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文始证道录 > 第17章 积薪安民心

文始证道录 第17章 积薪安民心

作者:玄同道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19:01:47

停征徭役的第二日,天刚蒙蒙亮,观星台的老卒就跌跌撞撞跑上来,草鞋上的露水顺着石阶往下滴,在星图的“积薪星”刻痕旁积了个小水洼。“先生!您快看!镇星旁边……那颗小星亮起来了!”他声音发颤,不是怕,是惊——守了三十年观星台,从没见过积薪星亮得这么张扬。

尹喜正用鹿皮擦拭铜制星轨仪,闻言抬眼望向西方天幕。镇星依旧像块蒙尘的老玉,昏黄里透着灰败,可旁侧那颗素来被忽略的积薪星,此刻却亮得惊人。光芒是温吞的橘黄,像深秋清晨灶台上刚冒起的炊烟,丝丝缕缕漫在星轨间,把镇星边缘的灰气都染得柔和了些。他想起年轻时在洛阳太学,太傅指着星图讲“积薪星主仓廪,其光如炊,兆民有食”,当时只当是书本上的话,此刻才懂那“如炊”二字有多鲜活。

“《甘石星经》说‘积薪星明,主仓廪实,民心安’。”尹喜抚着星图上积薪星的刻痕,那是个用朱砂描的谷堆图案,被晨光映得像要冒热气,“这不是异象,是天意指路啊。”

老卒凑过来看,粗粝的手指在星图上比划:“先生您看,这星亮得真像炊事营的烟筒,连飘的方向都一样——往关城百姓住的坊里钻呢。”

尹喜顺着他指的方向望,积薪星的光带果然微微倾斜,像条被风吹软的绸带,一头系在镇星上,一头往关内的民居坊飘。他突然想起《夏小正》里“积薪五星仓廪侧,主积柴薪供庖厨”的句子,舌尖泛起淡淡的米香——那是去年西仓新米的味道。“传我令,开西仓!”他转身时,星轨仪上的铜针恰好指向积薪星,“让炊事营支起三十口大锅,熬稠粥,凡是关城老幼,每人一碗,连送三日。”

“开西仓?”老卒惊得后退半步,西仓存的是舂好的新米,用陶缸封着,缸口还盖着防潮的苇席,那是留着过冬的救命粮。往年就算遭了蝗灾,也只敢开东仓的陈粮,掺着野菜煮稀汤。“先生,西仓的粮是……”

“民力竭时,仓廪再实也是死物。”尹喜打断他,指尖在星图上敲出轻响,“《夏小正》说‘积薪星动,当散财以安众’,这星亮得这么急,是在催咱们呢。你想,柴薪不烧,会霉;粮食不食,会烂;民心不安,这关城守着还有啥用?”

消息传到炊事营时,王厨子正举着斧头劈柴。他是个络腮胡的壮汉,胳膊上的肌肉比锅沿还结实,此刻却举着斧头直咧嘴:“三十口锅?那得烧多少柴!后营的劈柴堆都快见底了!”话虽这么说,当他看见尹喜亲自踩着露水来督阵,身后跟着四个亲兵扛着西仓的米袋,麻绳一解,新米的清香能飘出半里地,顿时把后半句咽了回去,抡起斧头就往柴堆上砍,“弟兄们加把劲!让关城的老少爷们尝尝新米的滋味!咱炊事营的烟筒,得比烽火台还旺!”

辰时刚过,关内的空地上就支起了三十口黑黝黝的大锅。这些锅平日里只在年节才用,锅底结着层厚厚的烟垢,王厨子指挥着伙夫们用草木灰擦洗,擦净的锅面映着晨光,像三十面小镜子。柴火噼啪作响,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米粥咕嘟冒泡,白花花的米油浮在表面,王厨子还特意让人从后营菜窖里翻出些干野菜,切碎了撒进去,绿莹莹的漂在粥上,香气像长了腿,顺着街巷往家家户户钻。

最先被吸引来的是孩子们。他们从门缝里探出头,看见空地上的大锅就像看见了过年的糖人,扒着栅栏直咽口水,小手指头在嘴边抿来抿去。扎羊角辫的丫丫拽着娘的衣角,小嗓子脆生生的:“娘!是新米的味儿!比咱家过年蒸的米糕还香!”

丫丫娘揉了揉孩子枯黄的头发,望着炊烟缭绕的灶台,眼眶有点发潮。她家男人被征去守城半月,家里就剩半袋陈米,昨天刚断了粮,她正拿着个破瓢在水缸底刮水,盘算着晌午给娃煮点野菜汤。此刻粥香钻进鼻子,她突然想起男人上回回家带的半块麦饼,硬得能硌掉牙,却揣在怀里捂热了给娃吃。

尹喜站在灶台旁,看着王厨子用长柄木勺搅动米粥。米香混着烟火气扑在脸上,竟比观星时的清辉更让人踏实。他想起昨夜巡查时,路过北城楼附近的民居,看见有户人家的窗台上摆着个空陶碗,碗沿都磨平了,旁边还放着块干硬的麦饼,上面留着牙印——那是守城士兵李老三的家,李老三在城楼上啃冷饼,把仅存的粮都留在家。

“往粥里多搁点野菜。”尹喜对王厨子说,木勺碰在锅沿上发出当当响,“让老人孩子能多盛两碗,不够就再添米,西仓的粮够。”他转身对亲兵道,“去把城楼上轮休的士兵也叫下来,每人一碗,热乎的,让伙夫多浇两勺米油。”

张诚带着两个亲兵来巡查时,正撞见赵大牛捧着个粗瓷碗,蹲在墙角呼噜呼噜喝粥。赵大牛额角的伤还贴着布,是前几日撞箭垛子磕的,此刻嘴角沾着米油,看见张诚赶紧站起来,碗底差点朝天。“队官!这粥……”他噎得直拍胸口,眼里却亮得很,“比俺婆娘熬的还香!”

“慢点喝,没人抢。”张诚的声音有点哑,他自己也熬了半宿,嗓子干得像要冒烟。王厨子眼尖,赶紧舀了碗粥递过来,还特意多盛了两勺米油,油光在碗里晃出暖黄的光:“张队官,您也补补!这米是西仓的新米,先生特意吩咐的!”

张诚接过碗,米粥的热气熏得他眼睛发酸。他望着空地上黑压压的人群,老人们拄着拐杖排着队,孩子们捧着小碗踮着脚,连守城时总跟他犟嘴的钱小六,此刻也蹲在娘身边,用勺子把粥吹凉了再递过去。钱小六的娘眼睛不好,手抖得厉害,喝一口粥就抹把泪,嘴里念叨着“这粥真热乎”。炊烟在头顶盘绕,白花花的像条暖融融的毯子,恰好跟天上积薪星的光带连成一片,把整个关城裹在里面。

“先生这招,比啥军令都管用。”张诚喝了口粥,新米的清香在舌尖散开,混着野菜的微苦,竟比任何珍馐都让人安心。他突然想起尹喜说的“镇星需养”,此刻才算懂了——养民,就是养镇星的光,养关城的根。那些被征徭役磨疲了的百姓,被烽火戏耍寒了的心,一碗热粥或许不能全补回来,却像给将熄的灶膛添了把柴。

一个老婆婆端着粥碗,颤巍巍走到尹喜面前。老婆婆的蓝布头巾洗得发白,露出的鬓角全白了,碗沿还沾着点粥渍。“尹先生,”她抬起布满皱纹的脸,眼里闪着光,像盛了星子,“您是咋知道咱熬不住了?这粥……比啥药都管用,喝下去心里头熨帖。”

尹喜指了指天上的积薪星,此刻它的光芒更亮了些,温和得像老人的笑,把镇星的灰气又逼退了些:“是它告诉我的。这星叫积薪星,主柴米烟火,它亮了,就该让大伙吃口热乎的。”

老婆婆抬头望了望,虽然分不清哪颗是积薪星,却使劲点了点头:“是老天爷疼咱呢!也是先生您心里装着咱!”她捧着碗往回走,边走边跟邻居说,“你看这粥熬的,稠得能插住筷子!尹关主是真把咱当自家人啊!”

午后的阳光把灶台晒得发烫,第二锅粥又熬好了。王厨子脱了外衣,光着膀子擦汗,古铜色的脊梁上淌着汗珠,映着阳光像涂了层油。“咱这烟火,比烽火台的烟管用!”他乐滋滋地说,指着不远处一个胖小子,“你看那娃,喝了三碗还吵着要,他娘拽都拽不走!”

尹喜站在观星台的角落里,望着空地上的人群。炊烟与积薪星的光带在半空交汇,镇星的昏沉似乎也淡了些,边缘透出点黄润的光泽,像被粥的热气熏开了蒙尘。他想起《甘石星经》里的话:“积薪附镇星,如民附城,星明则城固,星暗则城危。”那些被徭役折腾得直不起腰的百姓,此刻捧着热粥,脸上有了点活气,就像积薪星的光,一点点往镇星上爬,要把那颗蔫下去的星重新焐热。

张诚走上台时,手里还捧着个空碗,碗底的粥渍都用手指刮干净了。“先生,”他难得带了点笑意,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开了,“方才巡城,听见百姓说,就算犬戎真来了,他们也愿意帮着搬石头、运滚木,说不能让尹先生白白给咱熬粥。”

尹喜望着积薪星,光带正慢慢收窄,却更亮了,像根系在镇星上的红绳。“民心安了,比啥防御都结实。”他轻声道,风掀起他的衣袍,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里衣,“再绷下去,不等犬戎来,自己就垮了——你看这星,它都知道该添柴了,咱哪能不如星呢。”

夕阳西沉时,最后一锅粥也分完了。孩子们打着饱嗝,在空地上追逐嬉闹,他们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也惊散了关城多日的沉闷。王厨子指挥着伙夫们洗刷铁锅,锅底的烟火垢映着晚霞,红得像积薪星的光。有个伙夫摸着肚子笑:“咱今儿这粥,怕是能让积薪星记上一笔。”

尹喜在星图上补了行字:“积薪星明,非因薪足,因民心聚。”他用的是朱砂,墨迹落在镇星的刻痕旁,被晚风一吹,渐渐干了,像颗刚被暖热的心,稳稳地贴在关城的根基上。而天上的积薪星,依旧温和地亮着,仿佛在说:烟火不断,民心不散,这城,就倒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