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贾政生辰之日,被六宫都太监夏守忠请进皇宫面见皇帝,这才得知女儿贾元春已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贾政激动不已,慌忙叩谢皇恩。既为女儿的飞黄腾达感到高兴,又认为贾府振兴有望。
因为贾元春背后的贾府代表着“四王八公十二侯”这一股政治势力,他们一直效忠的是太上皇,封贾元春为妃即是新皇稳固政权的需要,也是太上皇的意思。贾政又赶往东宫拜谢了太上皇和皇太后。
正是因为封贾元春为妃是新皇稳固政权的需要,并非是皇帝真正对元春的宠爱,因些也蕴含着待新皇政权巩固之日,便是贾元春悲剧命运的开始。
东宫大殿上,贾政恭敬的跪伏阶下,只听太上皇说道:“吾儿之意是,允许家属每月入宫探望妃嫔,以叙天伦之乐。朕却以为家属入宫有诸多不便,不能畅所欲言,不如让元春贵妃回家省亲,岂不更好?”
贾政立刻明白太上皇的用意,这既是皇恩浩荡,也是对贾府的恩宠,连忙叩头谢恩:“谨遵太上皇圣谕,下官这就回府,修一座别院,以迎接贵妃省亲。”
太上皇的脸上这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挥了挥手,示意贾政可以退下了。
贾政恭敬的退出了东宫大殿,回到荣国府的时候,天色已晚,但整个荣国府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原来赖大早已将贾元春封妃的消息,告知了贾母和众人,整个荣宁两府都沉浸在一片兴奋的庆祝之中。
贾政在接受众人热情祝贺的同时,也没忘记将太上皇要求修建府邸,迎接贵妃省亲的消息告知贾母。
贾母听了贾政的话,喜忧参半,喜的是荣国府出了一个贵妃,荣耀无比,忧的是修建一座贵妃省亲别院,耗资巨大,恐怕会掏空贾府的家底。
但是想到杨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整个杨家都因此而飞黄腾达。便又狠下心来,定要把省亲别院风风光光的建起来。
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新年,神京城中一片喜庆气氛,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挂灯笼,迎接新年的到来。
冯宅之中,同样喜气洋洋。晴雯早就安排府中的下人将府邸打扫的干干净净,焕然一新,并在府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寓意吉祥的春联,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冯渊也特意给府中的每一位下人发放了一个月的赏钱,让他们都能过上一个开开心心的新年。
晴雯现今掌管着冯府的财政大权,自然不会少了她的赏钱。
冯渊、贾芸和倪二三人在书房中开着年末最后一次会议。在会议快结束时,贾芸递给了冯渊几张地契,充满好奇的问:“冯公子,这是您命属下购买的贾府周边土地的地契,不知公子要这个有什么用?”
冯渊接过地契翻看了一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赞赏的说:“你做的好,这些地契吗,本公子自有妙用。”说罢,心情愉悦的走出了书房,留下贾芸一脸的疑惑。
回到正房的时候,只见晴雯正在收拾着一只包袱想要出门,忍不住问:“你这是打算去哪里?”
晴雯连忙放下手中的包袱,充满期盼请求道:“公子,眼看就要过年了,奴婢想去亲戚家走一趟,向公子告个假可以吗?”
冯渊有些好奇的问:“哦,你还有亲人吗?”
晴雯的眼神黯淡了下来,有些伤感的说:“其它的亲人从小就失散了,只记得一位表哥,我想去看看他。”
冯渊心中不禁有些怜惜,大度的从怀中拿出一只十两银锭,递给她说:“想去就去吧,不过外面天寒的冻的,你可要小心,多穿点衣服,用不用我让倪二派辆马车送你?”
晴雯接过银锭,感激的说:“不必了公子,奴婢走着去就行,我表哥家离此不远。”
冯渊这才放心,看着晴雯拿起包袱,离开了房间,走出了宅院。
晴雯离开后,房间里显的有些寂寥,正当冯渊想到尤二姐那里缠绵一番时,小红却匆匆进来禀报,说荣国府的一名家丁求见。
只见一名衣着光鲜的家丁双手递来一张请柬,恭敬的说:“冯公子,我们老太君有要事相商,还望公子赏脸移步府上一叙。”
冯渊打开请柬,扫视了一眼,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微笑。想来老太君此番相邀,多半是为了大观园修建之事。
如今林如海尚在人世,林家那笔丰厚的家产便难以触及;再加上他先前盗取了宁国府贾珍的私库,数十万两银子打了水漂。如今单凭荣国府自身的财力,想要支撑起大观园那般规模的工程,只怕力有不逮。
冯渊心中暗忖:贾母素来精明,知道这个外孙女婿手中资财颇丰,定会借着黛玉未婚夫这层关系向他借钱周转。不过这样也好,他若肯帮忙,定会让荣国府欠下他的人情,便可以趁机向荣国府提条件。
冯渊当即披上狐裘大氅,径自往荣国府而去。这一次守门的小厮更加殷勤,不仅不必进行通报,而且还专门安排了一名家丁在前引路,一路将他带到贾母的荣庆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