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看着夏知秋发来的那个敲打表情,嘴角微扬。
他手指在屏幕上点了点:“这么关心我的八卦?不像你风格啊。”
对方输入了半天,最后只回了个:“滚。看你的动漫去了。”
李伟能想象到她有点恼又不好发作的样子,这种起始阶段的微妙互动,让他觉得有点意思。
这种轻松调动对方情绪、自己却游刃有余的感觉,确实不错。
张裴凑过来瞥见他手机屏幕,贼兮兮地笑:“伟哥,跟哪个妹子聊这么欢?一脸春心荡漾的。”
李伟锁屏手机,淡淡道:“没谁。一点正事。”
“得了吧,”张裴一副看穿一切的表情,“你这笑跟我表哥网上赌赢了钱似的。”
李伟挑眉,觉得这比喻有点意思:“赌?也算吧。不过赌的不是钱。”
“那赌啥?”
“人生。”李伟半开玩笑半认真,没打算深入解释。
男女之间那点事,有时候确实像一场豪赌,只是他习惯掌握主动权。
他享受的是这种掌控节奏、而非结果本身的过程。
他下意识翻了翻其他聊天记录,宋颜颜的头像安安静静,没任何私聊消息。
他略感意外,但也没太在意。
对他示好的人不少,但他并不急于回应,更愿意保持自己的节奏。
接下来几天的军训,李伟确实成了“景点”。
不光本年级的,甚至有些学长学姐都特意绕到操场边,想看看被李美玲点名的新生长什么样。
这种被多方关注、甚至被当作“景观”围观的感觉,他处理得轻松自在。
理工大学贴吧里,偶尔也能刷到带着他名字的帖子,多半和李美玲、宋颜颜这些名字扯在一起。
评论里说什么的都有,有羡慕的,也有不少骂他装、骂他炒作的声音。
马中良气得想替他争辩,李伟反而拦住了:“骂也是热度。”
“他们越讨论,知道的人越多,以后店开了,说不定还能多几个客人。”
他真没往心里去,甚至觉得有点好笑。
能将负面议论转化为潜在商业价值,这种思维角度本身就与众不同。
军训最后一天,正好赶上周末。
张裴张罗着:“兄弟们,连晒十几天了,明天去海洋公园放松一下?我请客!”
马中良第一个响应,李燕洲也点了头。
问到李伟时,他摇了摇头:“你们去玩,我得回趟家。”
“回家?这么恋家?”张裴有点不理解。
“嗯,我妈带我妹去我爷爷家吃饭,我得去。”李伟没多解释。
比起和同学出去玩,他更愿意参与家庭聚会,这份对家庭的重视,确实让他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些。
在同龄人追求玩乐时,他选择回归家庭责任,这份选择凸显了他的早熟和温情。
李伟到家时,门还没开,就听到里面传来妹妹小丽脆生生的声音:“是哥哥回来了吗?”
门一开,一个小身影就扑了出来,兴奋地抓住他的手往屋里拉:“哥哥!快进来!爷爷奶奶都来啦!”
小丫头叽叽喳喳地说着这几天幼儿园的趣事,李伟耐心听着。
之前被围观、被议论的那点烦躁感,瞬间就被这纯粹的亲近治愈了。
家人毫无保留的欢迎和依赖,是最有效的情绪舒缓剂。
父亲老李和母亲刘英在厨房忙着,爷爷坐在客厅看报。
家里生意走上正轨,氛围轻松了不少。
“爷爷。”李伟走过去,拿出一个信封,“之前超市周转,多亏您帮忙。爸让我先把这个还您。”
爷爷放下报纸,没急着接钱,先打量他:“听说你在学校闹出不小动静?”
李伟笑了笑:“一点小事,传这么快?”
“年轻人有点锋芒正常,但别忘了根本。”爷爷点了点他,“心思活是好事,你那店琢磨得怎么样了?”
“正在弄,差不多了。”李伟答道,“主要还是得吸引人流量。”
这时,小丽又跑过来,献宝似的拿出自己画的画:“哥哥你看!我画的全家福!这是你开的店吗?”
画上歪歪扭扭有个小房子,旁边还站着个小人。
李伟看着画,心里一动,或许店里也可以搞个“亲子区”?
能从妹妹稚嫩的涂鸦中捕捉到商业灵感,这种敏锐度也是种天赋。
饭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
李伟给爷爷敬酒:“谢谢爷爷之前援手。”
爷爷满意地点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能想着自己干点事,比什么都强。”
这种长辈支持晚辈,晚辈懂得感恩的家庭氛围,让人感觉格外温暖。
家族成员间的相互扶持与肯定,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后盾。
饭桌上香气扑鼻,爷爷特意做了李伟爱吃的臭鳜鱼。
奶奶和妈妈刘英看着他晒黑的脸,忍不住心疼地念叨。
爸爸老李则忙着给爷爷倒酒敬酒,感谢他对家里超市生意的支持。
妹妹小丽最活跃,围着他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对大学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