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仙侠 > 玄元太子修道录 > 第7章 三岁识文

玄元太子修道录 第7章 三岁识文

作者:玄同道友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5-11-07 19:01:41

净乐国的春风,吹绿了皇城的柳梢,也吹长了玄元太子的个头。转眼间,那个拒饮乳汁、独爱晨露的婴孩,已长成三岁的小童。

这三年里,都城的异象渐渐沉淀为安稳的福泽。玄色龙气依旧盘踞宫顶,却不再那般张扬,化作淡淡的光晕,护佑着皇城四季安宁;玉泉井的水甜得恰到好处,老槐树的紫花年年盛开,百姓们说起“太子殿下”,语气里满是敬畏与亲昵,仿佛他本就是净乐国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玄元与寻常孩童的不同,随着年岁渐长,愈发清晰。他不喜欢金银玩具,却总缠着宫人要笔墨;不爱喧闹的宴席,常在观星**自坐看夕阳;宫中侍女教他说话,他一岁便能清晰吐字,两岁时听《道德经》,竟能接上“人法地,地法天”的下半句,惊得国王当即命人将全书抄录成册,供他翻阅。

三岁生辰刚过,国王便为玄元请了位先生——翰林院的刘学士,此人精通经史,字也写得好,最擅教孩童启蒙。

第一日上课,刘学士捧着《尚书》,刚写下一个“天”字,便见玄元睁着乌溜溜的眼睛,脆生生地念道:“天。”

刘学士一愣,笑道:“殿下认得?”他以为是宫人提前教过。

玄元点点头,小手指着纸上的字:“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间一撇一捺,是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合‘三才之道’。”

刘学士惊得手里的狼毫都掉了。这哪里是三岁孩童能说出来的话?“三才之道”是《周易》里的说法,连许多秀才都未必能讲得这般透彻!他定了定神,又写下“地”“人”二字,玄元依旧对答如流,不仅认得字,还能说出字形与义理的关联,仿佛这些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他心里。

接连几日,刘学士教《尚书》,玄元过目不忘。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他便指着窗外的云:“玄是天色,黄是地色,洪荒是未有天地时的混沌,先生说对吗?”教到“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他便跑去指着殿角的青铜鼎:“这是金,属五行之西;那日母亲戴的玉佩,是玉,藏于土中,需得水润方能显其华。”

刘学士日日被惊得心惊肉跳,每日授课后都要往国王那里跑,将玄元的言行一一禀明,末了总说一句:“殿下非是凡人,老臣教不了,还是另请高明吧。”

国王却只是笑:“刘学士尽管教,这孩子若是寻常,反倒奇了。”

这日,刘学士教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正讲得口干舌燥,忽见玄元盯着殿中的梁柱出神。

东宫的梁柱是去年重修时换的,楠木所制,雕着缠枝莲纹,左右各一根,粗细长短都一般无二。刘学士顺着他的目光看去,不明所以,便问:“殿下看这柱子做什么?”

玄元回过神,小跑到左边的柱子前,伸出胳膊量了量,又跑到右边,踮着脚比了比,回来对刘学士说:“先生你看,这两根柱子,左为阳,右为阴。”

“哦?何以见得?”刘学士来了兴致。

“左柱雕的莲花,花瓣是单数,共三十七片;右柱花瓣是双数,三十六片。”玄元仰着小脸,说得条理分明,“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再看柱底,左柱石基刻着太阳纹,右柱刻着月亮纹,这不就是‘两仪’吗?”

刘学士连忙跑去细看,果然如玄元所说!他日日在殿中授课,竟从未留意过这些细节,一个三岁孩童却能一眼看穿,这哪里是“聪慧”二字能解释的?

玄元又指着梁柱上的斗拱:“先生看这木榫,左柱斗拱是‘凸’形,右柱是‘凹’形,凸为阳,凹为阴,阴阳相扣,才撑得住这殿顶的重量。凡屋宇梁柱,皆合阴阳之数,不然便会倾颓,就像人若阴阳失调,便会生病一样。”

刘学士听得浑身发麻。阴阳相济的道理,他懂,可将其与梁柱斗拱联系起来,说得如此透彻,连营造匠人都未必有这般见识!他颤巍巍地扶着玄元的肩:“殿下……这些是谁教你的?”

玄元摇摇头,小手指着自己的心口:“在这里。看到它们,就像看到熟悉的东西,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这话传到国王耳中时,他正在批阅奏折。听闻玄元能从梁柱中看出阴阳之数,还说出“屋宇如人,需合阴阳”的话,当即搁下笔,起身便往东宫去。

进殿时,正见玄元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着什么。国王走近一看,竟是幅简陋的宫殿图,画中梁柱、斗拱、屋脊,都标着小小的“阳”“阴”二字,连屋檐的倾斜角度,都用“左高右低,阳盛阴辅”来注解。

“玄元,你画的这是……”国王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玄元抬头,看见国王,便举着树枝解释:“父王你看,这是东宫的样子。我觉得现在的东宫屋脊太陡,阴气动,住着会冷;若改缓些,阳气足,还能聚雨水,顺着檐角流到水缸里,不浪费。”

国王望着地上的画,又想起刘学士说的“梁柱合阴阳”,忽然想起秦监正当年“紫微临凡”的话。他一直以为这只是说玄元有帝王之才,如今看来,这孩子懂的,远比“帝王之术”要深——他懂天地运行的道理,懂万物生克的玄机,仿佛天生就带着一部“大道全书”。

“来人,”国王转身对内侍道,“传秦监正、刘学士,还有工部的营造官,都到东宫来。”

不多时,众人齐聚。国王让玄元再讲讲梁柱阴阳的道理,小家伙也不怯场,站在殿中,指着梁柱、斗拱、石基,一一解说,从“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讲到“凸凹相扣,阴阳相生”,甚至能说出哪根柱子的木纹是“顺生阳”,哪根是“逆生阴”,听得营造官连连点头,喃喃道:“难怪去年西配殿总漏雨,原是屋脊阴阳失调,殿下说得太对了!”

秦监正捋着胡须,眼中精光四射:“陛下,老臣早说过,太子非是凡胎!这阴阳之数,是天地根本,寻常修道者需十年苦功才能悟透,殿下三岁便能指认,这是‘道心通明’之象啊!”

刘学士也拱手道:“陛下,殿下过目不忘,能从文字悟义理,从梁柱见阴阳,实乃天人之资。老臣建议,除经史外,可教他《周易》《黄帝内经》,这些书与他心性相合。”

国王望着玄元,只见他正拿着刘学士的《尚书》,指着其中“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对碧月说:“这也是阴阳。寒是阴,暑是阳,收是阴,藏是阳,循环不止,就像白天黑夜一样。”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玄元认真的小脸上,额间的朱砂痣格外鲜亮。国王忽然觉得,自己这个父亲,或许从未真正“认识”过这个孩子。他不是在“学”知识,而是在“唤醒”记忆——那些刻在灵魂里的、关于天地大道的记忆。

“好,”国王深吸一口气,语气无比郑重,“就依刘学士所言,再加派两位精通阴阳术数的道长,与殿下讲解《周易》。玄元想学什么,宫里有的,都给他找来;宫里没有的,便派人去天下寻。”

自那日后,东宫的书堆得越来越高。玄元看书极快,一本《周易》,他三日便能看完,还能指着“乾为天,坤为地”的卦象,对道长说:“乾卦六爻,从潜龙到飞龙,就像人从婴孩到长大,要慢慢来,急不得;坤卦说‘厚德载物’,就像母亲,能容能纳,所以大地才会生出万物。”

宫人见他整日埋在书里,怕他累着,便用蜜糖做了些小点心给他。玄元却摇摇头,指着窗外的晨露:“我还是喝那个。”他依旧不沾荤腥,每日清晨必饮檐角的露,说是“露是天的津液,比蜜糖干净”。

有时,国王会陪着他在观星台看星星。玄元指着玄武七宿,能说出哪颗星主“水”,哪颗星主“火”,哪几颗星连成的形状,像极了殿中的梁柱,“都是阴阳相抱,才能不散”。国王听着,心中既有为人父的骄傲,又有一丝莫名的感慨——这孩子懂得太多,仿佛随时会乘风而去,不属于这皇宫,不属于这凡尘。

一日,刘学士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玄元忽然问:“先生,道是什么?”

刘学士一怔,他讲了半辈子经史,却从未被一个三岁孩子问倒过。他沉吟片刻,刚想说“道是万物的本源”,却见玄元指着殿外的风:“我觉得,道就像风。看不见,摸不着,吹过花,花就开了;吹过叶,叶就落了;吹过人,人就觉得凉。它一直在,却不说自己在,这就是‘道常无名’吧?”

刘学士站在原地,久久说不出话。他望着眼前这个三岁小童,忽然明白,自己不是在“教”他,而是在“学”——从一个天生便与道相通的孩子身上,学着重新认识那些被文字束缚的真理。

夕阳西下,将坤宁宫的梁柱影子拉得很长。玄元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一本《黄帝内经》,看得入神。书页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的字样,被夕阳镀上一层金光,仿佛在回应着这个孩童与生俱来的领悟。

净乐国的人们还不知道,这个三岁便能识文悟道、从梁柱中看穿阴阳的太子,日后会如何舍弃荣华,踏上修道之路。但此刻,他指尖划过书页的专注,眼中映着夕阳的清澈,已在时光里刻下了一道印记——那是属于玄元的,独一无二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