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4章 劈出来的竹丝要像头发丝一样细,才能编出精致的花纹

七月的柳岸里,荷风漫过巷口,将“诗画汉服体验店”门前的竹帘吹得轻轻晃动。店里的“夏季限定”展区刚布置好——十套“荷塘月色”主题汉服挂在竹制展架上,浅绿的棉麻面料上,有的手绘着“莲叶何田田”的景致,有的用银线绣出小鱼戏荷的纹样,领口还别着用莲蓬壳做的迷你装饰,透着清爽的夏日气息。

倾喃正忙着给一位来定制汉服的姑娘测量尺寸,姑娘指着一套荷叶边襦裙,眼里满是期待:“我下个月要去西湖参加荷花节,想穿这套衣服去拍照,能不能在裙摆加一点会动的小装饰?”倾喃笑着点头:“可以用细棉线把小珍珠串成水滴形状,缝在荷叶纹样的边缘,走路时会轻轻晃动,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姑娘听完,立刻开心地定下了款式。

体验区里,几位游客正围着学徒小苏学画荷花。小苏拿着毛笔,在白色棉布上演示:“先蘸淡墨画荷叶的轮廓,再用深一点的墨色勾叶脉,最后用浅粉色点荷花,不用太规整,自然一点才好看。”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跟着画了一朵“歪脑袋”的荷花,孩子在旁边咯咯笑:“妈妈,你的荷花好像在睡觉呀!”小苏笑着说:“这是‘睡美人荷花’,独一无二的呢!”

樊赟则在店里的小茶桌旁,和荷兰博物馆的负责人视频沟通特展细节。“特展的‘非遗手作区’,我们计划带二十套草木染材料包,里面有提前熬好的荷花染液、棉布和画笔,”樊赟指着桌上的材料包样品,“观众可以现场染一块小布艺,带走当纪念。”对方连连称赞:“这个想法太好了!能让观众亲身体验非遗,比单纯看展更有意义。”

九月初,柳岸里的桂花渐渐开了,空气中飘着甜香。“轻折柳”团队开始筹备秋季的“竹文化非遗周”活动——既要推出“竹纹诗画汉服”新系列,还要在体验店举办竹编、竹染手作课,邀请浙江竹编巷的老匠人来现场教学。

凰慕特意去了趟竹编巷,和老匠人陈师傅一起挑选竹材。“这次要做的竹编发簪,得用三年生的毛竹,纤维细且有韧性,”陈师傅拿着一根竹条,给凰慕演示如何劈丝,“劈出来的竹丝要像头发丝一样细,才能编出精致的花纹。”凰慕认真记下每一个步骤,还拍下视频,回去后教给工作室的学徒们。

“竹纹诗画汉服”的设计也有了新创意——樊赟提议用竹纤维面料制作汉服,既透气又环保,再用墨色在衣摆画几竿竹子,配上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诗句,袖口则用竹编工艺做装饰,把竹文化的“刚”与诗画的“柔”结合起来。倾喃还在配饰上花了心思,用竹丝编了迷你竹篮挂坠,里面装着小小的干桂花,走路时会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非遗周开幕当天,体验店门口搭起了竹制凉棚,陈师傅带着学徒们现场编竹篮、做竹簪,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一位老先生看着陈师傅编竹篮,忍不住感叹:“我小时候家里的竹篮都是这样编的,现在很少见了,你们能把这手艺传下来,真是太好了!”陈师傅笑着说:“现在年轻人也喜欢竹编,你看这竹编发簪、竹篮挂坠,都成了新时尚。”

活动期间,“竹纹诗画汉服”也收获了不少订单。有位大学老师定制了一套,说要穿去参加传统文化研讨会:“这套衣服把竹的气节和诗的意境结合起来,太符合研讨会的主题了。”还有位年轻姑娘,买了一个竹编挂坠,挂在自己的“荷塘月色”汉服上:“这样夏天和秋天的元素就都有了,一年四季都能穿。”

十一月的柳岸里,寒风渐起,工作室的陶瓷工坊里却暖意融融。李师傅正带着大家制作“冬季梅香陶瓷”——在素白的瓷盘上,用红色釉料画一枝寒梅,再用金色写一句“墙角数枝梅”,这些陶瓷将作为“竹文化非遗周”的纪念品,也会摆进体验店的文创区。

樊赟、倾喃和凰慕则在忙着准备荷兰特展的展品。她们挑选了二十套最具代表性的“诗画汉服”,从春季的“桃花诗”到冬季的“雪梅”,每一套都配上对应的诗画卡片和双语解说;还带上了孩子们在“学生诗画汉服秀”上的设计草图和手作,以及二十套草木染材料包和竹编小饰品。

出发去荷兰前,三人特意去了那所合作的中学,和孩子们告别。朵朵拿着自己画的梅花明信片,递给樊赟:“老师,这是我画的梅花,你们带去荷兰,让外国朋友也看看我们的画。”孩子们还一起录了一段视频,用中文和简单的英语说:“欢迎来中国了解非遗文化!”看着孩子们真诚的笑脸,三人心里满是温暖。

十二月初,荷兰博物馆的“诗画汉服特展”正式开幕。展台上,“诗画汉服”依次陈列,旁边的屏幕上播放着孩子们的视频和汉服制作过程;“非遗手作区”里,不少观众排队体验草木染,一位荷兰女士染了一块浅粉色棉布,开心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做中国传统染布,颜色太漂亮了,我要把它做成围巾。”

特展期间,三人还举办了“诗画汉服分享会”,向观众介绍中国的汉服文化和诗画艺术。有位观众提问:“如何才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非遗文化?”樊赟笑着回答:“我们可以把非遗和年轻人喜欢的元素结合起来,比如把诗画印在衣服、彩妆上,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让年轻人觉得非遗不是老古董,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使用的美好。”

分享会结束后,一位当地的文化学者找到三人,希望能合作开展“中荷非遗交流项目”,邀请中国的非遗匠人去荷兰教学,也把荷兰的传统工艺带到中国。三人欣然答应,约定明年详细讨论合作方案。

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观众们对着“诗画汉服”驻足欣赏,听着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赞叹,三人心里满是成就感。樊赟望着窗外的雪景,轻声说:“咱们从柳岸里的小工作室出发,现在能把中国的非遗文化带到荷兰,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