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2章 别急,古建彩绘就像绣花,得慢慢来,每一笔都要用心

八月的竖店,暑气未消,“传统糕点”主题短剧《唐菓记》的筹备会在剧组会议室召开。樊赟、倾喃和凰慕围坐在长桌旁,面前摊着厚厚的资料——从唐代的“胡麻饼”到宋代的“梅花糕”,从明代的“云片糕”到清代的“绿豆糕”,每一款糕点的做法、形制、背后的民俗故事,都被她们整理成了图文手册。

“《唐菓记》的主角设定为唐代长安城里的女糕点师,她既要还原宫廷糕点的精致,又要让普通百姓吃得起,这个‘雅俗共赏’的冲突点很有意思,”凰慕指着剧本大纲,“我们可以在剧情里加入‘主角改良胡麻饼做法,用草木染给糕点做天然色素’的情节,既体现非遗手艺,又能展现主角的创新精神。”

倾喃作为主演,已经开始研究唐代糕点师的角色状态:“唐代女性做糕点时,多穿窄袖襦裙,方便揉面、塑形,我得练习一下揉面时的手势,既要熟练,又要符合唐代女性的仪态,不能太粗犷。”她还特意从柳岸里带来了提前做好的唐代胡麻饼样品,分给剧组人员品尝:“大家先感受一下唐代糕点的口感,拍对手戏时,讨论‘糕点好不好吃’才更真实。”

樊赟则忙着设计剧中的“糕点道具”。为了还原唐代“酥山”(古代冰淇淋)的样子,她用琼脂、奶油和天然果蔬汁,反复调试配方,还在“酥山”顶部用糖霜做出花朵形状,再插上可食用的薄荷叶,力求既符合史料记载,又能在镜头前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美感。“唐代的糕点讲究‘形味兼具’,道具不仅要好看,还要让观众相信‘这是能吃的’,”樊赟一边给“酥山”做最后的装饰,一边说,“比如这个胡麻饼,我在表面撒了一层磨碎的芝麻,烤的时候特意留了点焦香,镜头里能看到芝麻的颗粒感,还能通过后期音效加一点‘咬脆饼’的声音,让画面更有食欲。”

剧组开机后,三人的配合愈发默契。拍“主角在集市卖胡麻饼”的戏份时,倾喃穿着淡紫色唐代襦裙,站在竹制摊位后,熟练地用木勺将面团压成圆形,再撒上芝麻;樊赟则在镜头外,根据导演的要求,调整“酥山”的摆放角度,确保阳光能照在“酥山”的糖霜花朵上;凰慕坐在监视器旁,随时准备修改台词——当群演说“这饼看着就香”时,她临时加了一句“这芝麻是我从西域买来的,比别家的更脆”,既丰富了剧情,又暗含了唐代的丝绸之路文化。

十月,《唐菓记》刚杀青,三人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古建彩绘”主题短剧《朱漆绘梦》的筹备中。这次的剧本以明代苏州园林为背景,讲述年轻彩绘匠人修复古建彩绘的故事,剧组特意选了竖店新建的“明代园林影视基地”作为取景地。

为了让剧情更专业,凰慕邀请了苏州古建彩绘非遗传承人周师傅来做顾问。周师傅带着三人在园林里走了整整一天,从门楣上的“和玺彩绘”到廊柱上的“旋子彩绘”,逐一讲解纹样寓意和修复技巧:“明代彩绘讲究‘青绿色为主,金饰为辅’,你们看这根柱子上的缠枝莲纹,每一片花瓣的颜色都要从浅到深渐变,修复时不能用现代颜料,得用传统的矿物颜料,才能保留原有的质感。”凰慕认真记下这些细节,在剧本里加入“主角为找矿物颜料,翻山越岭采矿石”的情节,让观众了解彩绘修复的不易。

倾喃这次饰演的是周师傅的徒弟,一个对古建彩绘充满热情的年轻姑娘。为了演好“修复彩绘”的戏份,她跟着周师傅学习简单的彩绘技巧——握笔的姿势要稳,蘸颜料时要控制用量,上色时要顺着木纹的方向。刚开始练习时,她总把颜色涂出轮廓,周师傅笑着安慰:“别急,古建彩绘就像绣花,得慢慢来,每一笔都要用心。”练了半个月后,倾喃终于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缠枝纹彩绘,拍摄时,她握着画笔专注上色的样子,连周师傅都忍不住称赞:“有模有样,像个真正的彩绘匠人。”

樊赟则负责制作剧中的“彩绘工具”道具。她根据周师傅提供的图纸,用檀木做了一套彩绘毛笔,笔杆上刻着简化的缠枝纹;还用陶瓷做了颜料碟,碟底印着明代彩绘常用的“青、绿、金”三色标识。“这些工具不仅是道具,也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樊赟说,“比如这个颜料碟,我特意做成了明代青花瓷的样式,让观众在看剧情时,也能注意到这些细节里的传统文化。”

拍摄“主角修复园林门楣彩绘”的戏份时,剧组搭了三米高的脚手架。倾喃穿着明代窄袖工装,系着布围裙,背着颜料箱爬上脚手架,按照周师傅教的方法,一点点填补彩绘的缺损部分。阳光透过园林的树叶,落在她手中的画笔上,颜料在门楣上渐渐晕开,青绿色的缠枝纹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导演用无人机从高空拍摄,画面里,小小的人影在朱红门楣上专注工作,园林的亭台楼阁在背景里静静矗立,既有修复技艺的专业感,又有古建园林的美感。

收工时,倾喃从脚手架上下来,手臂上沾了不少颜料,却笑得格外开心:“以前只觉得古建彩绘好看,现在自己动手才知道,每一笔都是匠人对文化的坚守。”樊赟递过一瓶水,指着门楣上的彩绘说:“等短剧播出后,肯定会有更多人关注古建彩绘,说不定还会有人来学这门手艺呢。”

十二月的竖店,寒风渐起,《朱漆绘梦》的拍摄进入尾声。三人趁着拍摄间隙,在剧组举办了一场“非遗分享会”,邀请了周师傅、之前合作过的点茶传承人、刺绣匠人,还有剧组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一起交流非遗传承的故事。

分享会上,周师傅展示了自己修复的古建彩绘小样,讲述了年轻时为保护一座明代古寺彩绘,在寺庙里住了三个月的经历;点茶传承人现场演示了宋代分茶技艺,茶汤里渐渐浮现出一朵浅淡的梅花,引得众人惊叹;倾喃则分享了自己从“刺绣爱好者”到“非遗短剧演员”的成长历程,还拿出了自己第一次绣的不完整的缠枝纹绣品,笑着说:“当时觉得很难,现在回头看,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更坚定了传承非遗的决心。”

分享会结束后,有位年轻演员找到三人,说自己想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刺绣:“以前拍古装剧,只觉得汉服好看,现在通过你们的短剧和分享会,才真正了解到背后的文化,我也想为非遗传承出点力。”还有位道具组的工作人员,提议和樊赟合作,开发“古建彩绘纹样文创”:“把明代彩绘的缠枝纹印在笔记本、帆布包上,让更多人能把‘古建之美’带在身边。”

春节前夕,《唐菓记》和《朱漆绘梦》先后在短视频平台上线,很快引发了广泛关注。《唐菓记》里的唐代胡麻饼、酥山,让不少观众开始尝试做传统糕点;《朱漆绘梦》则带动了竖店“明代园林影视基地”的旅游热度,很多游客特意来打卡“剧中彩绘门楣”,还向工作人员询问古建彩绘的知识。

柳岸里的体验店也因此迎来了更多游客。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学做“唐代胡麻饼”,有年轻人来体验“古建彩绘手作”,还有人专门来定制“剧中同款汉服”。樊赟、倾喃和凰慕只要有空,就会回体验店帮忙,教游客做糕点、画彩绘,分享短剧拍摄背后的故事。

正月十五那天,体验店举办了一场“非遗元宵灯会”。院子里挂着印有汉服纹样、古建彩绘、传统糕点图案的灯笼,游客们穿着汉服,手里拿着自己做的胡麻饼,围着篝火唱歌、猜灯谜。樊赟、倾喃和凰慕站在院子中央,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

“咱们从竖店的封闭培训,到现在两部短剧上线,好像做了很多事,又好像只是刚刚开始,”凰慕笑着说,手里拿着一盏印有缠枝纹的灯笼。倾喃点头:“未来还想拍更多非遗主题的短剧,比如‘传统造纸’‘古法酿酒’,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不为人知的非遗技艺。”樊赟望着远处的灯笼,轻声说:“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因为我们的短剧,爱上非遗,愿意成为传承的一份子,这才是我们最想做的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