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科幻 > 异界降临:末世之重建文明新秩序 > 第152章 西北绿洲与孩子的诗

一、沙粒里的星芒

敦煌“共生农场”的风裹着细沙撞在光伏板上,发出细碎的叮咚声,像谁把一袋星星倒进了铁皮桶。荆无棣蹲在田埂边,指尖捻起一粒沙——这沙粒与他记忆里南极的雪粒不同,带着灼热的棱角,却在阳光下折射出奇异的淡蓝色微光——是星核培植液与沙漠矿物融合后的痕迹。

“荆老师!”扎着红头绳的混血女孩小满跑过来,裤脚沾着星绒草的绒毛,“我们的‘沙漠小麦’又蔫了!”她指向远处那片银绿色的麦田:本该在晨露中舒展的麦苗,此刻却像被抽走了脊梁,叶片蔫头耷脑地蜷缩着,麦穗沉甸甸地垂向地面,却不见应有的饱满光泽。

穆婉茹从菜畦边摘了朵刚开的共生花别在鬓角,花瓣上的星纹随着她的步伐明明灭灭:“昨天监测屏还显示土壤湿度达标,星核供能也稳定,怎么突然……”

“因为你们忘了听风。”低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众人回头,看见农场的老场长阿木尔正拄着枣木拐杖站在沙丘上。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藏青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可腰板挺得笔直,像一株扎根沙漠多年的胡杨。老人眯起眼睛望向东南方的雅丹群,那里的岩壁在晨光中呈现出暗红色的波纹,像被风雕刻了千万年的古老经文。

“风里有秘密。”阿木尔放下拐杖,蹲下来抓了一把沙,“我们敦煌的老话说,‘风过三场,墒情自晓’。昨夜刮的是‘倒灌风’,从罗布泊方向卷着盐碱尘,把麦苗根部的毛细孔堵住了;今早又起了‘旋儿风’,把表层的水汽都卷上了天。”他指了指麦田边缘的传感器,“你们依赖的那些星核数据,能算出每分钟的湿度变化,可算得出风里裹着多少盐粒?能感知到旋风经过时,麦苗叶片颤抖的频率吗?”

二、土办法里的星光

荆无棣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沙粒。他想起南极科考站的老队员说过,极地的冰裂从来不会提前通知,但企鹅踩过的冰面会有细微的裂纹纹路——自然的暗示从来不在数据里,而在观察者的眼睛里。

“小满,去拿三根芦苇秆来。”他转头吩咐,“要粗细均匀的,长度和我手臂差不多。”又对穆婉茹说,“帮我找片完整的骆驼刺叶子。”

星璃好奇地凑过来,星核腕带上的投影仪自动调出三维模型:“荆老师是要复原地球古老的‘土壤湿度测量法’吗?我查到资料,传统农学会用芦苇秆插进土壤,通过毛细现象观察水位……”

“不止。”荆无棣接过芦苇秆,将它们并排插进麦田边缘的沙地里,每根间隔半米,“看。”他拔出其中一根,芦苇秆的底部附着着湿润的沙粒,颜色比其他部分更深,“沙子会记住水的轨迹。盐碱风把表层的水分带走了,但地下三厘米处还有残余的湿气——芦苇秆能吸到这部分水,而星核传感器只检测地表五厘米以上的数值。”

穆婉茹捧着骆驼刺叶子走过来,叶片边缘的锯齿上还沾着晨露:“用这个呢?”

“骆驼刺是沙漠里最耐旱的植物。”荆无棣将叶子平铺在麦苗根部,用手指轻轻按压,“它的叶脉结构能感应到土壤深层的湿度变化。如果叶片按压后回弹缓慢,说明地下水分不足;如果立刻弹起,说明还有救。”他指着其中一片叶子,“看,这片回弹慢,对应的麦苗根系可能已经缺水超过十二小时。”

小满瞪大了眼睛:“我们一直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却没发现……”

“数字是死的,风是活的。”阿木尔不知何时走到他们身后,拐杖点在地上发出笃笃的声响,“你们这些娃娃,把星核当成了万能的神,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是听着风声种地的。”

三、麦浪里的诗行

午后的阳光变得炽热起来,麦田里的星核补光灯自动调节着亮度,将银绿色的麦浪照得如同流动的水银。荆无棣带着孩子们蹲在田垄间,教他们用芦苇秆和骆驼刺叶重新测量土壤湿度。小满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她发现靠近雅丹群的那排麦苗,根部湿气明显更足,而靠近光伏板的区域,因为反射光过强,土壤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盐壳。

“要给这片麦田‘理发’。”荆无棣用树枝在地上画示意图,“把光伏板的角度调整十五度,让反射光避开麦穗;再在这片盐壳区域撒上骆驼刺的枯叶,它们分解后会中和盐碱。”

穆婉茹坐在田埂边的旧木箱上,笔记本摊开在膝头。她听着孩子们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笔尖在纸上沙沙滑动:“小满说,风经过麦田时像在唱歌,高音是旋风,低音是倒灌风;星辰发现,缺水的麦苗叶片会卷成小喇叭,而水分充足的麦苗叶片会舒展成小手掌……”

星璃蹲在一株麦苗旁,星核腕带投射出微观画面:麦苗的根系像蛛网般向四周延伸,其中一条细根正努力穿过盐碱层,向地下更深处探寻水源。她的指尖轻轻触碰那根根须,突然听到一阵细微的“嗡鸣”——那是根系细胞与星核能量场共鸣的声音,像一首微弱的歌谣。

“荆老师,”她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星芒,“我想写一首诗。”

“现在?”荆无棣挑眉。

“就是现在。”星璃的星核笔在空中划出淡蓝色的轨迹,“关于这株努力生长的麦苗,关于听风的老场长,关于我们这些忘记低头看土地的孩子。”

穆婉茹合上笔记本,望向远处的雅丹群。夕阳正将岩壁染成金红色,风里裹挟着细沙,却不再刺骨——因为麦田里重新升起了生机,那些银绿色的麦苗在光影中摇曳,像一片正在苏醒的星海。

四、风里的答案

傍晚时分,荆无棣站在农场最高的观星台上,望着远处重新挺直腰杆的麦田。小满跑过来,手里举着一沓纸:“荆老师!我们按照您教的方法调整了光伏板,又撒了骆驼刺叶,现在麦苗的叶片都舒展开了!”她指着其中一张画满符号的纸,“这是我们画的‘风与麦田’的关系图,小宇用星核程序做了动态模拟,能看到旋风经过时,麦苗会集体低头‘躲避’,等风过去又重新抬头——像一群会跳舞的孩子。”

阿木尔坐在观星台的石墩上,慢悠悠地抽着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在暮色中明明灭灭,映出他脸上深深的皱纹:“明天带你们去雅丹群后面的老井看看。”他突然开口,“那口井打了上百年,井壁上刻着历代农人测水位的刻度——有的刻痕深,有的刻痕浅,都是祖宗们用绳子量出来的经验。”

荆无棣望着星空,想起南极的极光下,老队员曾说过的话:“科技的意义不是替代人的感知,而是帮我们把遗忘的经验重新捡起来。”

穆婉茹走过来,挽住他的手臂:“今晚的晚霞特别美。”

“嗯。”他侧头看她,发现她的睫毛上还沾着一点沙粒,在夕阳下像细碎的金粉,“比星核投影的晚霞更真实。”

星璃从身后跑来,手里举着写满诗句的笔记本:“我写好了!”她念道——

《听风的孩子》

我们曾以为星核是天空的眼睛,

却忘了风里有祖先的耳语。

麦苗弯下腰不是屈服,

是在倾听大地的心跳。

当芦苇秆吸饱了地下三厘米的湿润,

当骆驼刺叶教会我们等待,

我们终于明白——

科技不是代替人,

是帮人更懂自然。

风掠过观星台,卷起几页诗稿。荆无棣伸手接住其中一页,上面有一滴被风吹干的泪痕,不知是小满的,还是星璃的。

远处的麦田里,晚霞将银绿色的麦浪染成了橘红色,像一片燃烧的星云。而风,正轻轻拂过每一株麦苗的叶片,带着盐碱地的坚韧,带着星核的微光,也带着人类与自然和解的低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