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卫三同步轨道,9号轨道船坞。
两组大型对接臂之中,一艘匕首状的大型军舰正缓缓向后倒退,驶离港口。
1600米的舰体在标志性的灰白色海军涂装之下被衬得更显冷酷肃穆。
待舰艏完全离开港口一段距离之后,军舰尾部4座天鹅座太空工程GM-4A型辅助离子引擎内靛蓝色辉光依次亮起,在全舰数百个隐蔽式姿态喷口的的帮助下,这艘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原地转向,继而驶向不远处的预先划定的集结区域。
在那里,29艘与它模样别无二致的“兄弟姊妹”们正整齐而沉默地排列在太空中,如同等待接受检阅的士兵。
【生产编号:EMY-9-0060-0018】
【级别:ISD-III型】
【下水日期:AFE60.0201】
...
观察舷窗的玻璃钢将凯洛伦低头阅读眼前报告的景象倒映其上。不多时,待全息文字关闭,重新望向窗外代表战舰引擎光芒的方向,凯洛伦负手而立,有些微微出神。
自完成对“异形宇宙”人类势力(凯洛伦依照记忆中的资料私底下取的称呼)的统合后,已经过去整整五年。
五年,对一个连自家“移动首都”都让人切成两半、一度到覆灭边缘的独裁政权来说,能改变的事着实有限;
但如果五年,对一个统合了一整个疆域最远横跨200光年、人口近300亿的成熟文明的新兴星际国家来说,能做的事就有很多了。
当前的第一秩序,与五年前初来乍到的那个残兵团体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是组织架构。
曾经在星战银河系的“崛起时代”,第一秩序尽管控制着从未知空间到外环横跨数万光年的广袤领土,拥有至少数百个工业化星球、数千个成规模的资源殖民星系与数不清的小型殖民地。
但本质上其仍然是由前最高领袖斯努克所掌控的独裁军政府。
彼时的第一秩序在政府架构上讲究一个“以军带政”,不要说十分简陋,主打的就是“能用就行”。
除了那些最最重要的中心星球,第一秩序对其他麾下世界的管理往往简单粗暴:待完成军事占领后,军队(政府)委派的行星总督们的唯一职能便是将当地的资源——包括矿产、兵员、税收、工业产品等按时收缴并立即将其分配至军队的各个方面。
至于怎么完成?抱歉这不是总督们该考虑的事儿了。
正是依靠这种以军事高压为底色的“横征暴敛”模式,第一秩序成功地在新共和国眼皮底下仅仅数十年就攒出了一支足以令全银河色变的致命武装,并完成了那个跨时代的歼星武器“弑星者基地”。
但讽刺的是,即便如此,由于新共和国那过于矫枉过正的绥靖思潮与分权国策,不少在第一秩序接管前便已经完全陷入无政府主义灾难、饱受星际海盗、走私集团、地方军阀肆虐蹂躏的外环世界在被纳入第一秩序版图后,却意外旗帜鲜明地支持着新政府的统治。
也许正应了那句古老谚语:最坏的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
现任最高领袖凯洛伦对此深以为然。
不过,他所求的远不止这些。
在现任海军元帅、新维会常务副主席索龙的帮助下,凯洛伦对第一秩序的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制。
原有的最高委员会正式升格为“最高执政委员会”,成员由原本的12人扩大到13人,增加1个地球人席位,十年任期,目前由前UPP领导人苏沃洛夫担任。
同时新维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亦包含在内,任何决定第一秩序未来的重大决策或命令在程序上都将由新维会中执委与最高执政委员会共同通过后颁布。
最高执政委员会下设殖民地参议会,由第一秩序疆域范围内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殖民世界选派1名代表参加,增设的第13名最高执政委员的换届选举亦由参议会选出。
考虑到当前疆域面积过小,且疆域内尚有多处未探明的“星障”区域,第一秩序并没有恢复以往的星区制,而是暂时仍然沿用旧时政权的行政区划。
但包括殖民地总督制在内的一系列行政制度与诸如财政部、工业部、开拓部、标准局(注释1)等一系列正式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均被建立起来。
新秩序维持委员会——这个重新建立的“官方”政团正以惊人的生命力扩张着自己的影响力:尽管在全新版本的“新秩序”理念下,第一秩序政府并没有强制其治下之民加入,但在理念部(注释2)宣传机器全方位且无孔不入的开动之下,民众们开始逐渐理解并相信由“理性、团结、进步”所构成的新秩序能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那种历史上异族统治者“以少御多”的各种人为制造技术、身份乃至民族差别的限制防范政策在最高执政委员会看来不值一提:在这个变幻莫测、充满未知险恶的残酷宇宙中,还有什么是比你我同属人类而更令人感到宽慰的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