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文始证道录 > 第10章 潢星验丰枯

文始证道录 第10章 潢星验丰枯

作者:玄同道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19:01:47

涝灾平息后的第三个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启明星还悬在天际,像颗被露水打湿的碎钻。尹喜踏着沾满晨露的石阶,登上观星台时,裤脚已被草叶上的水珠浸得微潮。他习惯性地走到浑仪旁,指尖拂过冰凉的铜环,校准刻度,目光扫过天潢星官的方位,忽然顿住了脚步——潢星五颗,此刻正悬在紫微垣的边缘,光芒匀净得像浸在清水里的玉珠,在渐亮的天光里透着温润的光泽,连星与星之间的光晕都柔和地交融着,没有一丝突兀。

“先生,您看!”李信捧着新绘的星图,快步从石阶下上来,星图卷得有些皱,他小心翼翼地在石案上展平,图上潢星的轨迹用银线细细标出,五颗星的光痕均匀得近乎规整,连最暗的第五星,都比昨日亮了些许,“这光色,比昨日又匀了些。您前夜说‘潢星初匀,当修水利’,看来真应了。”

尹喜俯身,指尖轻轻点在星图上潢星的位置,指腹摩挲着纸面,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甘石星经》里说‘潢星均则水旱调’,你再看《夏小正》的注脚——‘天潢五星在天津,一曰积水一曰津’,这星主沟渠盈缩,管着地上的江河湖海,如今五光初匀,正是修水利的好时候。”他抬眼望向关外的田野,涝后的土地还泛着湿意,低洼处积着残水,映着灰蒙蒙的天光,而高处的田垄却已有些干裂,露出细密的纹路,“去叫里正,召集农户,按潢星的分度来定沟渠走向。”

李信捧着星图,笔尖在图上点了点:“先生,这分度具体怎么定?”

“潢星第一星主水源,就从那里开引渠;第二、三星主支流,分两条岔渠;第四星主蓄水,修个陂塘;第五星主排水,挖条泄洪沟。”尹喜的声音在晨雾里传开,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竹简,竹简边缘已有些磨损,可见是常被翻阅的,“这是前秦时期依潢星修渠的旧案,你拿去给里正看。当年关中大旱,赤地千里,就是按这个法子引水,溉田千亩,救了一方百姓。”

李信接过竹简,指尖触到冰凉的竹面,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的温度,他点头应道:“我这就去。”

日头升到一竿高时,田埂上已聚了百十来号农户。男人们扛着锄头铁锨,女人们提着水壶和干粮,连半大的孩子都跟在后面,好奇地张望着。里正捧着那卷旧案,眉头皱得老高,指腹反复摩挲着竹简上的字迹,像是要把那些古老的文字刻进心里:“尹先生,不是不信您,只是这星分度的渠,真能比老渠管用?咱祖祖辈辈都是顺着地势挖渠,水往低处流,省时省力,这按星星的法子,听着就玄乎。”

旁边一个老农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旧渠的走向,沟壑纵横,像张杂乱的网:“咱这地,东高西低,老渠顺着坡挖,水往低处流,省事。去年虽说是涝了,但往年天旱的时候,高坡上的地还是能浇到些水的。”

尹喜没多话,只对王石匠道:“按星图上的方位,插木杆。”

王石匠应了声,带着两个徒弟,扛着五根削得笔直的木杆走来。木杆顶端分别系着红绸,在风里飘得欢快。他们按尹喜指点的方位,在田头插下木杆:最东头的木杆靠近山泉,第二根稍偏南,第三根偏北,第四根在田中央的凹地,第五根则伸向东南的旧河道。

“你们看,”尹喜指着最东头的木杆,红绸在晨光里闪着亮,“第一星在天潢的最上端,对应咱背后的山泉,从这里开渠,比老渠高两尺,能漫过三块地;第二星稍偏南,渠线往这边拐,正好浇到南坡的梯田,往年那几片梯田,天旱时最难浇,水流到那儿就没了力气;第三星偏北,渠水顺坡下去,北坳的洼地就不会再积水了,去年涝灾,那里的麦子全烂在了地里,多可惜。”

他又指向田中间的木杆:“第四星对应的陂塘,挖在这处凹地,既能蓄水,又能挡着山洪;第五星的泄洪沟往东南,直通那条旧河道,水大了也淹不了田,去年的水就是没处排,才漫了庄稼。”

老农眯着眼,望着五根木杆连成的线,忽然一拍大腿,震得地上的尘土都跳了起来:“哎,这不就是照着天上的星象画的渠吗?你看这线,横平竖直,比老渠规整多了!去年南坡的麦子旱死,北坳的却涝烂,敢情是渠没走对路!高坡的水够不着,低地的水排不出,可不就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里正也松了口气,把竹简卷好递给李信:“既然有旧案,咱就试试。尹先生是读书人,懂天象,总不会骗咱庄稼人。”

农户们拿起锄头铁锨,王石匠带着徒弟们量尺寸、划标线,红绸在风里飘着,像天上的星子落进了田野。尹喜站在田埂上,看着渠线顺着木杆的方向延伸:第一渠如银线穿珠,从山泉出发,绕过几块巨石,直通向三块高地;二、三渠像分叉的树枝,二渠往南,攀过缓坡,把水引向层层叠叠的梯田,三渠往北,贴着坡根,绕过那片总积水的洼地;陂塘的轮廓渐渐清晰,像面镜子嵌在田中央,边缘用石头砌得整整齐齐;泄洪沟则如长蛇,蜿蜒着通向河道,沟底铺着碎石,以防被洪水冲垮。

期间不断有农户咋舌,手里的锄头停在半空:“按这角度挖,水真能流到高坡?咱活了大半辈子,就没见过水往高处走的!”

尹喜就让人先挖了段试渠,引来山泉水。众人都围了上去,屏住呼吸看着。只见水流顺着渠线缓缓爬升,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推着,过了那道两尺高的坎,真的漫过了第一块高地!“成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农户们爆发出一阵欢呼,连孩子们都拍着手跳了起来。

正午的日头有些烈,晒得人皮肤发烫。尹喜解开衣襟,露出里面的素色中衣,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尘土里,晕开一小片湿痕。他望着渠水顺着新挖的渠道流淌,清凌凌的水漫过田垄,干裂的土块渐渐吸饱水分,泛出湿润的光泽,像久旱逢甘霖的脸。

一个年轻农户扛着锄头跑过来,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泥,兴奋地喊:“尹先生,南坡的梯田真浇到了!比老渠快了半袋烟的功夫!刚才还干得裂着缝的地,这会儿就湿透了,能插秧了!”

老农蹲在渠边,掬起一捧水,水凉丝丝的,带着山泉的清甜,他又抬头看看天上的潢星(虽已被日光掩去,但方位仍在),喃喃道:“祖宗说‘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原来不是虚话。这天潢星,还真管着咱地里的水脉呢。”

尹喜笑了,从怀里掏出那卷《甘石星经》,翻到《天潢篇》,阳光透过书页,在字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你们看,这里写着‘潢星明则渠通,潢星暗则渠塞’,不是星星帮咱浇地,是咱看懂了星星的意思,顺了天地的性子。就像种庄稼,得按节气来,该春耕时春耕,该秋收时秋收,逆着来,就没收成。”

旁边一个农妇抱着孩子,孩子手里攥着根麦穗,她接口道:“可不是嘛!去年我家男人非要反着季节种黄瓜,结果结的瓜又小又苦,扔了一地。还是得听老天的话。”

接下来的半月,农户们按着星图的分度,把渠道修得笔直规整。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日头落了才歇,手上磨出了水泡,破了又结茧,却没人喊累。潢星的光芒日渐匀净,从最初的温润,变得愈发璀璨,像五颗擦亮的明珠。渠里的水流也愈发平稳,从山泉到陂塘,从支流到泄洪沟,像血管一样,把水脉织满了田野。

有一次,天降小雨,尹喜披着蓑衣来到渠边,见农户们还在冒雨干活,忙让人送去雨具,自己则站在坡上,看着雨水顺着渠沟流淌,汇入陂塘,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像在唱歌。一个老农披着蓑衣走过来,笑着说:“尹先生,您看这渠,雨里也不堵,水走得顺顺当当的,比老渠强多了!”

尹喜点头,望着远处的梯田,雨水洗过的禾苗更显青翠:“这渠底铺了碎石,两侧用夯土打实了,不怕雨水冲刷。”

老农指着陂塘里的水,水映着天光,像块巨大的碧玉:“这陂塘也修得好,既能存水,又能养鱼,等秋收了,咱就能吃上自己塘里的鱼了!”

尹喜笑了:“这就是‘一举两得’。”

待渠水第一次漫过千亩田地时,已是半月后。那天清晨,尹喜再登观星台,见潢星五光璀璨,均匀得如同打磨过的玉珠,在天光里熠熠生辉。他从案上取过《紫气星象录》,研墨提笔,笔尖落在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

“潢星五光初匀,依《甘石星经》‘潢星均则水旱调’,按星分度修渠。引山泉为源,分二支,蓄一塘,泄一沟,溉田千亩。星象与田垄相映,如天地共绘耕图。

农户初疑后信,盖因水流顺渠而行,如应星象。初挖试渠时,众目睽睽之下,水逾高坡二尺,漫过干田,干裂之土瞬时润透,老农用手捏土成团,惊呼‘此水通灵性’,实则渠线顺地势之微差,借星分度之巧,方得水随人意。

半月间,晨兴而作,戴月而归,铁锨磨秃者三,锄头崩刃者五,然无人言苦。见渠水过处,枯苗返青,萎禾立挺,孩童追于渠畔,采花掷水,笑闹声传数里。农妇们浣衣于陂塘,棒槌声与笑语相和,惊起鸭群一片,扑棱棱掠过水面,荡开层层涟漪。

实则,星不过是标尺,引水的是人;象不过是指引,耕作的是心。天地有常,顺之者昌,此之谓也。

尝闻里正言:‘往年浇水,高坡需两人抬桶,一日仅能浇半亩,如今渠水自流,一日溉十亩有余,省下的力气,够多耕三亩地。’老农亦叹:‘涝时怕淹,旱时怕干,如今有陂塘蓄水,泄沟排洪,只管侍弄庄稼,不必再望天兴叹。’

观此景,方知古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深意。星象者,非玄虚之学,乃先民观天地、知兴替之智,传于今日,仍能泽被苍生。”

笔尖落在纸上,墨迹渐干。窗外传来农户们的欢笑声,夹杂着孩童的嬉闹,渠水潺潺,与天上的星光辉映,织成一幅生生不息的图景。尹喜放下笔,望着东方升起的朝阳,光芒万丈,照亮了田野,也照亮了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