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渊”行动的筹备会议在幽光城地下三百米的加密指挥舱内召开。这里的墙壁镶嵌着“幽光之心”淬炼的防护晶板,能隔绝绝大多数能量探测与窃听干扰。穆婉茹站在三维立体星图前,指尖轻点,将北极与南太平洋两个目标点标记为刺目的猩红色。
“根据现有情报,‘域外族群’最后的活动痕迹分别出现在北极冰盖下3.7公里处与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1.2万米深处。”她声音冷静,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紧绷的脸,“‘昆仑’的地质扫描显示,北极点下方存在一个直径约两百米的空腔结构,内部残留着高频能量波动;而南太平洋目标点则是当年‘深渊之眼’能量外溢时,连带探测到的异常地质凹陷区——两者都与灾变初期‘域外族群’母巢的能量特征高度吻合。”
秦戬守备官将一份泛着幽蓝微光的文件推至会议桌中央:“侦察小队编制已确定。‘昆仑’方面派出‘霜刃’特遣组,由擅长极地作战的老兵组成,配备重型破冰设备及低温适应型装甲;我们‘星火’提供‘深潜者’小队,搭载改良型深潜器‘蛟龙Ⅱ号’,能承受马里亚纳海沟级的压强。两队均携带最新研发的‘域外族群’特征识别仪——它能通过分析生物电波、能量残留与物质构成,精准定位目标痕迹。”
苏瑾长老补充道:“最关键的情报来自荆无棣的意识共鸣。他提到‘星渊’与‘共鸣之核’可能存在关联,这意味着‘域外族群’的入侵绝非偶然。侦察小队除了确认残存势力,更要采集母巢遗迹样本,寻找任何与‘星渊’相关的线索——比如特殊的能量符文、空间扭曲痕迹,或者……超越我们认知维度的物质。”
穆婉茹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落在两名即将出征的队长身上:“‘昆仑’的‘霜刃’队长,代号‘玄岩’;‘星火’的‘深潜者’队长,代号‘潮歌’。你们各自负责北极与南太平洋的侦察任务,目标明确:活要见‘族’,死要见‘尸’。无论发现何种形态的‘域外族群’残余,首要任务是记录其生存状态、能量特征与活动痕迹,其次才是接触或战斗——记住,我们的目标是‘溯源’,不是‘决战’。”
“玄岩”站起身,他身形魁梧,左臂覆盖着机械义肢,那是灾变初期与“域外族群”近身搏斗留下的纪念。“议会长,‘昆仑’已对北极空腔做了初步渗透测试。冰层厚度超过两千米,但下方空腔的温度比预想的要高——约零下12℃,且存在某种未知能量源维持着局部热力场。这很反常,正常情况下,极地冰盖下的空腔应该接近绝对零度。”
“潮歌”则扶了扶面罩,她是一名女性深海勘探专家,皮肤因长期接触高压环境而呈现淡淡的珍珠色。“南太平洋目标点的海沟底部布满了变异火山岩,地质扫描显示那里存在一个直径约五十米的塌陷坑,坑底有微弱的生物电波残留——频率与‘域外族群’母巢释放的污染孢子波动相似,但强度只有灾变初期的万分之一。不过……”她顿了顿,“我们在附近海域捕获了几只变异深海鱼,它们的神经索里嵌着细小的紫色晶体,成分分析显示含有‘域外族群’甲壳特有的‘星尘矿’元素——这说明它们近期曾接触过同类。”
会议结束后,两支侦察小队连夜整装出发。穆婉茹站在幽光城外的高台上,目送装载着“蛟龙Ⅱ号”的运输机腾空而起,又望着“霜刃”特遣组的重型破冰车碾过积雪,向北极圈疾驰而去。她颈间的乳白色结晶再次微微发热,荆无棣的意识碎片似乎在传递某种急切的警告,却因能量干扰始终无法清晰解读。
北极·冰渊之下
七十二小时后,“霜刃”特遣组抵达北极冰盖目标点。玄岩通过热成像仪确认了空腔入口的位置——那是一处被冰川运动掩盖的裂隙,宽度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但下方延伸出的通道却宽敞得惊人。队员们点燃了便携式等离子火炬,照亮了通道内壁:那些看似冰晶的表层下,隐约可见暗紫色的金属脉络,如同某种生物的血管网络,正散发着微弱的、规律的脉动光芒。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冰腔。”地质专家“雪鸮”用钻头刮下一块样本,“这些金属脉络的成分是‘星尘合金’——灾变初期我们从‘域外族群’母巢外壳上提取过类似物质,硬度是钛合金的300倍,但重量却轻得像铝。更重要的是……”她将样本靠近检测仪,“它内部有能量流动的痕迹,就像……像是一个还在运转的器官。”
队伍沿着通道向下行进,温度逐渐升高至零下5℃,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铁锈与腐殖质混合的气味。当抵达空腔主体区域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一个直径近百米的球形空间悬浮在冰层下方,球体表面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六边形甲壳板块,每一块板上都刻满了螺旋状的符文,那些符文在等离子火炬的照射下,竟隐隐泛出紫黑色的微光,仿佛有生命般缓缓流动。球体中央,一团暗紫色的凝胶状物质缓缓蠕动,表面不时凸起又凹陷,像是某种沉睡中的巨兽内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