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科技创途:林骁的非凡之路 > 第395章 檐下藤深,岁月同归

诗曰

老藤绕屋绿成荫,晨灶温粥暖客心。

一针一线缝残岁,半语半言藏旧音。

扶杖犹能寻故步,牵衣尚可伴斜曛。

莫言迟暮无多景,尚有亲情满院深。

林骁把最后一根木钉敲进东厢房的门框时,檐下的牵牛花正好开了,紫莹莹的花瓣上还沾着晨露。他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看了眼日头——已过辰时,暖融融的阳光透过葡萄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织出张晃动的网,像极了母亲年轻时织的粗布。

“阿骁,来吃早饭了!”母亲的声音从堂屋传来,带着些微的沙哑。她这几日总说嗓子干,却还是天不亮就起身烙饼,说“晚晴丫头爱吃刚出锅的”。

林骁应着,放下锤子往堂屋走。刚到门口,就看见父亲正扶着墙慢慢挪步,手里的拐杖在青砖地上敲出“笃笃”的响。父亲的腿疾入秋后重了些,走平路都要歇两歇,却总爱在清晨绕着院子转一圈,说“看看哪块砖松了,哪棵草该除了”。

“爹,我扶您。”林骁上前搀住父亲的胳膊。父亲的胳膊比去年更细了,皮肤松垮垮地裹着骨头,像风干的树枝。

“不用,我还走得动。”父亲摆摆手,却还是把大半重量靠在了他身上,“你娘烙了葱油饼,快去吃,凉了就不香了。”

堂屋里,母亲正把粥盛进粗瓷碗,蓝布围裙上沾着点面粉。晚晴坐在炕沿,帮着把筷子摆整齐,辫梢的红头绳晃呀晃,像只停在肩头的蝴蝶。“林大哥,门框钉好了?”她抬头笑,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

“好了,比原来结实。”林骁坐下,接过母亲递来的饼,葱油的香气钻进鼻腔,暖得人心里发颤。他看了眼母亲的手,指关节肿得像个小萝卜,却还在给父亲剥鸡蛋,蛋壳剥得干干净净,连点碎渣都没有。

“你爹昨儿说,西屋的窗纸该换了,风一吹就响。”母亲把鸡蛋放进父亲碗里,又给晚晴夹了块饼,“吃完了你去糊上,用新打的糨糊,粘得牢。”

“我去吧,”晚晴抢着说,“我娘教过我糊窗纸,说要把纸裁得比窗框大出半寸,才不容易破。”

父亲笑着点头:“还是丫头细心。我年轻时糊窗纸,总裁得刚刚好,过不了仨月就裂口子。”

林骁看着他们说话,心里像被温水泡着。前几日去镇上买糨糊,遇见当年的老伙计,说北边的镖局缺个总镖头,出的价钱比他做木匠一年挣的还多。林骁摇摇头,说家里的窗纸该换了,爹娘的棉衣也该拆洗了。老伙计骂他“没出息”,他却笑了——这“没出息”的日子,才是他这辈子最想要的安稳。

饭后,晚晴搬来梯子,开始糊西屋的窗纸。她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把纸铺平,林骁站在下面扶着梯子,时不时递过糨糊。阳光落在晚晴的侧脸,绒毛看得清清楚楚,她的鼻尖沾了点糨糊,像颗小小的白痣,引得林骁直想笑。

“林大哥,你笑啥?”晚晴低头看他,眼睛弯成了月牙。

“没笑啥,”林骁赶紧摆手,“就是觉得你糊得好,比我强。”

晚晴的脸一下子红了,低头继续糊纸,声音细若蚊蚋:“等糊完了,我帮婶纳鞋底吧,她前几日说眼睛花,认不清针脚。”

“好。”林骁应着,心里暖烘烘的。他想起前几日晚晴红着脸说“想绣个百子图当嫁妆”,母亲乐得合不拢嘴,连夜翻出压箱底的丝线,说“这是我当年陪嫁的,给丫头用正好”。

母亲坐在廊下的竹椅上,看着他们忙活,手里拿着个布包,慢慢拆着。布包里是件半旧的蓝布衫,是父亲年轻时穿的,肘部磨破了个洞,母亲要补好给林骁冬天穿。“你爹年轻时总爱穿这件,”她忽然开口,声音慢悠悠的,“说这布结实,能扛住镰刀划。”

父亲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抽着旱烟,烟袋锅是林骁新做的,用的是块老枣木,雕了朵小小的菊花。“那时候穷,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破了就补,补了又破,”他吐了个烟圈,“哪像现在,阿骁能自己做新的。”

林骁笑了。他现在做木匠的手艺,一半是父亲教的,一半是自己琢磨的。父亲年轻时在镇上的木匠铺当学徒,后来回村种地,刨子却一直没丢,总在农闲时做点小板凳、小木箱,给家里添些物件。那些带着木头清香的记忆,是他童年里最踏实的味道。

窗纸糊好时,日头已爬到头顶。晚晴从梯子上下来,额角渗着细汗,林骁递过帕子,上面绣着对戏水的鸳鸯,是晚晴前几日刚绣好的。“歇会儿吧,”他说,“我去烧点水。”

“我去吧,”晚晴接过帕子擦着脸,“婶说你腰疼,别累着。”

母亲在一旁笑着:“看看,还没过门就护上了。”

晚晴的脸更红了,转身往灶房走,辫子在身后甩成两道弧线。林骁看着她的背影,心里像揣了个暖炉,热烘烘的。他知道,这日子就该这样——有糊窗纸的糨糊香,有纳鞋底的线轴转,有亲人在旁,有爱人在侧,像棵老藤,慢慢缠绕,把岁月缠成温暖的模样。

午后,林骁开始给父母的炕加层棉垫。棉花是晚晴娘送的,新弹的,白得像雪。他把棉花铺在粗布上,一点点铺匀,母亲坐在旁边帮忙牵线,针穿过布面的声音“沙沙”响。

“你爹这几日总说炕硬,翻来覆去睡不着,”母亲忽然说,声音低了些,“我知道他是怕麻烦你,才没说。”

林骁心里一酸。父亲的腰疾是老毛病了,年轻时在地里摔过,这些年越来越重,却总说“没事”,照样帮着喂鸡、浇菜,不肯闲着。“等棉垫做好了,再给炕烧热点,”他说,“保证爹睡得香。”

父亲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捆艾草,是刚从田埂上割的。“端午快到了,晒干了挂门上,”他笑着说,“你娘说这东西能驱邪。”他的手抖得比前几日更明显,艾草捆了好几次都没捆好,被林骁接过去捆结实。

“爹,您歇着吧,这些事我来做。”林骁把艾草挂在门楣上。

“没事,活动活动舒坦。”父亲摆摆手,坐在炕沿上,看着林骁铺棉花,“阿骁,你说这老屋,要不要再修修?东墙的砖好像又松了。”

“修,明日我就去镇上买些水泥。”林骁说,“不光修墙,我再给您二老做个新的靠椅,您说现在这个坐着不舒服。”

父亲笑了:“你这孩子,啥都记着。”

晚晴从灶房端来茶水,听见他们说话,笑着说:“阿叔阿婶要是想住得更舒坦,不如把南院也收拾出来,盖间新的,朝阳,冬天暖和。”

“不用不用,”母亲连忙摆手,“这老屋住惯了,哪都不想去。再说,这院里的葡萄架是你叔年轻时种的,这棵石榴树是阿骁出生那年栽的,都有感情了。”

林骁看着院里的葡萄架和石榴树,突然觉得,这老屋就像爹娘的骨头,就算旧了、松了,也舍不得换,因为每一块砖、每一根木,都刻着日子的痕迹——是父亲种葡萄时洒下的汗,是母亲摘石榴时露出的笑,是他小时候爬树摔下来时,父亲背着他去看大夫的脚印。

傍晚时,晚晴要回去了,母亲往她篮里塞了满满一篮新摘的黄瓜,还有两个刚烙的葱油饼。“让你爹娘也尝尝。”

“谢谢婶。”晚晴笑着,又转头对林骁说,“明儿我来帮婶拆棉衣吧,正好学学怎么引线。”

“我去接你。”林骁点头,送她到院门口。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晚晴的辫梢扫过他的胳膊,像根软乎乎的羽毛。“棉垫做好了,让阿叔试试,”她说,“要是软了硬了,我再帮你改。”

“好。”林骁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等忙完这阵,我带你去后山看看,那里的映山红开得正好。”

晚晴的眼睛亮了,像落了两颗星子,她“嗯”了一声,转身快步走了,红头绳在身后飘成一道弧线,像天边的晚霞。

回到家,见父母正坐在廊下看夕阳。父亲的手搭在母亲的膝头,母亲的头靠在父亲的肩上,两人都没说话,却像说了千言万语。林骁拿过薄毯,轻轻盖在他们身上。

“爹,娘,棉垫快做好了,明儿就能用。”他轻声说。

“嗯。”父亲应着,眼睛没离开夕阳。

“那我去把东墙的砖再检查检查,省得夜里下雨渗水。”

“去吧,慢点。”母亲的声音软软的,带着点困意。

林骁拿起锤子,走到东墙下。暮色渐浓,砖缝里的草被他一根根拔掉,指尖沾着湿润的泥土。他一边敲着松动的砖,一边想着明日要做的事:买水泥修墙,给父母做靠椅,帮晚晴搭绣架……这些事像散落的珠子,串起了一天天的日子,平凡,却踏实。

他想起傍晚时,父亲牵着母亲的手走在夕阳里,母亲的脚步有些蹒跚,父亲便走得很慢,一步一步,像在丈量着岁月的长度。那时他就想,等东墙修好了,他要在院角搭个凉棚,等夏天来了,就和爹娘、晚晴一起坐在凉棚下,吃着西瓜,听父亲讲那些讲了无数遍的往事——讲他怎么背着母亲走了三十里山路求医,讲他怎么在铁匠铺打了三天三夜,才打出那只银镯子。

夜色漫上来,檐角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当响,像在数着日子,一声,又一声,慢腾腾的,却格外安心。林骁知道,这老屋总会旧的,爹娘总会老去,但只要他在,就会一点点修,一点点补,让这旧屋里的日子,永远暖着,亮着。

就像此刻,灯还亮着,茶还温着,亲人还在身边。这,便是最好的岁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