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三女主 > 第3章 偶尔还会互相调侃“穿汉服种地,还是头一回”

腊月的柳岸里,寒风裹着细碎的雪粒子,敲打着“轻折柳”工作室的玻璃窗。室内却暖意融融,樊赟正拿着刚染好的淡红色丝线,在米白色棉布上勾勒“立春”主题汉服的纹样——几枝抽芽的柳枝,两只衔泥的燕子,针脚细密,透着早春的生机。“二十四节气主题汉服,得把每个节气的‘灵’气绣出来,”她对着设计稿喃喃自语,旁边的桌上,摊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和各地节气习俗的资料,“立春要柳芽、燕子,雨水得有雨滴、杏花,惊蛰就绣春雷、虫豸,每个纹样都得有说法。”

倾喃端着刚煮好的姜茶走过来,看着纹样笑着说:“我查了资料,南方立春有‘咬春’吃萝卜的习俗,北方会剪春幡,咱们可以在立春汉服的袖口,绣个迷你萝卜缠花,再把春幡做成发带配饰,南北习俗都兼顾到。”凰慕也凑过来,手里拿着节气礼盒的初步方案:“每套节气汉服都配个‘节气手账’,写清楚节气的由来、习俗,再放个对应的手作材料包——比如雨水节气,就给孩子准备做杏花贴纸的材料;惊蛰节气,放捏小虫子的彩泥,让孩子边玩边学。”

三人一拍即合,当即分工:樊赟负责汉服纹样设计和制作,倾喃整理节气资料、设计手账内容,凰慕则联系面料厂和印刷厂,确保春节后能顺利开工。为了让纹样更贴合节气,她们还特意请教了市文化馆的民俗专家——专家建议在清明汉服上绣青团纹样,端午加艾草,中秋缀桂花,冬至则绣饺子或汤圆,“这些都是老百姓最熟悉的节气符号,孩子一看就懂。”

春节刚过,工作室就忙着赶制“二十四节气”汉服样品。第一批做的是立春、雨水、惊蛰三款——立春汉服用淡绿色襦裙,裙摆绣柳枝燕子,袖口别着萝卜缠花;雨水汉服是浅蓝色,领口绣雨滴杏花,配着可拆装的雨滴发簪;惊蛰汉服选了浅棕色,衣摆绣着卡通版的小虫子,腰间系着春雷形状的小铃铛,走路时叮当作响。

样品做好那天,她们邀请了之前合作过的幼儿园小朋友来试穿。五岁的乐乐穿上惊蛰汉服,晃着腰间的铃铛,兴奋地说:“小虫子在我衣服上睡觉,铃铛一响它们就醒啦!”家长们也连连称赞,有位妈妈说:“以前教孩子认节气,总觉得抽象,现在穿汉服、看纹样,孩子自己就记住了,还会主动问‘妈妈,下一个节气是什么呀’。”

就在“二十四节气”汉服筹备得如火如荼时,市郊的“禾下梦农场”主动找上门来——农场主老周是位返乡创业者,想通过“农耕 非遗”的模式,让城里孩子体验田园生活,希望“轻折柳”能设计一套“农耕主题”非遗汉服,再合作开展亲子农耕活动。

樊赟和倾喃跟着老周去农场考察时,正是初春播种的季节。田埂上,农民们在翻土;大棚里,草莓长势正好;农场的角落,还留着去年的稻草人,戴着草帽,系着粗布腰带。“农耕汉服得有‘土味’,但又不能粗糙,”樊赟蹲在田埂上,摸着湿润的泥土,“用浅褐色的棉麻面料做汉服里层,像土地的颜色;外层用浅米色纱,绣上稻穗、麦苗的纹样,再配个草帽形状的发饰,腰间系着粗布腰带,上面缝个布制的小锄头挂件,既符合主题,又有童趣。”

老周听着眼睛一亮,补充道:“农场里有磨豆腐、编草绳的老手艺,咱们可以把这些元素也融进去——比如在汉服的袖口绣上石磨纹样,配饰加个草绳编的小篮子,让孩子能提着篮子去摘草莓、挖野菜。”倾喃当即就记下这些想法,还提议在活动中加入“非遗农耕手作”环节:“让孩子们穿着农耕汉服,跟着老匠人学编草绳、磨豆腐,再用农场的作物做颜料,给汉服上的纹样上色,这样体验更完整。”

回到工作室后,樊赟很快就画出了农耕汉服的设计图——儿童款是短款襦裙,方便孩子在田里活动,裙摆绣着稻穗和麦苗,腰带的小锄头挂件用不织布做,轻便又安全;成人款是改良版直裾,领口绣石磨纹样,袖口缝着草绳编织的装饰,既适合劳作,又不失汉服的雅致。

四月初,“农耕主题”汉服赶制完成,亲子农耕活动也正式启动。活动当天,三十组家庭穿着农耕汉服,在农场里体验播种——孩子们提着草绳小篮子,把菜种子撒进土里;家长们则跟着老周学习翻土,偶尔还会互相调侃“穿汉服种地,还是头一回”。休息时,孩子们围在老匠人身边,学编草绳,有的还把编好的草绳系在汉服腰带上,当成新配饰;大人们则跟着樊赟,用农场的甜菜根、菠菜榨成颜料,给汉服的稻穗纹样补色,原本浅金色的稻穗,被染成了深浅不一的红色和绿色,别有一番风味。

活动结束后,有位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照片和视频,配文“穿汉服种地,学非遗手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周末”,很快就引来了大量转发。不少家长私信工作室,询问下次活动的时间;还有其他城市的农场联系过来,想复制“农耕 非遗汉服”的模式。老周也高兴地说:“这次活动报名的家庭太多了,咱们下个月再加开两场,以后每个季度都办一次,让更多孩子了解农耕文化。”

五月的柳岸里,槐花香再次飘满小巷。“轻折柳”工作室的展示架上,“二十四节气”汉服和“农耕主题”汉服并排摆放,旁边的玻璃柜里,放着即将发往各地的景区礼盒和儿童非遗手作材料包。凰慕拿着刚收到的合作意向书,笑着对樊赟和倾喃说:“省教育厅想把咱们的‘非遗汉服进校园’活动推广到全省,还有个全国性的非遗博览会,邀请咱们去设展,展示这些年做的民族汉服、职业汉服和儿童汉服。”

樊赟放下手里的针线,看着墙上挂满的锦旗——从“民族同心,手艺长青”到“乡教育梦,汉服传情”,再到“非遗进校园,文化润童心”,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段温暖的故事。“真没想到,咱们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能走到今天,”她感慨地说,指尖划过锦旗上的字迹,“刚开始只是想把缠花手艺传下去,后来做民族非遗合作,再到职业汉服、儿童汉服,每一步都像做梦一样。”

倾喃拿出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贴满了这些年的照片——有阿依和沙玛阿支一起绣苗绣的场景,有洛桑师傅教学徒调唐卡颜料的画面,有孩子们穿着汉服在舞台上表演的笑脸,还有新人穿着职业汉服交换戒指的瞬间。“这些照片,就是咱们工作室的‘成长日记’,”她翻着相册,眼里满是温柔,“以后还要拍更多,比如全省‘非遗汉服进校园’的场景,全国非遗博览会上的展品,还有更多孩子穿着咱们的汉服,了解传统文化的样子。”

就在三人规划未来时,工作室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之前幼儿园汇演时帮忙的王老师,她手里拿着一幅画,是孩子们集体画的“轻折柳”——画里,工作室的门口挂满了汉服,孩子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汉服,在槐树下做缠花,旁边还画着阿依的苗绣、沙玛阿支的彝绣和洛桑师傅的唐卡。“孩子们听说你们要去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特意画了这幅画,让我送给你们当礼物,”王老师笑着说,“他们还说,以后要跟着你们学做非遗手作,把老手艺传下去。”

樊赟接过画,小心地挂在工作室的墙上,正好在锦旗的旁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上,也洒在三人的脸上。她们知道,“轻折柳”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要忙着准备全省“非遗汉服进校园”的课程设计,要赶制全国非遗博览会的展品,要和更多农场、景区合作,让非遗汉服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巷口的老槐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像一位守护者,看着柳岸里的日升月落,也看着“轻折柳”工作室的成长。未来,或许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但只要三人还守着这份对非遗的热爱,还想着用匠心编织温暖,“轻折柳”就会像这棵老槐树一样,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抽出更多新枝,开出更多繁花,把非遗的美好与温暖,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