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一曲终了,台下响起了礼节性的掌声。
皇家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脸上不自觉地带上了自豪的神色,仿佛已经在这一轮的交锋中占据了上风。。
但这一次,他们似乎真的打错了算盘。
然而,当中央音乐学院这边即将上场的代表站起身时。
皇家学院那边不少人的表情都出现了一丝细微的变化。
尤其是那些华裔学生。
因为他们认出,这位走向舞台的,正是他们的“老同学”,同样毕业于皇家音乐学院的李天晓!
李天晓此刻的心情颇为复杂。
他还清晰地记得半年前,在那个教材编纂的会议上。
他第一次听到柳如烟直言西方教材“过时”时。
他的内心涌起的强烈不服和抵触,甚至带着几分对“外行指点内行”的轻蔑。
但这半年来,他亲眼见证了柳如烟用一首首作品,征服所有质疑。
更让他震撼的是,他亲眼看到,像陆院长这样的殿堂级钢琴家,竟然以请教的态度与柳如烟探讨音乐。
甚至还亲自指导柳如烟弹钢琴!
李天晓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初错得有多离谱。
柳如烟的才华,根本不需要的光环加持。
单凭她在钢琴上的造诣和创作力,就早已远远超出了他们这些所谓“西方精英”的水平。
那种差距,是境界上的差距。
过年返校后,李天晓第一时间拿到了新教材的曲谱。
当那十首曲子映入眼帘时,他彻底被迷住了。
尤其是那首《秋日私语》。
它没有令人目眩神驰的技巧,也没有深邃的悲怆。
但它旋律中那种淡淡的,带着些许暖意,又夹杂着丝丝伤感的秋日意境,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
那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内敛,与富有诗意的情感表达,是他在西方训练体系中无法触及的领域。
李天晓深吸一口气,在钢琴前坐下。
他没有选择任何西方高难度的炫技曲目来回应对方的“下马威”,而是决定演奏这首他近期最爱不释手的《秋日私语》。
灯光柔和地打在李天晓的身上。
他的手指轻轻落下,一段温柔而略带伤感的旋律如同秋日午后的阳光般流淌出来。
右手的旋律线条优美而歌唱性极强,左手的伴奏音型如同脚下沙沙作响的落叶,轻盈而富有层次。
他的手指触键变得异常细腻,努力去表现谱面上提示的“落叶飘零感”,力度变化控制得极为微妙。
他没有刻意追求巨大的音量对比,而是通过音色的微妙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回忆、略带怅惘的秋日氛围。
音乐中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一种时光流转、岁月静好的淡淡忧伤和温暖。
这与刚才那首技术爆炸式的听觉冲击,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第一首钢琴曲,让人惊叹于人类手指的极限。
那么这首《秋日私语》,则直接触动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台下许多听众,甚至包括皇家音乐学院的一些师生,都不自觉地沉浸在了这美妙的意境中。
他们脸上的那种竞技般的紧张和审视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音乐厅里仿佛弥漫起了淡淡的桂花香和秋日的暖阳。
查尔斯副院长微微颔首,眼中全是惊讶和赞赏。
“真是了不起!”
他低声对陆院长说:“很美的曲子,充满了东方韵味。
这位同学的诠释也非常细腻。这……就是你们新教材中的作品?”
陆院长自豪地点头:“是的。这首《秋日私语》,正是柳如烟为初级后期至中级阶段学生,创作的曲目之一。我们认为,技巧是表达情感的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李天晓的演奏结束了。
最后一个音符缓缓消失,台下陷入了几秒钟的宁静,随后爆发出比之前更加热烈、更发自内心的掌声!
这掌声不是礼节性的,而是专门为了音乐本身带来的美好体验。
李天晓站起身,鞠躬。
他看向台下皇家音乐学院的方向,看到了昔日同学们脸上那种惊讶和若有所思的表情。
他又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柳如烟所在的方向,只见她对自己挑起了大拇指,并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
这一刻,李天晓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他不仅仅是在展示自己的演奏,更是在向曾经的母校和同学们,展示一种不同的音乐可能性。
一种来自东方的、注重内心与意境的美学。
皇家音乐学院的下马威,被这首看似简单却直抵人心的《秋日私语》,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
而接下来的交锋,显然将更加直接和激烈。
皇家音乐学院交流团所在的区域,气氛明显变得有些凝滞。
学生们脸上的自豪和轻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措手不及的沉默和深思。
他们为这次交流做足了准备。
曲目单上清一色都是能最大限度展示技术难度,体现学院派扎实功底的炫技性作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