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文始证道录 > 第2章 问师探天秘

文始证道录 第2章 问师探天秘

作者:玄同道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19:01:47

尹喜五岁这年的春天,函谷关的风里带着沙尘的气息。关楼西侧的老槐树刚抽出新绿,嫩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无数只小手在轻轻拍打着。这日午后,关下传来一阵马蹄声,烟尘里裹着一辆青布马车,车帘上绣着一株墨竹,在漫天黄沙中透着几分清雅。

守关的士兵认得赶车的老仆——那是洛邑来的信使,上个月还送过公文。可这次马车停下时,走下来的却不是信使,而是一位身着素色儒衫的老者。他须发皆白,用一根木簪绾着,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却丝毫掩不住那双清亮的眼睛,像秋水般澄澈,看人时带着温润的笑意。

“敢问尹令尹府何在?”老者对着士兵拱手,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洛邑口音特有的柔和。

士兵们不敢怠慢,连忙引着他往关内走。消息很快传到尹府,尹虔正在书房整理关防图,听闻是位从洛邑太学辞官的老儒,特意来函谷关游历,顿时来了兴致。他早就想给尹喜找位启蒙先生,寻常塾师只懂经书,不懂天文,这位老儒既通典籍又精历法,岂不正是合适的人选?

尹虔亲自迎到府门,见老者虽衣着朴素,却气度不凡,忙拱手道:“先生远道而来,尹某有失远迎。”

老儒回礼笑道:“令尹客气了,老夫孔丘,因慕函谷关雄姿,特来一游,叨扰了。”

原来这老儒竟是孔氏旁支,年轻时在太学讲授《春秋》与《甘石星经》,后来见周室衰微,朝堂之上党同伐异,便托病辞官,带着一卷书、一管笔,四海游历去了。

尹府的客厅里,茶香袅袅。苏氏亲手泡了雨前龙井,茶叶在水中舒展,清香漫了满室。孔先生接过茶盏,目光落在一旁的尹喜身上。那孩子穿着月白色的短衫,领口绣着北斗纹样,正蹲在门槛边,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侧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沉静。

“这便是令郎?”孔先生问。

“正是犬子尹喜。”尹虔唤道,“喜儿,过来见过孔先生。”

尹喜抬起头,放下树枝,规规矩矩地走到孔先生面前,拱手行礼:“小子尹喜,见过先生。”他的声音还带着孩童的软糯,却吐字清晰,礼数周全,不像寻常五岁孩童那般怯生。

孔先生打量着他,见这孩子眉清目秀,尤其一双眼睛,亮得像藏着星辰,只是过于安静,不像别家孩子那样围着客人问东问西。他心中微微一动,却也没太在意,只当是大户人家管教严格罢了。

几日后,孔先生便在尹府住了下来。他每日清晨教尹喜读《诗经》,午后讲《尚书》,傍晚则在庭院里指点他辨认草木虫鱼。尹喜学得极快,《诗经》里的句子,听两遍便能背下来,只是很少提问,总是安静地听着,偶尔低头在地上画些奇怪的符号。

孔先生起初有些失望。他原以为尹虔口中的“聪慧”,是能举一反三、辩才无碍,却没想到是这般沉默的孩子。直到那一日午后,变故悄然而至。

那天的阳光格外好,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孔先生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一卷《诗经》,正讲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他捻着胡须,慢悠悠地解释:“此处的‘火’,并非燃烧之火,而是指大火星,也就是心宿二。七月之时,此星西沉,预示着秋日将至,该准备冬衣了……”

话音未落,蹲在地上画星图的尹喜忽然抬起头,举起小手。他的手指沾了些泥土,指尖还粘着一片槐树叶,却举得笔直,像一根小小的玉簪。

“先生,”他脆生生地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犹豫,却很坚定,“‘流火’是指大火星西沉吗?可我昨夜见它还在天中,并未西流。”

孔先生手里的书卷顿了顿,脸上的笑容也凝住了。他看向尹喜,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七月流火”是《诗经》里的名句,寻常学童能记住便算不错,这孩子竟能说出“大火星”的学名,还能准确观测到它的位置,这绝非偶然。

“你见过大火星?”孔先生放下书卷,身体微微前倾,语气里带着探究。

尹喜点点头,站起身走到院中的石桌旁。石桌上刚被仆役擦过,还带着湿润的水汽。他伸出手指,蘸了蘸桌上的水,在青灰色的石面上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个小小的圆点,又在周围画了四颗稍暗的星,连成一个不规则的菱形,最后在菱形下方画了三颗排成直线的星,像一条短短的尾巴。

“它在东方苍龙的心脏位置,”尹喜一边画一边说,小手指着菱形的中心,“夏天时最亮,像烧红的炭火,到了七月,会慢慢往西边移。可今年的大火星移得慢,比往年晚了近一个月,昨夜我看它时,还在天中打转呢。”

孔先生凑近石桌,看着那幅水痕星图。图虽简单,却精准地勾勒出心宿的轮廓——心宿二居中,心宿一、心宿三在两侧,组成“心”形,下方的尾宿三颗星更是分毫不差。他教过无数学生,便是太学里的博士,能凭记忆画出心宿星图的也寥寥无几,这五岁孩童竟能做到,怎能不让他震惊?

他收起了所有轻视之心,正了正衣襟,正色道:“你说得不错,星象的移动与时节相应,‘流火’不仅是星西沉,更是天道示时。天地运行有常,星辰的轨迹便是最准的钟漏。只是你可知,星象的变化,与世事有何关联?”

尹喜歪着头想了想,额前的碎发垂下来,遮住了那道淡淡的星纹。他想起孔先生前日讲过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眼睛亮了亮:“先生是说,星象能预示世事兴衰?就像北辰不动,众星围绕,君王有德,百姓才会归顺?”

孔先生抚掌笑道:“善哉!孺子可教也!”他站起身,在庭院里踱了几步,声音里带着赞叹,“星辰不仅是天地的刻度,更是世事的镜子。譬如荧惑星,也就是火星,色赤如血,若它逆行守心宿,往往预示着君王有灾;太白星,也就是金星,本应夜出,若白昼可见,则主兵戈将起,天下不宁。”

尹喜听得入了迷,小脚丫在石板上蹭了蹭,追问道:“那角宿偏南,箕星犯月,又主何事?”

孔先生闻言,脸色猛地一变,脚步也停住了。他转过身,紧紧盯着尹喜,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角宿偏南、箕星犯月,这是两年前深秋的星象!当时他还在洛邑,夜夜观星,对此印象极深——那段时间,南方的蛮族果然起兵叛乱,西域名使也恰在那时带着贡品到访洛邑,正应了星占中“外患将至,远客来访”的说法。

这孩子当时才五岁,怎会知晓这等隐秘的星象?

“你……你如何知晓这些?”孔先生的声音有些颤抖,握着书卷的手指微微发白。

尹喜被他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头,用脚尖蹭了蹭地面,轻声说:“我见过。两岁那年的夜里,我在关楼看星星,见角宿往南挪了挪,像被风吹歪的树枝,箕星却一点点靠近月亮,像要把月亮抱在怀里。它们会说话,告诉我哪里有兵戈,哪里有远客。”

“它们会说话?”孔先生喃喃自语,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研究星象数十年,只知星象与世事相应,却从未听过“星辰会说话”。这孩子的天赋,已远超“聪慧”二字,简直是与天地相通!

他沉默了许久,望着庭院上空的流云,忽然长叹一声。自己教的是书本里的星象,这孩子悟的却是天地间的真机,自己这点学识,怎能当他的先生?

傍晚时分,尹虔从关楼回来,刚走进院门,就见孔先生站在廊下,神色凝重。“先生,今日授课还顺利?”尹虔笑着问。

孔先生转过身,对着尹虔深深一揖:“令郎绝非池中之物,老夫才疏学浅,怕是教不了他。”

尹虔一愣,连忙扶住他:“先生何出此言?喜儿能得您指点,是他的福气。”

“非是老夫自谦。”孔先生摇头道,“这孩子能与星辰对话,能悟天地玄机,他要探的天秘,不在书本里,而在星辰与世事的呼应之中。老夫教他《诗经》《尚书》尚可,若论观星知变,他已是老夫的先生了。”

尹虔这才明白,孔先生是真的要走。他再三挽留,孔先生却心意已决。临行前夜,孔先生将一卷泛黄的竹简交给尹喜,那是《夏小正》,记载着上古先民观星象、定物候的智慧。

“这卷书送你,”孔先生摸着尹喜的头,眼神郑重,“你要记住,观星不仅是看星之动,更是悟星与事的关联。天地如棋局,星辰为棋子,落子之间,便是人间的悲欢离合。读懂了星辰,便读懂了天地,也读懂了人心。”

说罢,他背起行囊,在月光下走出尹府。尹喜捧着《夏小正》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像一滴墨融入夜色。

回到庭院,尹喜坐在石桌旁,借着月光翻开竹简。《夏小正》的文字古朴难懂,可他看着那些“正月启蛰,雁北乡”“三月参则伏”的记载,忽然想起孔先生的话。他抬头望向夜空,心宿二正在天中闪烁,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原来那些星星的移动,不只是季节的信号。大火星西沉,不仅意味着秋天来临,更可能藏着百姓是否能及时备好冬衣的冷暖;角宿偏移,不只是星辰的轨迹,更可能系着边关是否安宁的安危。

夕阳的余晖透过槐树叶,在书页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无数双眼睛在眨动。尹喜忽然觉得,那些闪烁的星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光点,而是与人间烟火紧紧相连的纽带。每一颗星的明灭,都可能牵动着万家灯火的明暗;每一次星象的变迁,都可能藏着苍生祸福的密码。

他轻轻合上竹简,指尖在“星”字上摩挲。孔先生走了,却为他推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星辰与人间的门。而他要做的,便是沿着这扇门,去探寻那些藏在星光里的天秘,去读懂那盘由星辰与人心共下的棋局。

夜风拂过,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五岁孩童的决心轻轻鼓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