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科技创途:林骁的非凡之路 > 第351章 竹院听风,梅罐藏秋

诗曰

竹院风摇影,梅罐藏秋光。

忘名犹识暖,无语亦知香。

孙绕膝前闹,翁依榻上详。

流年催鬓白,不改是家常。

一、竹篱筛风

清晨的风带着秋凉,穿过院角的竹篱,筛下满地细碎的光影。林骁坐在竹编的躺椅上,膝头盖着块星蓝花布毯,是苏约去年用林晚寄来的布料缝的,边角处还绣着小小的“安”字。他眯着眼看竹篱外的野菊,黄灿灿的一片,像撒了地的碎金子,风一吹,影子就在他手背上晃,像谁在轻轻挠痒。

“爷爷,你看我摘的花!”小外孙举着束野菊跑进来,花茎上还沾着露水,差点绊倒在竹篱的缝隙里。林骁眼疾手快地拽住他的后领,把人拉到膝前,指尖刮了下孩子的鼻尖:“毛躁鬼,跟你爹小时候一个样,跑起来像被狼撵。”孩子咯咯地笑,把花往他怀里塞,花瓣上的露水蹭了他满衣襟,像落了串碎珍珠。

竹篱是他亲手扎的,当年林毅刚上小学,总爱趴在院墙上看邻居家的竹鸡,他就砍了院后的毛竹,劈成细条编了这道篱。竹条泛着浅黄的光,被岁月磨得光滑,有些地方还留着林毅换牙时啃出的牙印,像串歪歪扭扭的省略号。风穿过竹篱的缝隙,“沙沙”地响,林骁忽然想起林毅小时候总爱对着竹篱喊“回声回声”,那时的回声清亮,带着童音的脆,如今再听,风声里竟掺了自己的咳嗽声,像被砂纸磨过的木头。

“外公,这竹条会疼吗?”小外孙摸着竹篱上的牙印问,小手还在自己换牙的牙龈上按了按。林骁把孩子抱得更稳些,指腹摩挲着那些浅浅的牙印,像在触摸当年的时光:“不疼,它们记着这些呢,记着就不孤单。”风又起,竹篱轻轻摇晃,影子在他花白的鬓角跳着,像在应和他的话。

二、梅罐酿秋

廊下的木架上,摆着个青釉梅罐,罐口用红布扎着,绳结是苏约教的“吉祥结”,说是能锁住香气。林骁拄着竹杖站起来,挪到木架前,解开绳结时,一股甜香“呼”地涌出来,混着酒气和梅香,差点把凑过来的小外孙熏得打趔趄。

“这是去年的青梅酒,”他用手指敲了敲罐身,声音闷闷的,像敲在陈年的木头桌上,“你娘寄来的梅子,说比星港买的甜。”罐沿结着层薄薄的白霜,是酒气凝的,他用指尖沾了点,抿在嘴里,眯着眼咂摸——比去年烈了些,大概是苏约偷偷多加了两斤冰糖。

小外孙踮着脚够罐口,鼻子快贴到红布上了:“能给我尝口吗?”林骁笑着把他往后拨了拨,重新扎好红布:“小孩子家喝什么酒,等你长到能扛起这罐酒了,再给你满上一碗。”他忽然想起林晚小时候,也是这样踮着脚够橱柜上的糖罐,那时的糖罐是粗陶的,摔了三次,最后用铜片补了底,现在还摆在厨房的架子上,装着孩子们爱吃的水果糖。

梅罐旁边,堆着些晒干的星蓝花,是苏约夏天收的,说要缝进小外孙的棉袄里。林骁拿起朵干花,凑到鼻尖闻,香气淡得像回忆,却足够勾出些画面:苏约坐在廊下翻晒花,阳光落在她发间,白头发比黑头发多了,可绾发的红头绳,还是当年他在黑市换的那根,褪色成了浅粉,却一直没舍得扔。

“外公,你的手怎么老抖呀?”小外孙指着他拿花的手问。林骁赶紧把花放下,手往布毯里缩了缩,像被戳中了心事:“老了呗,机器用久了还掉零件呢。”话虽这么说,他还是稳稳地提起梅罐,往屋里挪——当年能一手拎俩这样的罐子,如今却得贴着墙根走,每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三、灶烟绕膝

厨房的烟囱正冒着烟,苏约在里面忙活,铁锅“滋啦”响着,是在煎鱼。林骁抱着小外孙站在门口,看她系着蓝布围裙,背影比竹篱还瘦,却挺得笔直。“娘,少放辣,孩子在呢。”他喊了声,声音有些发飘,像被烟呛着了。苏约回头瞪了他一眼,手里的锅铲“当当”敲着锅沿:“知道知道,就你疼外孙!”

灶台上摆着个粗瓷碗,里面是腌好的梅干,是林毅上周送来的,说“这是星港新出的口味”。林骁捏了颗放进嘴里,酸得眯起眼,小外孙在他怀里笑得直扭,说“外公像只皱脸的老猫”。他没恼,反而往孩子嘴里也塞了颗,看着小家伙酸得直吐舌头,自己笑得咳嗽起来,眼泪都呛出来了。

灶膛里的火“噼啪”响,苏约添了根柴,火星子溅到灰里,映亮了她鬓角的白发。“当年你爹也爱这么逗你,”她忽然开口,没回头,“给你吃酸梅,看你哭了又偷偷给糖,结果被你娘追着打。”林骁摸着怀里孩子的头,喉咙有些发紧:“那时候的酸梅,还是野山摘的,比这星港的酸。”

“可不是嘛,”苏约把煎好的鱼盛进盘里,香气瞬间盖过了梅干的酸,“你娘总说,酸梅要配着糖吃才不涩,日子也一样。”她端着鱼走出来,看见林骁怀里的孩子正伸手抓梅干,顺手拍掉孩子的手:“饭前不许吃零嘴!”语气凶巴巴的,却往孩子兜里塞了颗水果糖。

夕阳把厨房的影子拉得很长,林骁抱着小外孙,看苏约在灶台和餐桌间转,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里,混着孩子的笑和自己的咳嗽。他忽然觉得,那些记不清的名字、想不起的细节,其实都藏在这烟火里——竹篱的风、梅罐的香、灶上的鱼,还有身边人眼角的笑纹,早把日子酿成了最稠的酒,不用记,也忘不掉。

四、灯下刻字

晚饭过后,小外孙吵着要学写字,林骁找出那方旧砚台,往里面倒了点清水,用墨锭慢慢磨。墨是林晚寄的“松烟墨”,比当年在战俘营用的锅底灰细腻多了,磨着磨着,砚池里就漾开片浓黑,像把夜色揉碎了放进去。

“写个‘家’字吧,”苏约搬了张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着孩子趴在桌上,小手攥着毛笔,像握着根烧火棍,“当年你教毅骁写这个字,他把宝盖头写成了草帽。”林骁的手果然顿了下,墨锭在砚台上划出道浅痕:“你记性比我好。”话里带着叹,却没真的恼。

小外孙的笔尖在纸上戳了个黑点,嚷嚷着“墨跑了”。林骁握住他的小手,慢慢把笔往起提:“别急,让墨听话。”笔尖在纸上拖出横,又顿出竖,一个歪歪扭扭的“家”字渐渐成型,宝盖头真的像顶歪草帽。“比你爹当年强,”林骁夸了句,眼角的皱纹堆起来,像盛着月光,“他当年写的,连狗都认不出是字。”

苏约笑着往砚台里添了点水:“就你会说。”她的手指轻轻拂过林骁的手背,那里有块疤,是当年为了抢回被抢走的粮袋,被刺刀划的,如今淡成了浅白的线。“明天让毅骁带些宣纸来,”她轻声说,“这孩子有兴趣,就得教。”

灯影落在砚台上,把三个字映得清清楚楚:林骁的“家”,笔锋沉稳;孩子的“家”,歪歪扭扭;还有苏约刚才趁他们不注意,在角落写的小“家”,笔画温柔,像个拥抱。风从竹篱外吹进来,带着野菊的香,砚池里的墨轻轻晃,把三个“家”字晃成了一团,像融在一起的糖。

夜色渐深,小外孙趴在桌上睡着了,嘴角还沾着点墨。林骁把他抱到床上去,盖好被,回来时看见苏约正用布擦砚台,墨汁在布上晕开,像朵黑牡丹。“该歇了,”他说,声音里带着倦,却很稳,“明天的竹篱,还得补两根条子。”

苏约把布晾在绳上,回头看他:“嗯,我把梅罐的红布换块新的,去年的有点褪色了。”

月光穿过竹篱,在地上织着网,把两个相着走向里屋的影子,网在了正中央。那些记不清的、想不起的,都成了这网里的星,闪着暖光,不刺眼,却足够照亮脚下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