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烟放下平板电脑,说道:“没想到视频传的这么快。”
张迪笑道:“是啊,这一下省了我们很多宣传费用。”
“时间节点不对。”
柳如烟摇摇头,说道:“我们如果提前宣传,等到了快上映的时候,电影就会后劲不足,观众就会审美疲劳。”
“我知道了,那我先压一压热度。”
张迪接着笑道:“柳总,还有件好事。”
“什么事?”
张迪突然提高声调:“票房的事——!”
这时,程凌丝等人推着一个双层大蛋糕走了进来。
“恭喜大夏第一大导演——”
“啊?”柳如烟一脸错愕,眼中全是茫然。
小离来到近前,笑道:“柳总,《我的野蛮女友》目前票房42亿,加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127亿票房。您已经是大夏第一的导演了!”
“哎哟——我还真没想起来这事。”
柳如烟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仅凭两部电影就登顶了大夏票房第一,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不过,现在就庆祝,会不会太张扬了些?”
柳如烟转头一想:“算了,大家也是一番好意,要是现在拒绝,暴雪娱乐一往无前的气势就会受阻,那就得不偿失了。”
“谢谢大家了。一会儿你们通知下去,晚上江边聚餐!”
众人齐声道:“好的!”
柳如烟笑道:“现在,我们出去分蛋糕吧。”
到了晚上,江边“渔鱼”海鲜酒店被柳如烟包了场,一场小型的庆祝活动,持续到了半夜。
等到庆祝活动散去,一段视频悄悄在网络上蔓延开来。
这段视频,正是暴雪娱乐在江边“渔鱼”海鲜酒店,庆祝柳如烟成为大夏第一导演的聚餐。
这段庆祝聚餐的视频,拍摄角度巧妙,既有柳如烟在众人簇拥下微笑举杯的场面,也有团队成员兴奋高呼“大夏第一导演”的特写。
视频被剪辑得极具煽动性,重点突出了“狂欢”、“自封第一”、“年轻得意”等元素。
视频像投入滚油中的水滴,瞬间在网络上炸开。
起初,大多是网友自发的讨论和羡慕祝贺。
但很快,一股有组织、有预谋、有节奏的言论开始涌现,并迅速占据上风。
翌日上午,一个爆炸性的新闻空降热搜榜首:“陈歌锐评新晋“第一导演”德不配位,票房不等于一切!”
点进去,是前任“大夏第一导演”陈歌在接受一家知名媒体采访时,被问及对柳如烟凭借两部电影总票房登顶的看法时,一改往日温和形象,面色沉郁地发表了长篇大论:
“首先,恭喜柳导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电影市场繁荣,是好事。”
陈歌的开场白还算克制,但紧接着话锋一转,“但是,把两部电影票房简单相加,就迫不及待地冠以‘大夏第一导演’的名头,甚至大张旗鼓地开庆功会。”
“我认为这是非常浮躁,甚至是对电影艺术本身的一种亵渎!”
“电影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我从业三十余年,深知一部电影的成功包含了时代机遇、市场偏好、宣传策略乃至运气成分。”
“票房高,只能说明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它绝不能等同于艺术成就,更不能直接等同于导演的地位!”
“有些人,拍了两部迎合市场的商业片,就沾沾自喜,忘了电影承载的文化责任和艺术探索。”
“这种风气很不好!如果后辈们都以为票房就是一切,都去追求短平快的快餐文化,那我们大夏电影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深度和厚度在哪里?”
“‘第一’这个称号,代表的不仅仅是钱,更是行业内的标杆,是艺术上的引领,是德高望重,是需要时间和作品积累的厚重!不是靠一两部爆款和一场狂欢就能定义的。”
“我希望年轻导演能沉下心来,戒骄戒躁,多思考如何用作品真正赢得尊重,而不是沉迷于虚名和数字的游戏。”
陈歌的发言,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他用自己在导演圈的资历、地位以及话语权,犀利地对柳如烟批判,立刻赢得导演和影视圈的认同。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仿佛收到了统一的信号,短短几个小时内,数位在业内颇有资历,但近年来作品反响平平的导演和演员纷纷下场,转发陈歌的采访或发表类似观点。
排名第三位的陈程导演发文:“赞同陈导。艺术需要沉淀,荣誉需要敬畏。某些炒作和狂欢,实在令人侧目。”
张虎导演立刻跟上:“看来现在行业的评判标准真的变了,是我们这些爱国的‘老古董’跟不上时代了,只会埋头拍戏,不懂如何‘营销’和‘庆祝’。”
更有甚者,一个以嘴毒着称的影评人直接写道:“暴发户的嘴脸一览无余。”
“一个靠低成本,靠神话IP啃老,暂时取得点成就,就敢开香槟了?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