:
“快与稳”的生命线:刘健带领张锋、李明博等后端高手,死磕通信协议和服务器架构。
他们借鉴了云游提出的“连接池”、“异步消息队列”等概念,对消息发送、接收、存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毫秒级的优化。
同时,加强了服务器的监控和自动扩容能力,以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攻击或自然增长的高并发。
成果是显着的:在相同网络环境下,“叮叮”的消息送达速度平均比“迅聊”快0.5-1秒,且丢包率极低。这微小的差距,在即时通讯体验上却是天壤之别。
“省流量”的贴心设计:针对当下GPRS流量昂贵、学生用户敏感的特点,“叮叮”在协议层面进行了极致压缩。
客户端也增加了“流量统计”功能,清晰展示昨日/本月消耗的流量,并提供了“仅在WiFi环境下自动接收图片”(针对极少数支持WiFi的高端机型)的选项。
这些细节让用户感觉“叮叮”真正为他们着想。
创新功能的精准切入:云游深知,不能一味跟随,必须打出自己的王牌。
他提出了两个在2006年堪称革命性的功能概念:
“叮叮群”:“迅聊”此时只有点对点和简单的多人临时会话。
云游提出了“群”的概念——一个可以长期存在、自由加入或退出、支持群公告、群相册(简易版)、群文件的稳定社交单元。
技术攻坚:实现群功能对服务器架构和消息同步机制是巨大挑战。
消息需要一对多广播,状态需要实时同步。刘健团队几乎不眠不休,最终设计出了一套基于主题订阅和消息扩散的高效群消息处理机制。
场景应用:这个概念一经推出,立刻引爆了校园场景。
班级需要通知事务、社团需要组织活动、课题小组需要讨论作业、甚至老乡会需要联络感情……
“叮叮群”完美契合了所有这些需求,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粘性。
创建群、分享群号(一串数字)、邀请好友入群,成了校园里新的风尚。
“叮叮空间”:云游提出了一个轻量级的“个人主页”概念。
每个用户都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发布“状态”(短文字心情),上传几张手机拍下的低像素照片(压缩后),写简单的日志,好友可以前来留言互动。
技术实现:受限于手机性能和网络,这个“空间”极其简陋,更像是WAP网页和客户端的结合体,但它抓住了年轻人展示自我、记录生活、互动社交的深层需求。
情感连接:相比于单纯的聊天工具,“叮叮空间”赋予了用户更立体的形象,建立了更深厚的情感连接。
逛空间、留言、看日志,成了许多用户每天打开“叮叮”的另一个理由。
界面与情感化设计:王莉带领的UI团队也在全力发力。
在云游“简洁、清新、友好”的要求下,她们对界面进行了多次优化:
图标和按钮设计得更加圆润可爱,符合年轻学生审美。
增加了数套精心设计的、具有校园青春气息的静态头像和表情图片包(如“好好学习”、“挂科预警”、“求带饭”等),用户下载后可在聊天中使用,极大丰富了沟通的趣味性。
客户端启动速度进一步优化,几乎做到秒开。
闪电迭代,持续交付:
云游要求团队采用“小步快跑,持续迭代”的开发模式。
几乎每隔一两周,“叮叮”就会推出一个版本更新,修复bug的同时,总会带来一两个小而美的功能优化或新的表情包。
这让用户 保持新鲜感和期待感。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虽然“迅聊”依靠话费补贴初期吸引了一批用户,但很多人发现,“迅聊”校园版换汤不换药,功能臃肿(集成了太多非校园功能),运行速度慢,还耗流量。
反观“叮叮”,虽然初创,但极其专注校园场景,速度快、省流量,尤其是“群”和“空间”功能,简直是校园生活的“神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