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文始证道录 > 第20章 民拥函谷立

文始证道录 第20章 民拥函谷立

作者:玄同道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19:01:47

关城的广场上,青石板被昨夜的露水浸得发亮,早已聚满了人。百姓们穿着浆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领口袖口虽打了补丁,却干干净净。手里捧着的物事也皆是寻常——老妇人兜着竹篮,里面是新采的荠菜,沾着晨露,绿得晃眼;汉子们抱着刚孵出的小鸡,绒毛嫩黄,叽叽喳喳地在怀里探头;孩子们举着用红绳扎的草编星星,是用河滩的蒲草拧的,歪歪扭扭,却透着股鲜活的喜气,被风一吹,星星的草叶还在摇晃。

广场四周的槐树上,不知被谁挂了红灯笼,是用染了色的麻纸糊的,风吹过时,灯笼在枝头打转,把红光晃在人群脸上,映得每个人眼里都暖暖的。城楼上的士兵们也探着头往下看,甲胄的反光混着晨光,像撒了一地碎银。

尹喜走下观星台时,石阶上的青苔还带着湿意,他的棉袍下摆扫过,带起几点水珠。人群突然安静下来,连孩子们都停了嬉笑,只听见风拂过灯笼的“簌簌”声。片刻后,不知是谁先喊了声“先生”,接着爆发出一阵欢呼,像春潮漫过堤岸,汹涌而热烈。

那个曾抱着儿子骨殖坛的妇人挤到前面,她的棉袄换了件新的,是用关里分的布票做的,靛蓝色,针脚细密。手里牵着个虎头虎脑的孩童,梳着总角,额前留着碎发,是她在西归路上收养的孤儿,据说父母都死在了犬戎刀下。孩子此刻正举着支刚抽芽的柳枝,嫩枝上的芽苞鼓鼓的,沾着露水,在岁星的余光里闪着莹润的绿。他奶声奶气地喊:“先生!岁星出来啦!李阿爷说,岁星出来,就能种瓜了!”

尹喜弯腰摸了摸孩子的头,掌心触到他柔软的头发,带着点汗味,却让人心里踏实。柳枝上的嫩芽蹭过他的指尖,凉丝丝的,像春天的触角。他抬头望向人群,见那些从洛阳逃来的百姓、秦岭来的部落人——他们还裹着兽皮,却洗去了往日的凶悍、黄河边的船夫——裤脚还沾着泥,脸上却带着笑,每个人眼里的光都比天上的星子还亮,像揣着团火。

“先生!”那个穿青布长衫的书生上前一步,他的长衫浆洗得笔挺,手里捧着卷竹简,竹简用红绸系着,显然是精心准备过的。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们这些日子商议了,函谷关如今人丁兴旺,田地肥沃,可终究缺个主心骨。您护我们西归,给我们田种,教我们看星象谋生……您就当我们的主吧!”

“对!先生主政!”人群里立刻有人附和,是那个缺了门牙的小吏,他如今在关里管户籍,嗓门依旧洪亮,“咱不认得什么王侯将相,就认先生!”

“我们听先生的!”呼声像潮水般涌来,一波高过一波,惊得檐下的鸽子扑棱棱飞起,雪白的翅膀扫过悬着的灯笼,光影在人群脸上晃动,忽明忽暗,像跳动的火焰。连秦岭部落的首领也跟着点头,用生硬的汉语喊:“尹喜……好!我们……信!”

尹喜后退一步,对着众人深深一揖,袍角扫过地上的草编星星,将红绳带得轻轻颤动。“诸位乡亲,”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我尹喜不过是个守关的老兵,年轻时观星,中年时打仗,担不起‘主政’二字。”

他抬头望向渐亮的夜空,客星此刻正悬在人群上空,光芒柔和如月光,紧紧跟在岁星的轨迹旁,像个温顺的追随者。《甘石星经》“客星归主,民心思定”的句子浮现在脑海,这些百姓,是真的把函谷关当成家了,也真的把他当成了可以依靠的人。

“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尹喜的声音陡然提高,穿过嘈杂的人声,像一道惊雷劈开晨雾,“函谷关,从今日起自立!”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连风都仿佛停了,只有槐树上的灯笼还在轻轻摇晃。

“我们不称侯,不争霸,”尹喜的目光扫过广场上的每一张脸,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只守好这一方土地,让老有养——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到粮仓领三斗米;少有教——我会请识字的先生开蒙学,让孩子们识星象,学耕种;耕者有其田——凡在关里落户的,每人分二十亩地,多劳多得;战者有其甲——士兵们的粮饷加倍,受伤的有药治,牺牲的家人由关里供养!”

他指向东方的岁星,此刻它已升得很高,光芒穿过云层,在地上投下淡淡的金辉:“你们看,岁星启新,天不弃我;你们在,人不弃我。只要咱们守着‘保境安民’四个字,跟着星象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练武练兵,护好家园,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

人群先是静了片刻,仿佛在消化这掷地有声的承诺。接着,不知是谁先喊了声“保境安民”,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应和席卷了整个广场:“保境安民!”“跟着先生走!”声音震得观星台的铜铃都在颤,连远处黄河的浪涛声都仿佛被盖过,天上的岁星仿佛也被这股人气惊动,光芒陡然亮了几分,像在为这场约定作证。

张诚站在尹喜身后,握着剑柄的手微微发紧,忽然觉得眼眶发烫。他想起三年前刚守函谷关时,关里只有不足千人,城墙多处坍塌,粮仓里的粟米够吃三个月就不错了;而如今,关城修得固若金汤,青砖缝里都嵌了铁,百姓过万,田垄连成片,去年新打的粮仓堆得冒尖,连秦岭的部落都主动送来最好的狼皮换取粟米。这一切,都因眼前这个人——信星象,更信人心;懂天象,更懂民生。

“取酒来!”张诚大喊一声,声音里带着哽咽,亲兵们立刻从旁边的酒肆里端来几坛新酿的黍米酒,酒坛是粗陶的,上面还留着烧制时的指纹,酒香混着米香,在广场上弥漫开来。

尹喜接过酒坛,单手托着,走到广场中央的石碑前——那上面刻着张诚订的农战规矩,“星出而作,星隐而息”的字迹被风雨洗得越发清晰,在阳光下泛着青黑色的光。石碑周围,不知何时被百姓们摆上了石子,一圈圈的,像个简易的祭坛。

他拔开酒塞,醇厚的酒香立刻涌了出来。尹喜将酒缓缓洒在石碑前的土地上,酒液顺着龟裂的缝隙渗入泥土,发出“滋滋”的声响,像春霖落在干渴的田地里,像在孕育新的希望。

“这杯酒,敬岁星,愿它长明,指引我们四季有序;敬土地,愿它丰产,让我们仓廪充实;”尹喜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更敬诸位——愿我们守住这函谷,守住这新生,让子孙后代,再不用尝流离之苦!”

“守住函谷!守住新生!”人群的呐喊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响亮,更坚定。孩子们举着草编星星蹦跳,老人们抹着眼泪笑,秦岭的部落首领用刀柄敲着酒坛,跟着节奏喊着不成调的口号。

阳光终于越过城楼,洒满整个广场,将石碑上的字迹、尹喜的身影、人群的脸庞都镀上了一层金边。观星台的铜铃在风里轻响,像在为这个新生的约定,唱一支古老而悠长的歌谣。函谷关的自立,没有旌旗招展,没有盟书玉帛,却在岁星的见证下,在百姓的呼声里,扎下了最深的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