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6章 做青瓷就像熬汤,火候、时间都要刚刚好,急不得

三月的四川成都,蜀锦织造技艺传习所里,织机的“咔嗒”声此起彼伏。樊赟、倾喃和凰慕围在一台清代遗存的花楼织机旁,看着非遗传承人张师傅操作——张师傅坐在织机上层,双手提着数十根经线,下层的学徒则配合着投梭、打纬,两人默契协作,用五彩丝线慢慢织出“芙蓉锦鲤”纹样。“蜀锦讲究‘通经断纬’,一根经线错了,整幅锦缎的纹样都会乱,”张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就像你们拍短剧,一个细节错了,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非遗传承从来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次她们筹备的“蜀锦”主题短剧《锦官城旧事》,以民国时期的蜀锦作坊为背景,讲述一位女织工在战乱中守护祖传花楼织机,最终让蜀锦技艺重获新生的故事。为了还原民国蜀锦作坊的场景,樊赟特意从传习所借了三台老织机,还根据老照片复刻了民国织工的工装——浅灰色短褂配黑色布裤,腰间系着绣花围裙,既方便操作织机,又透着蜀地女子的利落。

凰慕在剧本里,把蜀锦与“家国情怀”悄悄融合:主角会在锦缎上织出“山河无恙”的暗纹,送给奔赴前线的亲人;作坊面临倒闭时,她用蜀锦纹样设计成手帕、荷包,让传统技艺适应新的生活需求;结尾处,老年主角带着年轻织工,在修复好的花楼织机上织出“民族团结”的纹样,寓意蜀锦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很多人觉得蜀锦只是贵重的布料,”凰慕和张师傅交流时说,“我们想通过故事告诉大家,蜀锦里藏着织工的心血,也藏着中国人的精神。”

倾喃饰演的“女织工”,为了演好操作花楼织机的戏份,提前两个月来传习所学习。刚开始她连提经线都觉得吃力,数十根丝线在手里缠成一团,张师傅笑着教她:“提经线要记清‘色卡顺序’,就像记台词一样,熟了才能顺手。”后来拍“主角独自织锦”的戏份时,倾喃坐在花楼织机上,双手熟练地提线、放梭,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手中的丝线上,五彩的蜀锦在织机下慢慢展开,连张师傅都忍不住称赞:“这动作、这神态,比我们传习所的学徒还像老织工。”

六月,《锦官城旧事》的拍摄进入尾声,三人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浙江龙泉,筹备“龙泉青瓷”主题短剧《青釉千年》。龙泉窑遗址旁的青瓷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正拿着一把修坯刀,给刚拉好的坯体修形——他要做的是经典的“梅子青”碗,坯体的弧度、厚度都要精准把控,“梅子青的釉色要像青梅一样温润,坯体要是太厚,釉色就会发暗;太薄,又容易烧裂,”李师傅指着窑里刚出的青瓷,“做青瓷就像熬汤,火候、时间都要刚刚好,急不得。”

樊赟这次的任务是设计剧中的“青瓷道具”,她跟着李师傅学做“粉青釉”茶杯——先在坯体上施一层薄釉,晾干后再施第二层,反复三次,才能让釉色达到温润如玉的效果。“之前做陶瓷挂坠只需要简单上釉,没想到青瓷的釉色这么讲究,”樊赟看着自己做好的茶杯,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青蓝色,“每一道工序都藏着老匠人的智慧,我们拍短剧,就是要把这些智慧拍给更多人看。”

凰慕在剧本里,设计了“祖孙三代守护龙泉窑”的故事:爷爷是老窑工,一辈子都在烧青瓷;父亲想把窑厂改成现代工厂,与爷爷产生矛盾;孙女在国外学设计,回来后用现代审美重新设计青瓷纹样,既保留传统釉色,又加入时尚元素,让龙泉青瓷走进年轻人的生活。“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青瓷老气,”凰慕和编剧组讨论时说,“我们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青瓷也能很时尚。”

倾喃饰演的“孙女”,需要展现对青瓷的热爱与创新。拍摄“孙女设计新纹样”的戏份时,她坐在窑厂的院子里,手里拿着画笔在坯体上画“现代几何纹”,旁边放着爷爷传下来的老青瓷碗——碗上的“冰裂纹”与坯体上的新纹样形成对比,却又和谐统一。“演这个角色时,我总想起我们做汉服时的创新,”倾喃说,“把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结合,让更多人喜欢,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拍摄“新青瓷出窑”的戏份时,剧组特意选在凌晨——当窑门打开,带着热气的青瓷被一件件取出,“梅子青”的碗、“粉青釉”的瓶,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倾喃饰演的孙女看着这些青瓷,眼里满是激动与自豪。这场戏拍了一遍就过,导演说:“这种从心里流出来的情绪,比任何演技都珍贵。”

九月的竖店,“非遗影视联盟”迎来了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三人联合联盟里的传承人,在竖店影视基地举办了一场“非遗影视嘉年华”——现场搭建了蜀锦织造区、龙泉青瓷体验区、皮影表演区,游客可以亲手织一段蜀锦、画一个青瓷坯、看一场皮影戏,还能观看《锦官城旧事》《青釉千年》的精彩片段。

嘉年华当天,张师傅带着传习所的织工,在现场演示花楼织机操作;李师傅则教游客做简单的青瓷坯;赵师傅的皮影戏班,演起了《灯影里的乡愁》里的经典片段,引得孩子们围在幕布前看得入迷。樊赟、倾喃和凰慕穿着自己设计的“非遗元素汉服”——樊赟的汉服上绣着蜀锦纹样,倾喃的汉服领口用青瓷釉色染制,凰慕的汉服裙摆印着皮影图案,三人忙着给游客讲解非遗知识,脸上满是笑容。

有位从国外回来的华人,在蜀锦织造区织了一段“福”字锦缎,激动地说:“小时候在奶奶家见过蜀锦,没想到现在还能亲手织,你们的短剧让我想起了家乡的文化。”还有一对年轻夫妇,在青瓷体验区做了一对情侣杯,说要当作结婚纪念:“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非遗也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十月,三人收到了一个重磅消息:她们拍摄的《青釉千年》,获得了“全国非遗影像大赛”金奖,邀请她们去北京领奖。领奖台上,樊赟代表团队发言:“这个奖项不是给我们三个人的,是给所有坚守非遗的老匠人,给所有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未来,我们会继续用镜头讲好非遗故事,让更多人爱上中国非遗。”

年底,三人坐在柳岸里的院子里,翻着新一年的计划:春天要去安徽拍“徽州竹编”短剧,夏天去福建拍“福州脱胎漆器”,还要联合联盟里的传承人,出版一本《非遗影视故事集》,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匠人故事、非遗知识都记录下来。“咱们从做汉服开始,到现在能带着这么多非遗技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倾喃笑着说,手里拿着刚收到的《锦官城旧事》海外播出许可,“好像走了很远的路,却又觉得只是刚刚开始。”

樊赟点头,拿出一张安徽徽州竹编的照片:“下个月我们去徽州,要学竹编、拍短剧,还要把竹编元素融入汉服设计,让非遗之间也能相互融合、相互成就。”凰慕望着远处的夕阳,轻声说:“只要我们一直坚守初心,带着对非遗的热爱走下去,就一定能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非遗的薪火永远传承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