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烟深知,《哪吒之魔童闹海》与《阿凡达》的出海境遇将截然不同。
《阿凡达》凭借的是普世的环保主题,和西方化的叙事逻辑,所以更容易被全球市场接纳。
而“哪吒”是一个根植于大夏神话体系,它承载着东方哲学和价值观的纯正IP。
它的出海之路,注定会触碰到西方文化壁垒,和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
《羁绊》发布后,国内的宣传,柳如烟并没有太多的去关注。
她现在的目标,就是要一点点试探国外同行的态度!
而想要打破西方惯有的偏见,手段就一定不能温和!
果然,第二部番外《羁绊》在海外引发的自发热度,很快引来了“关注”。
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西方影视媒体和评论人,开始发表“另类”声音:
“视觉盛宴,文化隔阂?《哪吒》番外展示了惊人的技术,但其深层的文化符号,对西方观众而言可能难以理解。”
“又一部试图用特效掩盖空洞内核的‘东方奇观’?我们看过太多类似的尝试,最终都失败了。”
“大夏动画的技术飞跃值得警惕,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能讲好一个让世界共鸣的故事?”
更隐晦的阻力来自行业内部。
长期垄断顶级特效业务的国际大厂,其高管在私下场合或行业论坛上,开始“质疑”暴雪娱乐的技术路径:
“如此快速的技术迭代是否可持续?他们的渲染农场规模,真的能支撑这种级别的输出吗?”
“过度追求视觉奇观是否会牺牲叙事本身?这是否是一种本末倒置?”
这些言论看似客观探讨,实则暗藏锋芒,旨在给市场和观众植入怀疑的种子。
“这么快就沉不住气了?”柳如烟看着不断有认证的官方账号下场,不屑的冷笑。
柳如烟拿起电话打给张迪:“养的小号可以动了。另外,通知西方那些水军,可以去‘挑事’了!”
张迪兴奋道:“明白。柳总,你就瞧好吧!”
很快,外网的舆论场上,画风开始突变:
贾章推了推眼镜,登录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独立特效分析师账号,并发布了特效解析视频。
视频中,贾章将《涅盘》和《羁绊》中一段水体和混天绫挥动的特效,与某西方顶尖特效大厂的最新作品进行逐帧对比。
用详实的数据和参数证明:《涅盘》和《羁绊》的模拟精度,光影真实度和计算效率“全面胜出”。
视频标题极具挑衅性:《时代变了,清醒点吧先生们!》
这种碰瓷似的标题,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激怒对方,引诱对方下场辩论。
一个热衷于亚洲电影的论坛版主发起话题讨论:“为什么西方媒体总是在质疑大夏讲故事的能力?
是他们看不懂,还是不愿意看懂?
《涅盘》里哪吒的成长与救赎,不是全世界都能理解的情感吗?”
而那些水军出击的角度更加刁钻,他们拿着贾章等人提前做好的特效视频,开始在网络上传播。
这些视频都是以往国际特效大片,只不过这些当年被人捧上天特效大片,现在却被拿出来和哪吒的两部番外来做对比。
柳如烟多狡猾啊,她拿出来做对比的视频,有是近期的特效大片,有的是早期的特效大片。
在普通观众看来,视觉效果高下立判。
“暴雪赢了”的印象瞬间形成。
即便有人指出时间差的问题,也会被淹没在海量的评论中。
柳如烟的这一招,成功地在舆论层面制造了既成事实,彻底扰乱了对方的阵脚。
一时间,国外的网络水军全都动了。
有的制造话题,有的在评论区跟人拉扯,有的不停“艾特”各家特效团队下场评论。
国外网友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越是激烈的冲突,他们就越兴奋。
一时间,国外论坛上开始了口水大战。
这些“挑事”的内容,迅速在海外技术论坛、影迷社区和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巨大争议和讨论浪潮。
许多真正懂行的技术人员,和中立影迷纷纷加入战局:
“承认别人优秀有那么难吗?这段水体模拟就是牛逼!”
“文化隔阂?我看是某些评论人自己的知识储备有隔阂吧?”
“哈哈,我喜欢这个技术宅的问题,求那些大厂的心理阴影面积!”
“为什么要带着偏见去看待一部作品?不能单纯享受它带来的震撼吗?”
争论越大,热度越高。
柳如烟不在乎最初的评价是褒是贬,她在乎的是“必须被讨论”。
《涅盘》和《哪吒》的名字在激烈的辩论中被一次次提及,吸引了越来越多原本不关注的人的好奇心。
柳如烟用一种极具侵略性的姿态,强行在西方撕开了一道口子。
并且将《哪吒》硬生生地塞进了全球视野的最中央,逼着所有人不得不正视它的存在,并为之争论。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柳如烟向全球市场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攻击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